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历年来,在盐湖这片沃土上,一代又一代干部职工披荆斩棘,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发展基础;现如今,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践行市委“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围绕“3133”发展思路,一以贯之聚力十大工程,久久为功办好十件实事,奋力实现盐湖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

区政府资料陈列馆用老照片、老物件,钩织成一幅客观真实的盐湖画卷,同时致力于挖掘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原历史原貌,厘清发展脉络,讲好盐湖故事,激励广大盐湖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投身幸福盐湖建设的伟大征程。今天带您一道走进陈列馆2020盐湖故事之八——《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上山下乡情满盐湖——五千名知青在盐湖的峥嵘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上山下乡 情满盐湖

——五千名知青在盐湖的峥嵘岁月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些知识青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落户农村参加农业生产。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而在我们盐湖的知青人数就达到4300多名,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我是黄土地的儿子”“盐湖是我第二故乡”的承诺。

近日陈列馆收到一位70年代运城县组织部副部长陈丹桂的来电,“我身体快不行了,想念以前的老领导、老同志,请你们把和我有关的照片让我再看一眼”,当陈列馆的工作人员把放大后的6张照片亲自送到老领导的手中后,早已瘦骨嶙峋的陈老激动的说,“这是我一生奋斗的地方,你们把我和我的领导的历史记录下来,办的很好,我很欣慰;关于盐湖知青历史我可以说很多,我是文革期间政工组组织办副主任,我给你们讲一讲……”从陈老家出来后,陈丹桂的老部下赵瞻国略带悲伤的说,“知青历史作为盐湖历史的一部分,不要零敲碎打,要全面收集整理,使陈列馆成为盐湖广大群众干部以及曾在盐湖工作过的人们回忆历史的纪念馆。”(截止该文章发表时,陈丹桂老领导已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日来,我们接连走访了盐湖、永济、临猗等县当年知青插队的地方,拜访了当年的知青办主任李永斗、劳动局书记刘红星;又走访了档案馆、人社局等单位,查阅了相关知青档案;电话、网络联系刘忠毅、王刚、李茂君、王长敏等北京、天津的21位知青,历经1个多月的时间,制作出包含4300多个名字和若干照片的知青地图,力图全面详细的记录知青在那个时代的奋斗历史,挖掘展现激情燃烧岁月的家国情怀、唱响终身无悔的青春之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现在的区政府陈列馆,仿如打开了时光隧道:一张张泛黄的火车票、一排排简陋的老房子、一本本厚重的日记本、一副副田间谷场挥汗如雨的场景……把人一下子拉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谈起当年的知青岁月,时任运城县知青办主任李永斗为我们解读了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深刻内涵,作为当时的知青办主任李永斗,他对待知青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对他们一视同仁,在工作中廉洁自律、奉公守法,不吃拿卡要,不沾知青一点便宜。时任泓芝驿公社副主任刘忠毅特别感谢李主任,正是在李主任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使泓芝驿改变了农村靠天吃饭的局面,使农民摆脱了贫困。现如今李主任也已高龄,身体不是很好,刘忠毅、李德君、李茂君等知青给李主任寄来了药品,并回来看望了当年的领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祖国一声号召奔赴广阔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就业难的问题,从50年代就开始组织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农村,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8年,许多年轻人插队去农村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

(下图为在上郭公社顺郭大队插队的天津知青李茂君所珍藏的火车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文革前涌现出了一批知青——1958年,高小毕业后的邢燕子没有前往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并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1961年,高中毕业的董加耕毅然放弃在北京大学深造的机会,立志回乡务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利用自己所学的农业技术,在家乡进行了“农业内部的第一次产业改革”,使粮食获得了大丰收;1962年,高中毕业后的侯隽放弃高考,只身从北京来到天津宝坻县窦家村安家落户,立志做一个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成为了影响整整一代人的典型模范。他们多次受毛主席的接见,全国掀起了向他们学习的热潮。

(下图为毛主席接见知青模范董加耕、邢燕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1962年至1979年,城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7764800 人;相同时间从高小或初中(包括农业中学)毕业的农业户口回乡知识青年 12432200人。将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这两种“知青”加起来,一共是 29497000人,而山西省先后安排接纳城镇上山下乡知青314195 人,北京、天津等地到运城插队的知青上万人,在盐湖的各地知青及本地知青小计4500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梦想从自立开始 钢铁熔炉中锤炼

