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十而已》中,王漫妮回到老家喝不到一杯正宗的手冲咖啡,晚上想出门吃夜宵,却没有一户人家亮着灯。

老家的慢生活,惬意又乏味,巷子里的招呼,热情又压抑。

家里一切都好,但就是想念大城市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十而已》截图

刚刚从深圳回老家的人,或者仅仅是回家过一个假期的人,都会默默地拿回家的生活,与深圳的生活做一个对比。

之所以会对比,或许就是在深圳生活久了,留下了“后遗症”吧

“回到老家,社恐的我感到无所适从“

@梅子:回家40天

在深圳可以心安理得做个社恐,但是回老家,梅子却对人情世故感到无所适从。

梅子之前在深圳做运营,性格内心,不擅长与陌生人交流,在公司开会的时候也不敢大声地表达自己意见。

她喜欢拥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认为独处的时候不用在意任何人的感受,其实就是一个愉悦自己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子老家在一个小镇上,无论走到哪儿都会碰到熟人。每个人表达的“关心”都差不多,都像调查户口一样把自己问个底朝天,让人无所适从。

不喜欢说话,亲戚就把她的距离感认同为大城市带回来的傲娇。梅子渐渐地就不想出门了,也不想和父母去七大姑八大姨家吃饭。

刚到家时候的亲切感,久而久之,也产生了“频来亲也疏”的感觉。

“有很多人说,深圳适合奋斗的人,但是我认为深圳也很适合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大家只用关心自己的生活,不想维护人情世故时,就关上门做自己。”

“我就想安静地看一会儿书”

@微微:回家1个月

习惯了深圳的生活,就会不自觉地用“深圳标准”来衡量老家遇上的人或物。

微微六月底在深圳辞职后,就直接回老家了。

在深圳每个周末,她都去书店看书,一坐就是一下午。

回老家后她也有这个想法,想去书店看会儿书,喝个咖啡,安安静静地享受一下。

书店的小孩很吵,喝咖啡的地方没有书,邻桌还有一群人在打扑克。

“在这个大环境里,我连书都不能打开,在深圳的时候,看书的人太多,周末还得早早去图书馆占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深圳待久了,刚刚回到家还是会有不习惯的地方。微微有时候会突然冒出“对老家的人和物失望”的想法。

当她意识到有这种想法冒出来的时候,也会对自己失望,原来自己无意中展现了虚无的"优越感"。

微微回家是准备考公务员的,既然选择了回家,还是要沉淀下来。

“我其实可以选择在家里看书的,或许之前也只是想,回到家也假装维护一下自己‘精致城市女孩’的仪式感吧。

“转换生物钟,像是到了另一个国度”

@阿迪:回家10天

阿迪在深圳做外贸,由于疫情公司发展不景气,他也选择了回家。

适应老家的慢生活,就像在调整另一种生物钟,走路的速度变慢了,吃饭的速度放缓了。感觉这种生物钟不太“对”,但是又不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家一个多星期,也在家颓了一个多星期。

“在深圳是高效率地工作,快节奏地生活,但是回到家后,会强迫你慢下来。”

阿迪准备在老家投简历了,不知道后面的生活会怎样,至少得行动起来。被生活推着走,只会让自己更加颓废和迷茫。

“老家的物价,能让我喘口气”

@家伟:回家三个月

家伟去年12月和女友在老家举办了婚礼,女友怀了宝宝,年初因为疫情也在深圳丢了工作,两个人的生活压力陡然增大。

5月初,家伟还是决定辞去主管的工作,回湖北老家求一份稳定的生活。

回家的第一个月,家伟在市区找了份新工作,与深圳同样的职位,但是少了三分之一的薪水。

回家后的第二个打算,就是在市区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等孩子出生后,不用挤在父母家。

回老家消费,家伟都会不由自主地和深圳做一下对比,买房也不例外。

去年他和女友在深圳看过房子,在南山工作,周围的房价10万起步,完全不是自己可以承受的。如果真想在深圳扎根,努努力自己也只能成为“惠州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房价6000多一平方,比起深圳,还是老家能够让我喘口气。”

即便这个价格对于当地人来说还是有一点压力的。但见识过深圳动辄5/6万的房价后,家伟听到6000这个数字,内心已经没有了任何波澜。

在深圳待久了,对钱的概念也越来越'大度',也只有这样我才能坚定地告诉自己,回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同龄人都在劝我考公务员”

@大琳 回家半个月

大琳在深圳工作五年,去年过年也没有回家,最近离职后,决定先回家休息一阵。

回家后少不了的一个环节就是和老同学聚餐,大琳发现最可怕的一点是,明明是同一代人,但他们的观点和长辈们越来越像。

比如会建议你考个公务员,还会建议你早点儿结婚,过个安稳的生活。

“他们不太理解,为什么我不考公务员,不考老师编制,而是选择去公司上班,觉得我的生活保障不大。”

和同龄人的认识差异,让大琳在饭桌上不知道如何展开话题。

大琳也是因为工作累了,回家休息一阵。看到老家同学的安稳生活,有羡慕也有不甘。

在深圳,自己的同龄人一个比一个拼,偶尔也会在朋友圈发出“深圳好累”的感叹,但是第二天还是精神饱满地去上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想我还是会回去深圳,在家的半个月让我更加坚定,我不喜欢安稳重复的生活。“

大琳也不知道,哪一个时刻会是自己在深圳的”最后一天”。趁着热情还在,就满足一下自己的不甘心

//

海明威曾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无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

深圳亦然。

在深圳生活过的人,或许都有被这个城市在不知不觉中“同化”。

小至生活习惯,诸如后排系安全带;大至眼界、消费观、价值观。

不论去留,这些烙印将伴随及影响你一段不会太短的时光。

暂别过,离开过,烙印将显现并被放大。

请允许自己存在一些深圳的“后遗症”吧,就当作是在一线城市漂泊过的凭证,或者再次开始的勇气

在深圳,你都出现了哪些“后遗症”?评论区和我们聊聊。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