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蔡李佛拳第六代弟子李杰和带着他的学生,从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新建的青少年训练馆往外走。他们除了是师徒关系,还同是崖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志愿服务队的队员。

以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助力文明城市建设,也成为了京梅村奔小康的主线之一。去年以来,京梅村循着“一场一中心、两巷三馆四古迹、五活动六服务”的文旅发展思路,陆续建成了“出神入化巷”、蔡李佛文化中心、南楼公园等文化设施工程,将原有历史建筑串珠成链,打造了一条以蔡李佛文化为核心的非遗游径。

最近,京梅村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备选村,成为全区唯一入选的村落。即使在疫后复苏阶段,京梅村每天都会迎来好几辆大巴的旅客。他们在这里感受着蔡李佛拥抱世界、礼让天下的深厚文化,也带动了当地文创特产的发展,为这个世代习武务农的村子带来了新的经济机遇。

繁荣蔡李佛文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整个村子都在练蔡李佛。”京梅村前任村委会主任陈俊近是土生土长的京梅村人,也是蔡李佛第四代弟子。他和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村民一样,从小就在忠勇爱国的精神熏陶下长大,以习武为荣,以练拳为傲。聊起蔡李佛拳的历史,陈俊近目光矍铄,饱含激情。

蔡李佛拳派始祖陈享是京梅村人,他将家乡的缘福陈公祠设立为洪圣武馆,在此收徒传学。陈俊近回忆,那个年代的村民在种田养鱼之余,都会练习蔡李佛的活步拳法,哼哈的助威声在村子里经久不息。

2008年,蔡李佛拳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目前广东唯一获此殊荣的武术。然而,和很多非遗项目一样,蔡李佛也面临着传承和发扬的问题。新弟子年龄的断层让陈俊近感到担忧:“现在的孩子怕苦怕累,都不愿意习武。”

为了繁荣蔡李佛文化,京梅村在近年陆续举办了蔡李佛国际狮王争霸赛、蔡李佛国际武术交流活动等盛会,吸引全球多国弟子参与。数据显示,蔡李佛全球弟子已经超过1000万人,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初十陈享诞辰日,几十支分队都将派代表前往京梅村祭祖。陈俊近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始祖馆里排列着几十头烧猪,屋外围观高桩舞狮的群众熙熙攘攘,很热闹!”

随着蔡李佛文化的繁荣,京梅村擦亮了“蔡李佛发源地”的名片,本地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变得更加强烈。村民说:“跟外人说起我是京梅村人,大家都知道我们懂蔡李佛。”

文旅景点串珠成链

李杰和上初二的时候慕名来到京梅村学蔡李佛拳。当时,他对这个蔡李佛拳发源地的初印象是:残旧破烂,什么都没有。时过境迁,他成了一名教练,京梅村也在他的见证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崖门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契机,将特有的蔡李佛武术文化、红色旅游资源、摩托车运动文化以及山海湖泉林等自然资源有机结合,建设不可复制的文化旅游线路,打造珠三角及港澳地区休闲旅游目的地。

2018年,崖门镇政府完成了京梅村村庄规划,投入2000万元,建设道路亮化、公园场地整治等5大项20小项规划内容。同时,京梅村开始思考以蔡李佛文化为核心,将村内的古建筑串珠成链,打造具有武术气质的文旅游径。

京梅村驻村第一书记林英付说,这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一只手都数不过来:蔡李佛始祖馆、陈享故居、明代碉楼、清代南楼、康王庙……目前,崖门镇与京梅村已累计投入超过1000万元,对它们进行翻新加固,并完成周边绿化、美化工程。

而穿插在其中,起到纽带作用的,就是几乎每位游客都要来打卡的“出神入化巷”。行走在京梅村,每隔五六步就能看到一面以蔡李佛拳十大技法为内容的壁画。挖、嘀、噫、哈,虎形拳、鹤形拳,墙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成为游客凹造型的绝佳地。很快,村子另一边的梅花三弄巷也将完工。届时,村里文巷、武巷相互辉映。

蔡李佛文化设施工程的建设带动了文旅发展,也在潜移默化中带火了蔡李佛拳兴趣班。暑假一到,附近的孩子都会专程过来学功夫,墙壁上引人入胜的蔡李佛历史故事,路边街角随处可见的木桩和沙包,都变成他们最好的学习素材。稚嫩而响亮的哼哈声重新响起,村里的人气又回来了。

乡亲自制文创特产

距离始祖馆5分钟车程外,占地180亩的火龙果田进入了旺盛生长的季节。田里的工人们正在清理腐烂的火龙果花,每隔15天这里就会产出一批红肉火龙果,产量在6000至7000斤。

陈俊近说,这几年村里的名气大了,土地承包的价格也跟着上涨。这片早年每亩租金400元的耕地,今年以1000元的价格租给了火龙果基地的负责人邓嘉荣。除了增加土地承包收入,京梅村还有一个大计划。

今年7月,京梅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邓嘉荣签订了水果供销合同,约定以更优惠的价格,收购他的火龙果。这些火龙果将被放置在新建成的游客服务中心,作为京梅特色农产品供游客购买。旅游公司还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融合了蔡李佛和农产品元素的纸箱,用以包装特产。试运行半个月,京梅村已经累计卖出2000斤火龙果,营业额超过1.5万元。

以蔡李佛文化带动文旅发展,以文旅发展改善村民生活,京梅村找到了一条带领村民走向小康生活的路子。

“我们的目的是引导更多村民种植特色农产品。”陈俊近说,京梅村计划将这种与农户合作的模式复制开来,在丰富京梅村旅游资源的同时,鼓励村民参与到文创特产的生产销售中,让他们也享受到村里文旅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他兴奋地比划着:“我家的秀珍菇,你家的菜干,他家的番薯,到时候人人都是特产店老板。”

南方日报记者 李霭莹

■记者手记

小康路上要有魂

采访京梅村前任村委会主任陈俊近的时候,他反复提到一个词:文化自信。在他的世界观里,蔡李佛文化是沟通中外的一道桥梁,它联结了全球1000万弟子,也将拥抱世界、礼让天下的精神传至四海。忠勇爱国、崇尚和谐,这是蔡李佛赋予京梅村人的性格,也是京梅村引以为傲的文化内核。

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抓住了蔡李佛文化这个京梅之魂,奔小康的路上便有了方向和凝聚力。

在京梅村“一场一中心、两巷三馆四古迹、五活动六服务”的建设理念中,蔡李佛非遗文化品牌是不变的元素。壁画不要春种秋收,而要十大招式,文创产品不要草帽葵扇,而要醒狮药酒。

乡村振兴和城市建设一样,容易落入千城一面的窠臼,唯有像京梅村一样,牢牢握住独有的文化符号,才不易迷失方向。而握住了村子的魂,也就凝聚了村民的心。

传承和弘扬蔡李佛文化一直是京梅村习武弟子的迫切心愿。如今,各级资金向京梅村倾斜,打造了武术文化旅游基地,为蔡李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村民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在建设“出神入化巷”时,需要在许多村屋的外墙钻孔涂漆,这放在别村将是个巨大的动员过程,而在京梅村几乎毫无阻力——民心所向,事半功倍。

编辑: 何雅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