城市到农村,首过生活关。1968、1969年北京第98中学、天津第90中学、原天大南大附属中学的学生们,当时都是17到20岁,离别故乡,中断了学业,来到了原运城县插队落户。这里的村民们凭着勤劳和智慧,过着种麦有馍吃,种棉有衣穿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群城里长大的学生来说,山西运城的条件还是不错的,刚到村里,知青口粮是政府配给,40斤/月,粗细粮搭配,60%小麦,40%玉米和高粱,每月到公社粮站拉粮食,回来自己在磨坊磨成面粉,玉米和高粱也需要再加工。对于知青们来说每天劳动量太大、太累,顾不上把拉回来里面掺杂有土、沙、麦皮的粮食清理干净就磨成面粉,以至于磨出来的面粉成了灰面,吃起来很难吃也碜牙。尤其是70年麦收时节碰到连续的阴雨天,小麦来不及收回,在地里就已经发芽了,这样的粮食做出来的馍头,粘粘的,特别不好吃,而且不好消化。平时主要吃些高粱面、玉米面的面条,还有把玉米面熬成很绸的面糊,在漏子下放一盆凉水,把面糊从漏子里漏下去,到了凉水里就成了两头尖的鱼鱼了,拌着盐、辣椒油等调料。菜也只有大白菜和胡萝卜,基本见不到肉。胡萝卜切块切丝、熬着吃拌着吃、蒸着吃烤着吃。以至于王保国同志说:“他那时吃胡萝卜都吃伤了,如今见到胡萝卜就反胃。”

那时候吃的饭和菜非常的单调,碰到赶集的时候,大家就自带馍去吃个羊肉泡馍,2毛钱一碗,或者买半斤当地有名的豌豆糕(8毛钱一斤),或者买一块钱18个鸡蛋去解解馋。也有用当时的布票、粮票换点饼子、肉、鸡蛋之类的好吃的来改善一下生活。

让大家感到最幸福、最开心的时刻还是麦收时节,虽然累点但是却能吃到好吃的,累并快乐着。因为一年当中只有在麦收时节才能吃到肉、豆腐、粉条、白菜、萝卜、白馍。还有一种情况可以吃到肉,那就是哪个牲口老了干不动了或者死了,就把它杀了把肉分给大家,有驴肉、牛肉、马肉,分到大家手上也就只有几两,可供大家解解馋。

学生刚到村里,分散住在小学校门房、戏台耳房、大队部空房、老乡家里。也有个别人住过大门板拼成的床,上面铺些麦秸,再铺上褥子,门板上有几排柿子大小的门丁,躺在上面硌得慌。时间长了之后,就为知青盖起了宿舍,宿舍里盘的是土炕,冬天可以打开炕下的口来烧柴取暖,还有更高级的就是炕边砌个方灶,灶上烧水,水热了炕也热了。门窗用纸糊上,取暖用的是泥砌的炉子,学生自己套膛,可以烧煤取暖,白天下地把炉子封了,回来之后,再打开炉火可以煮饭吃。

当年劳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张记工卡,上面详细登记了什么时间出的什么工,据条件比较好的西张耿的王刚回忆,69年是个丰收年,每日10个工分合0.67元,年终扣除粮食款还分得了137元现金和三斤棉花,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拿到自己的劳动所得,特别激动。而在其他地方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据郭店的李茂君回忆,她们那里满工分10分,才合两毛五,男生好的能得9.5、9分,而女生最高得8分,年景不好的时候一个工分才2分钱,到年底的时候,还倒欠队里的。像这样的情况,到春节也就没钱回家探亲了,当时从运城到天津的火车票大概18-20块钱,条件好的家庭靠家里的补贴买火车票。有个别人就留下来过年,老乡看着孩子们可怜就叫到自己家里去吃点好的,或者把自家的东西送点给他们。

劳动了一天,晚上回到宿舍就着煤油灯,坐在那里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前途是个什么样,翻阅着家里、朋友以及来自东北、河北、山东、甘肃等地的同学之间的往来书信,交流沟通家里的情况、所在当地的生活、务农等情况,也是一件比较高兴的事。

