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论”15周年。15年来,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华夏大地天更蓝、水更清、林更茂、山更幽,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描绘出生态文明的美好图景。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今日之中国,绿色发展已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昭示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考量,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早在主持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形成了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他指出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并提出了“绿色GDP”概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论断。今天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大而美,富而强的中国具有奠基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明确把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阶段,指出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全面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也被写入党章。由此可见,“两山论”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两山论”为统领。

牢记“两山论”,倡导绿色发展,不要污染的GDP。生态文明建设关涉国家未来前途和命运,必须始终不渝,一以贯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经济体量接近百万亿。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少数地方还存在着粗放型经营的情况,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显然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短见之举。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大力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牢固树立“两山论”意识,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最终就要为这种短见买单,得不偿失。

牢记“两山论”,始终不渝抓好生态农业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坚持“两山论”就要改变传统的农耕方式,把更多的现代科技农业手段运用在农业生产中。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保护好生态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没有生态农业就没有现代化小康社会。坚持“两山论”,就要放眼长远,而不是谋取一时之利。

牢记“两山论”,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贯穿于整个脱贫工作。今年是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今年以来我国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双重打击,脱贫攻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时间紧,任务重,时不我待。广大扶贫干部要有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防疫战疫,一手抓脱贫攻坚。同时不要忘记建设生态社会的基本理念,脱贫攻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通过毁田毁林来实现脱贫致富有悖于生态社会的发展初衷,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山不在高,有绿则灵;水不在多,清澈则灵。留下青山绿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努力打造并绽放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新画卷而努力奋斗吧!(金羊网 文/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