□苏报驻常熟记者 商中尧 陈洁

“五两蓑衣百尺竿,碧溪十里足盘桓。卧分芳草为衾枕,坐爱清流照肺肝。花照无声云影动,鸟飞不渡镜光寒。平堤多种芙蓉树,惟有秋容耐晚看。”明代桑悦《题碧溪》中,“九溪十里”绕村而流的描写,令崇文尚和的碧溪素昔影像跃然纸上。

碧溪有着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享有“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镇”“江苏省上鹞灯基地”“江苏省诗教工作先进单位”等美誉。新时代,“九溪十里”以文化人,深入梳理一方文脉、丰富阵地载体、打造特色品牌、培育文艺队伍、创新传播方式,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碧溪路径”,让这片文化沃土焕发新的光彩。

关键词 梳理振兴

6馆联动挖掘乡村文化“珍珠”

“锦池鱼乐”“古墩夕照”“御渡马迹”……7月13日,李袁文创中心开门迎客,在这方200平方米的小天地中,最吸引眼球的是6根立柱上的“问村十八景”。

“‘古墩夕照’的故事发生在问村西边的罗汉墩,相传古时有一北方大富在此用金酒壶祭奠友人,从来没人私拿酒壶,表现了我们这里乡民的重情义、不贪财……”村里的一景一物,老人们总能将那些传说故事娓娓道来。据李袁村党委书记袁新春介绍,如今的李袁村由原李袁和问村两村合并而成,为了挖掘梳理民间广为流传的人文故事,村里遍访原住民,精心归纳为“问村十八景”。

与李袁文创中心同期开放的还有常熟首家村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李袁问书房、人文馆等多个文化阵地,共同构成李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总占地面积达3600平方米。今年4月,300平方米的李袁历史名人馆(黄人纪念馆)、楹联文化交流基地建成投用。“品墨对文十八景,老街深巷访名人”,随着文化场馆的陆续开放,这里已经成了李袁村一道充满人文气息的乡村新风景。

李袁是碧溪文化的一颗明珠,而碧溪街道下辖21个村7个社区居委会,要找出并整理好散落在各村落的“珍宝”,不能仅限于个体化、碎片化的方式。2018年9月,碧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投资300多万元建成1000平方米碧溪之路展览馆,该馆由碧溪概览、创新辟路、转轨转型、谱写华章4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碧溪之路的生动实践和非凡成就。

同年,碧溪在展览馆百米之隔的聚和佳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打造碧溪美术馆,构建融美术藏品、展览陈列、学术研究、审美教育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服务体系,至今已举办大型展览8次。

如今,碧溪已形成了江花诗词馆、碧溪革命传统教育馆、碧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碧溪之路展览馆、碧溪美术馆、李袁历史名人馆6馆联动模式。碧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伟东说:“这6馆分别对应了碧溪的特色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创新文化、现代文化和历史文化。打造这些文化场馆,为的是留住一方文脉,有了这样的文化阵地和载体,才能更好地激发群众的文化自觉,从而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地基。”

关键词 共享惠民

“楹联热”引领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古镇几流连,得碧溪雨软烟轻,沾衣弹遍九潭绿;新区一指顾,有热土草肥水美,听笛吹来十里香。”翻开这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小册子,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副副对仗工整、用词精巧的楹联,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刻画出一个钟灵毓秀的碧溪。

今年3月,碧溪以“灵动碧溪,联想未来”为主题面向全国征联,得到了各地楹联爱好者的积极响应,收稿达2000余副。经过中国楹联学会专家评判,优中选精,最终结集成册。

近年来,碧溪街道着重打造楹联文化品牌,致力于创建“中国楹联文化镇”“中国楹联文化村”“中国楹联教育基地”,把楹联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之中。推出“全民艺术普及碧溪街道楹联公益培训”活动,打造碧溪楹联长廊、东张中心小学楹联文化墙,组织“灵动碧溪”斗联大会,家家户户张贴各自的家风家训对联,改建李袁楹联文化交流基地……在碧溪,人人能对上两句,处处能以联应景。

碧溪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楹联只是其中之一。幸福的碧溪人浸染在江花诗词协会笔酣墨饱、炳炳烺烺的平仄起伏中,徜徉在江枫苑民乐队宛转悠扬、余音绕梁的江南丝竹中,陶醉于民间文艺表演队吉祥欢乐、朝气蓬勃的舞龙舞狮表演中……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渴望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碧溪街道立足自身文化基础,以文化团队为着力的支点,以文化活动为输出的管道,献上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今年上半年,碧溪先后开展16项大型文艺惠民活动,并进行了现场直播。

“我们通过沉浸式活动,让大家随时随地处在一种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接受熏陶。我相信,泡在文化的蜜汁里,自然能品得出它的清甜芬芳。”碧溪街道党工委委员周丽芳说,下半年,碧溪将继续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挖本土文化,聚资源建阵地、强队伍重创作、传文化精品牌,推动碧溪文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传承创新

“非遗”活态保护融入现代生活

“量好尺寸劈篾;篾丝在水里浸泡一下,用纱裹好后,放在太阳里晒;晒硬了再涂漆。”见到上鹞灯传承人解金华时,他正在做一只鹞灯的底座。说起手里的宝贝,解金华特别自豪:“鹞子做得越长,挂的灯越多,日子越红火。飞到天上,就像一条火龙在空中游动,好看得很。”

2020年碧溪第四届上鹞灯节将于今年9日举行,解金华需要提前扎好新的鹞灯,完成试飞。解金华介绍,上鹞灯作为一种民俗曾广泛流传,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条件、娱乐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上鹞灯对大众来说渐渐失去了吸引力,“近些年,情况有所改善,即将到来的上鹞灯节也是一种传承的方式,这多亏了碧溪街道的努力”。

为了完整保留“上鹞灯”这一地方民间文化,碧溪街道成立保护领导小组,邀请专家进行调查和研究,走访民间老艺人,抢救性保留了一批珍贵资料。定期邀请解金华等传承人向鹞筝爱好者传授技艺,开展鹞子、鹞灯制作培训活动,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制扎、放飞鹞灯的水平,培养下一代传承人。

同时,碧溪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鹞灯活动,把每年的元宵节、中秋节作为上鹞灯的传统活动日。2014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邀请赛。2015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上鹞灯节。多方努力下,“上鹞灯”这一民间特色群体活动重新焕发生机。2015年“上鹞灯”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碧溪也被命名为“江苏省上鹞灯基地”。

作为一个街道,有上鹞灯、浒浦花鼓、泥塑雕刻等8个项目列入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这在全国乡镇(街道)中都不多见。

除了划拨专项资金、寻找传承人、举办各类大型活动,碧溪在探索“非遗”更好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总结出一条好经验:将活态保护与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基于这一思路,碧溪积极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与各个“非遗”项目紧密勾连,以志愿服务、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等形式,打造春节、元宵、端午、七夕等七大系列,让“非遗”传承真正内化到群众现代生活中。

碧溪的文化之路条理清晰、思路开阔,不仅丰富了百姓生活、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更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新时代的“碧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