为生存而活,二过技能关。陈百玲是68年末和第98中学的同学们一起离开北京,69年元旦那天来到龙居公社西张耿大队的插队知青,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开始站在水井边就头晕恐惧,打不上水,挑不起担,通过村里的农业技术夜校培训学习和生产队长老乡们的言传身教,很快从无能状态中走了出来,逐步学会和掌握了一些生产技能,可以给棉花间苗、打顶、配制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摘棉花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摘棉花对她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据她回忆,记得刚开始摘棉花时算是吃尽了苦头,成熟的棉桃又大又白看着就喜人,但干透了的棉壳尖却像无数把利刃,无情地划烂了她的手指。她们学着老乡们的样子,在腰上绑个包袱进到地里摘自己左右两行的棉花,按照要求,棉桃里的棉花要摘净,棉花上沾的枯叶要去掉。在田里眼看着老乡们熟练地摘着,再看着她被远远甩在后面,心里焦急万分;收工了看着老乡们头顶着满满的包袱到地头队长那里去称重,再看看自己仍然没有鼓起来的包袱,她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善良热心的玉香姑娘走过来,二话不说抓起自己摘的棉花塞进她的包里,直到她的包袱鼓起来,才拉着一起去称重。她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惭愧,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摘棉花、争当摘花能手!勤能补拙、熟能生巧,自那以后,一进棉花地她就左右开弓两只手各摘一行,为省时间棉花上的枯叶来不及用手去择,就用嘴巴叼下来,腰累的弯不住了,就干脆跪着往前走,为达到当摘花能手的目标,田间休息时她不浪费一点时间,真是一种对身心和意志的痛苦磨炼!经过她的不断努力,渐渐地可以摘下二百多斤棉花了,那种兴奋自豪的感觉,真是无法言说……

在农村生活劳动了近两年的时间,70年10月内招参军当了一名白衣战士,自此离开了给她人生起点留下浓重色彩的知青生活。插队生活是短暂的,但这是她人生阅历中重要的一段经历,对后来的工作学习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让她对这片土地和乡亲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虽然几十年过去了,那份焦急、感动、兴奋依然久久不能忘怀。

真心做农民,三过意志关。在西张耿插队的知青刘力行,1968年春季得了肺炎,停药不久就来到了运城,乡亲们用面色蜡黄的“大烟鬼”来形容当时的他。刚到农村不久,有次他在生产队干完活上厕所,为了消灭茅坑里一层密密麻麻蠕动的大蛆,他从库房拿了一瓶1039农药咚咚咚全倒进了粪坑。浓烈的农药味引来了老队长,脸上严肃的神情是他从来没见过的,他没有过多的批评,只是说队里的农药没有几瓶,以后不要再往粪坑里倒了。那之后才了解到,生产队的农药总共只有四、五瓶,稀释后给棉花打药,能打一大片地。因为他的一时兴起给队里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愧疚感至今难以忘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他在大队干过又臭又脏的掏粪工作,每天走街串巷将各家各户的大粪挑到菜地给菜施肥,当年的白菜大丰收,乡亲们都交手称赞这个北京娃。努力干农活的同时,他也在开大会时带头喊革命口号,黑板报由他按期出版,接管大队的广播站按时播报,在毛主席曾经批示过的夜校里带领团员和青年们学习、唱歌……由于他在劳动中不怕脏累,在政治生活中表现积极,被批准在当年公社共青团和知青的双代会上发言,之后又参加了运城地区知青代表大会,几次被请去为回家务农的龙居中学毕业班学生和驻扎在解州一个解放军炮兵团要回家务农的复原兵做报告。

农忙不忘学习,四过梦想关。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天津知青李德君讲述,在繁重艰苦的劳动之余,她始终放不下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母亲为她从天津图书馆借阅图书,订阅《新华月报》,多少个漫长的黑夜,多少个农闲的冬日,在昏暗的油灯下,她钻进了书的世界,3年里啃下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本,抄写并背下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她修文学、练文字,积累知识,活跃了思想,提高了眼界,开阔了胸怀,心智得以健康成长,最终进入南开大学深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金萍1975年康杰高中毕业,来到泓芝驿南店插队,曾任泓芝驿乡团委副书记,1977年选干进入市农业局工作,1978年考入山西医学院医疗系,1983年5月分配到运城卫校工作,1986年初调入运城地区医院内科,曾任大内科主任,1998年2月份创办了运城同德医院。

