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峡的脊梁 河海的骄傲 —— 深切缅怀三峡工程总设计师 、杰出校友郑守仁院士

河海大学校长 徐辉

2020年7月24日,河海大学杰出校友、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传到学校,全校师生无不悲痛万分!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校友,水利界失去了一位大师。谨以此文无限追思和怀念郑守仁先生。

郑守仁先生1940年出生于安徽颍上,童年时经受了淮河水患之苦,青少年时亲眼目睹新中国治淮伟业,感受到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壮志豪情,从此便立下献身祖国水利事业的江河安澜之志。1958年至1963年,郑守仁先生在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河川枢纽及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求学。正是这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为他日后的工作实践夯实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人生的发展方向。正如他所言“没有母校的培育,就没有我今日的成就。”郑守仁先生一生秉承“爱国爱水,务实重行”的校风,践行着“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用于探索”的校训精神,诠释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治水兴邦心系家国

郑守仁先生一生听党话,跟党走,以治水兴邦为己任,华东水利学院首任院长钱正英院士提出的“爱国爱水”的办学理念,新中国水文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刘光文教授提出的“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的思想境界,都潜移默化地深入到郑守仁先生心中,成为他做人做事的准绳。

1963年毕业后,郑守仁被分配到长江治理一线,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现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施工设计处工作。站在党旗下,他立下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为长江献出毕生的心血”的铿锵誓言。从此便57年如一日扎根水利工地,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总工、院士、大国工匠。他始终牢记治水兴利、造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原则,以舍我其谁的初心坚守,以家国同行的使命忠诚,与同事们一起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铸就了长江治水史上的一座座丰碑,被称颂为“当代大禹”。

截水筑坝中流砥柱

郑守仁先生在华东水利学院求学时,时任院长严恺院士提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才能有成就,生活上还必须艰苦朴素”的要求成为他一生恪守的行为准则。他用一生的实践展现了“河海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精研求真、务实重行的优良品质。

1993年,已经53岁的他,临危受命作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总工程师,来到举世瞩目的三峡建设工地,主持“国之重器”——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科研工作,这次他在三峡工地一待就是27年,直至去世。三峡坝区一间18平米的简陋工房就是他的家,这27年里,他以工地为家,风餐露宿、艰苦朴素的身影镌刻在青山绿水间,被人亲切地称为“工地院士”。

作为三峡工程这项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的前方“总指挥”,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博采众长,对张光斗、潘家铮等水利水电领域著名权威、学者专家十分敬重,常常虚心请教,实事求是、谦虚诚恳的态度得到了权威专家的一致认可。每遇技术难题,他都集思广益,带领设计科研等技术人员,深入施工现场,深入实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意见,审慎决策。

面对党和国家的期盼,本着对人民负责和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他把三峡工程的安全和质量放在优化设计的首位,坚持设计与施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工程设计万无一失。他对工程严格要求,对每一块大坝基础、每一项分步工程、每一次工程验收,都严格把关、一丝不苟。三峡工程建成投运后,他仍抱病坚守三峡工地,日复一日、争分夺秒地整理总结三峡工程有关资料留给后人。

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被形象地称为“科技博物馆”、世界级难题“题库”。在三峡工程设计中,他带领设计人员求实创新、勇于探索,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创下十几项优化设计成果。在1994、1997、2002年三次成功解决截流长江世界难题。他被国际大坝委员会授予了国际坝工界的最高奖项——终身成就奖,2019年,当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荣登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时,他被授予了“三峡科技创新终身成就奖”,人们称他为“三峡的脊梁”“大坝基石”。

上善若水淡泊名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郑守仁先生作为“水之子”一生高风亮节、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从陆水到乌江、从清江到长江,郑守仁与同事们一起铸就了长江治水史上的一座座丰碑,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清廉质朴,一生忘我,不计得失。作为丈夫、父亲,他心中充满大爱,舍小家为大家;作为领导,他平易近人,与普通员工同吃同住;作为院士,他深入工地一线,与工人打成一片。他生活简朴、甘于清贫,对自己近乎苛刻地节俭,却将各类奖金、稿费全部捐献。面对荣誉从不居功争名,他说:“这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群体的功劳,领导这么信任我,让我负责这项工作,责任是主要的,经济上的需求是次要的。“他就是这么一个看淡名利,心中只有工作和责任,只知道默默奉献的人”,这是所有和郑守仁先生打过交道的人对他的评价。

饮水思源情系河海

郑守仁先生把毕生才智奉献给了中国水利事业,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河海校园,他把对学校的感情深深埋在心底。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与母校有关的人和事,他都积极关注、全力支持。

他时刻关心学校发展建设,记得每次与郑守仁先生见面,无论他再忙,都会和我亲切交谈。谈到学科建设,他叮咛要时刻瞄准国际国内学科发展前沿,目光要敏锐,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超前布局,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谈到教师的成长,他强调要注重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培养,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引导教师把研究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注重培育大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引导教师潜心育人。谈到人才培养,他提出在当前“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下,要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更加注重工程安全和工程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人才的培养……字字句句都饱含对母校的深情和厚望。

他几乎每年都会回到母校看看,殷殷嘱托河海学子:“现在生活、学习条件都越来越好了,但是你们依然不能忘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责。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年轻人还需要到工程实践当中去锻炼,边学习边实践,克服养尊处优的毛病,耐得住苦才能成得了才……”。他将一生实践的宝贵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了新一代河海人。1993年,他把自己获得的科技奖金,悄然寄回学校捐资助学,2015年他荣获钱正英奖,在颁奖现场,就将奖金悉数捐赠给了学校资助困难学生……他始终将河海学子视为自己的亲人。

郑守仁先生是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一座丰碑,是无数奋斗在祖国大江南北,为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河海校友的一个缩影。一代又一代河海学子正是以“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的情怀,奔赴祖国的各条战线,像水一样融入祖国事业的滚滚洪流之中,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热血。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化思念为精神,坚守报国初心、牢记治水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不忘老一辈河海人的殷切期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铸品格、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筑牢“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知识与能力兼备,智商与情商兼备,素质与作风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为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河海大学,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产经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