被当亲人照顾,五过家乡关。西张耿村知青里的王刚是个活跃分子,他说西张耿村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是他的第二故乡,对他来说可谓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在这里,他第一次从大城市来到农村;第一次参加农村农业生产劳动;第一次独立面对生活的艰难,也使他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以至于他所亲历的那些人和事儿都深深的铭记在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当时村里的乡亲们非常照顾知青,帮他们做饭的张片片大叔就让他感动不已。7O年夏天他得了痢疾拉了几天肚子,是大叔像亲人一样照顾他,用自家的偏方——满满一盘“大蒜煎鸡蛋”做好送给他吃,他知道当年张大叔家的生活非常困难,家里有八个娃,人口多劳力少,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养了几只鸡,下的蛋舍不得给自己娃吃,却毫不犹豫的给他送来这么一大盘,现如今两个鸡蛋算不上什么,可对于大叔和婶子来说,却是何等珍贵!这件事让他终生难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底层做起,六过境界关。为了投靠在冯村插队的表姐张平、张兰,王长敏和姐姐王长英69年10月22日从天津来到冯村顺郭插队落户,冬天小麦浇地,夏天收麦,半夜起来看麦场,棉田里打药、施肥,什么活都干,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经受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71年被推荐到山西省中医学校上学。其姐姐因为身体不好,未上过初中,但是在劳动中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被评为劳模,后被招工到肉加厂,做的是刮肠衣的工作。肠衣是家畜的大、小肠经刮制而成的坚韧半透明薄膜。洗净鲜肠,浸泡18-24小时后进行剥刮。然后冲洗干净,灌水检验,割去破损有洞肠段,光肠再经漂洗、检查、修刮盐渍、沥干等进一步加工而成。这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无论冬夏,手经常泡在水里,以至于后来落下了毛病,但她却能把工作做好,做细,将自己的人生理想扎根于此,1976年被提拔为财贸部副部长,为盐湖的事业做出了一生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使老实人吃亏,七过名利关。1950年出生的刘忠毅,出身不好,被划为“黑五类”,16岁被迫流落街头,18岁(1968年)来到运城曹允村插队,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做好了长期吃苦的准备,在同期知青们都相继上学、参军、返城的时候,他老老实实一呆就是11年。在插队期间他学会了所有的农活,事事都争第一,要做就要做最好的。从日出到日落,每天的工分挣9分,一年下来,拿36块钱,一算账还欠生产队的钱。1972年经民选当上了生产队长,分析了当时的状况,变卖了父亲留下的一块手表和一些值钱的东西,再向知青办争取了一些,为队里打了一眼深水井,将旱地变为水浇地,用农家肥改良土壤,当年获得了粮食大丰收。又从河北引进优良大葱品种,一棵一斤,上市又早,一举使当地农民摆脱了贫困。1976年担任了泓芝驿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引进梨树进行荒山改造,搞多种经营,彻底改变了当地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同年被调任县委文教部副部长。于1979年返回京城,整整11年,住过牛棚、喝过枯井水、因管理严格遭受村民暴打......是荣誉感、事业感一直激励着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返回京城时,作为县委文教部长,组织安排他到宣武区委工作,但他选择了中国医药总公司医药采购供应站,从业务员做起,用81天时间学完高中课程考上了大学,学了三年药学专业,又业余学了三年企业管理,为之后的道路做了很好的铺垫。1988年再次选择去企业工作——担任国务院下属康华医药公司总经理,两年时间使康华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1990年进入中国军内最大的企业——新兴集团组建的医药公司,制定了“团结、廉政、勤政、公正”八字方针,大幅调整公司的激励机制,完善公司规章制度,强化基础管理,推行预算制管理,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途径,在1998年,完成了利润1000多万元,销售近2个亿,占总公司利润销售额的80%的优秀企业,成为了医药行业的一面旗帜。

羊羔跪乳,八过反哺关。1964年夏,23名运城县的城镇中学毕业生来到南孙坞插队落户。这里曾是全县小麦丰产十杆旗之一。当时党和国家十分关怀知青,精心照顾做好知青的工作,帮助知青在村里安家落户,购置劳动工具、生活必需品,并且送了篮球架,丰富了知青们的业余生活。乡亲们手把手教知青干农活,一起挖水渠引黄河水,渐渐适应了农村劳动生活,成为队里的强劳力。这些都曾是他们最深刻的记忆。

由于知青们文化水平高,所以业余时间他们换写黑板报,用喇叭筒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文化知识,开办农业中学班,田间地头唱歌唱戏,和社员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等。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并且代表运城知青参加地区的篮球赛获得男篮、女篮的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在广阔天地大风大浪中经受考验磨炼,有人担任了生产队长、政治队长、大队贫协委员、治保委员,当选县人大代表,出席县人代会、地区共青团团代会,参加地区和省知青模范会。其中杨文体同志作为农中教师代表,接受毛主席检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走访1977年-2004年在劳动局负责计划和调配工作的刘红星书记,他讲述78、79年为了安排知青就业问题,实行了指令性计划,运城地区将招工指标下到县里,县里再下到各知青点,把知青就招工到信用合作社、供销、交通、铁路等工厂企业和党政机关工作,根据1985年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发的23号文件——《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插队期间的农龄被计入工龄。这得益于1982年10月湖南的老知青肖芸斗胆给中央领导上书的一封信——请求党中央把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农龄”改作工作年龄。她在信中如此说,“‘上山下乡’成为了过去,并即将被遗忘,但作为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的不寻常的历史却是铭心刻骨的,因为,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她,犹如将军回首戎马生涯一样,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磋砣岁月”,在国家机构几乎瘫痪,生产停顿的动乱时期,我们几千万知青在农村,自食其力(不与城里同胞争饭吃,争穿用),身居茅棚(不与城里同胞争房住),荷锄掮担(不与城里同胞争饭碗)。粮棉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这对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平衡,社会秩序的稳定应当是有积极作用的,若不如此,国家又会是何模样?这些看不见的,因而不被人重视的贡献,不应当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抹煞。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复员军人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青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不会理解,也不能忍受。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最后回城的我们这些知青几乎都是勤勤恳恳的,踏踏实实干在农村的老实人,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定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不致于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我们真诚的希望,我们微弱的呼声能唤回国家领导传送的福音。”

长工一样的薪酬 造就非凡的人生

经查阅资料,据《中国实业志》记载,民国25年(1936),解县地主雇男工,日工0.15元,月工3元,年工36元;安邑县地主雇男工,日工0.3元,月工6元,年工40元,雇女工,日工0.3元,月工5元,年工30元。

而据郭店的李茂君回忆,当时满工分10分才合两毛五,男生好的能得9.5、9分,而女生最高得8分,年景不好的时候一个工分才2分钱,到年底的时候,还倒欠队里的钱。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在十七八岁的年龄被送到了祖国的各个角落,忍受了巨大的委屈,物质上的委屈、精神上的委屈、身体上的委屈,之后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返城上学,成为我们今天上到国家的领导人,下到各大企业的老总。读不上大学的,有的去参军,有的被招工,都拼命在社会上工作,珍惜自己的一切,他们有知识、有文化、能吃苦耐劳、懂得珍惜、懂得回报,又担责任,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洒遍了他们滚烫的汗水和青春激情,为国家无私奉献,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知识青年为我们国家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任何人都抹煞不了的。她已经深深的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的历史脚印中,必将再与共和国休戚相关,与日月共存,熠熠生辉而永不磨灭!

插队本身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插队之前,有所知所获,插队以后,获得了升华和净化,之后走向成熟、获得成功,谙熟民情或者贴近实际,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

他们那一代人通过插队了解国家实际,接触工农群众,经受艰苦锻炼,贡献聪明才智。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为建设农村和开发、振兴祖国不发达地区作出了贡献,逐渐成长为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和业务骨干。

透过这一代知识青年的人生经历,有利于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回望新中国曾经在曲折中砥砺奋进的艰辛道路,并真切体味中华民族在不屈不挠中不断奋斗并取得今日辉煌的伟大精神。

当年知青那代人,用奋斗和奉献谱写最美的青春乐章。而我们盐湖的在校大学生以及年轻一代,更要像当年的他们那样志存高远,胸怀全局,心系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心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知青岁月已然成为过往,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经历、那些过往、却历久弥新,凝聚成“知青”精神,主要表现为“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让我们继承和发扬“知青”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践行“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紧盯“3133”发展思路和产业布局,围绕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农村建设、民生改善、文化建设、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等各项工作,以敢的状态、实的作风、新的思维、高的标准、严的要求,不断满足盐湖70万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新期望、新愿景。我们坚信,只要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一条盐湖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将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附当年在大渠公社南孙坞大队插队的老知青石玉坤的诗一首:

下乡插队十五秋,五湖四海成战友。

你我如同亲兄妹,相逢叙旧语不休。

回顾往事如梦游,将近耄耋白了头。

今日共度夕阳好,不忘初心憶乡愁。(王娟)

来源:盐湖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