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小军带领的ECMO急救团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小军ECMO团队为危重症患者实施ECMO心肺支持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危重症患者实施ECMO心肺支持技术的刘小军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部二楼的ICU病房里,监测屏显示着不断变化的黄、绿、蓝三色曲线,仪表键盘布满了各式复杂的按钮,仪器不时发出“嘀嘀”的声响。病人身上插着近20根管线,两三名护士正围在床边护理病人。一位身材瘦削、面容慈祥,炯炯有神的大眼下总带着眼袋的中年男人,穿梭于各个病床之间,与护士交流病人的情况,耐心叮嘱下一步的安排……
他就是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小军。长期以来,刘小军坚持“以科室为小家,以医院为大家”“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工作态度,三十年如一日,不断探索重症医疗技术,用心、用爱、用智慧对待病人,将ICU病房营造成温暖之家。

A

精益求精

探索重症医学新路径

1990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的刘小军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焦作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一致认为麻醉科医生是外科医生的“配角”。刘小军作为该院麻醉科第一位本科毕业生,深受医院的重视与栽培。短短的时间内,他便熟练掌握临床麻醉工作。1995年,他赴上海市长海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刘小军察觉到省内重症医学科的空白与落后。回到工作单位后,刘小军便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并开建了我省较早的重症医学科,这在当地和周边地区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9年9月,刘小军调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带领团队继续探索创新。

我国的重症医学科起源于北京协和医院,2014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全国援鄂医务人员约有4600人,其中重症医务人员占到三分之一,紧急加建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中几乎全部都是ICU床位,重症医学科在此次疫情期间显示出了巨大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也说明我国医院的ICU床位数是远远不够的。”刘小军说,“一旦出现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就显示出其薄弱之处。”

郑大二附院的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06年,成立之初只有8张床位。2009年,刘小军担任该科室主任,到如今已经过去了10个年头。在刘小军的带领下,ICU病房从原来的8张床、2~3个病人,发展到现在的39张床、43个病人,病人数增加了十几倍。郑大二附院的重症医学科与我国的重症医学科发展速度基本上保持同步。“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地奔跑,没有时间停下来喘息,只能在奔跑中调整自己的呼吸。”刘小军这样形容发展中的重症医学科团队。
这一成就并不是轻而易举得到的,刘小军还记得在刚来时遇到的困境:接收的病人极少,乃至严重阻碍科室的发展。回想起当年给他带来的打击,他仍忍不住叹气。沉淀与思考后,刘小军决定从两方面出发摆脱困境。

一是要掌握核心技术。经过多方查询资料、长期考察和实地调研,他关注到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并展开研究,这让郑大二附院成为河南省首家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ECMO技术的核心部分是膜肺(人工肺)和血泵(人工心脏),它们可以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长时间的心肺支持,从而为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截至2019年,郑大二附院已经完成了223例ECMO技术治疗,在全国排行首位。“我们用10年时间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刘小军欣慰地说。二是要“走出去”。刘小军把目标范围定在全省。5年时间,他领导科室人员“俯下身来,走向基层”,足迹遍布全省100多个县。5年时间,从“几个”到“几十个”,刘小军用专业和专心赢得患者的信任。

B

用心用爱

为更多病人谋福利

“需帮扶,找二附”“我们不是最好的,但我们是最用心的”“生活因为我们而变得更美好”,这是刘小军时常挂在嘴边的三句口号。平日里,他总会这样叮嘱在ICU病房内走访的护士:走到清醒病人的床边时,一定要拉着他的手,摸着他的额头,和他们交流。“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刘小军说。

尽管利用ECMO技术治疗的病例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治疗时间的缓慢,治愈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为解决转运时间问题,以距离郑州三小时的车程为半径,刘小军在我省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成立四个分中心,共辐射40家县医院。每个分中心都派驻一辆救护车、一台ECMO设备和一个ECMO团队。刘小军每周都会去一家县医院讲授ECMO的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项新技术,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需要救治的患者,奋力拼搏在‘跟死神博弈、与生命赛跑’的临床一线。”初到ICU病区,刘小军曾写下这段话告诫自己。几年前,济源的一名孕妇求助于他。那名孕妇曾5年不孕,好不容易做了试管婴儿,却在怀孕的第28周遭遇车祸,掉进了深水沟里,造成颅脑外伤和严重的肺部感染。面对这种情况,刘小军感到十分为难:如果不用ECMO治疗,病人便难以维持氧合,这会影响胎儿发育;如果用ECMO治疗,那当中所需要的抗凝药肝素会不会引起胎儿流产?这些都是未知数。孕妇的家属了解到他的顾虑,便对他说:“刘主任,我们就是没办法才来找您的,您不用考虑过多,我们始终相信您。”听到这番话,刘小军仿佛吃下一颗定心丸。经过10天的ECMO治疗,孕妇的肺部感染已经痊愈,3个月后生出一个健康的男孩,一个快要破碎的家庭又重新变得幸福、美满。

“用心、用爱、用智慧”是郑大二附院重症医学科的科风,也是科室160多名医护人员的服务宗旨。入住ICU病房的大多是神志不清、无自理能力的重症患者,且病区实行24小时无亲属陪护制度。因此,庞大的护理团队是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面对这些病人,护士们都会用心去对待。有些病人频繁腹泻,为了防止皮肤红烂,护士们不时用浸泡过温水的纱布小心地为病人拭去排泄物。ICU病房里的护士大多是20岁出头刚毕业的姑娘,倘若没有大爱,她们难以如此一视同仁地去对待所有的病人。“用心”“用爱”之外,还需要“用智慧”。护理团队需要有熟练专业的业务水平,熟练掌握ICU内配备的各种抢救和支持生命的器材的操作技能,需要凭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及时满足极度虚弱或神志不清病人的生理需要,这样才能为患者解决更多的问题。

C

尽心尽力

为家属排忧解难

“病人家属抱着希望而来,一定要努力地让他们带着满意而归。”看着医院走廊里的病人家属们,刘小军说了这样一句话。此刻,他们的至亲至爱正在生命线的边缘徘徊。“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医治病人,但当无力回天之时,也必须让家属满意。”他解释道。 刘小军领导的科室10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医患纠纷,在他看来,医患纠纷源于医院没有做好“了解”“理解”和“谅解”这三个心理疏导环节。曾经有一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情况十分危急。经评估,刘小军认为患者已经达到了使用ECMO治疗的条件。ECMO技术难度高且不可交叉使用,单单是启动环节就需要10万元费用,但此时患者的账户里只留下了5000元。在费用并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刘小军仍坚持把救死扶伤放在首位,立刻准备为病人接上ECMO设备。不幸的是,在ECMO的启动过程中,病人突然停止了心跳,10万元启动费用也打了水漂。尽管仪器并未来得及发挥治疗效果,但病人家属依然坚持将10万元补齐。“刘主任,您在我们钱不到位的时候就决定帮我们启动ECMO,这说明在您心里我们已经是朋友了,我不能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情。”听到家属的这句话,刘小军感动得红了眼眶。

“刘主任,我们接走病人吧,钱实在是不够了……”刘小军时常听到家属这样的哀求。在ICU病房里,重症病人一天的治疗费用可能需要好几万块钱,这对任何一个普通家庭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拯救更多有希望生存下去的病人,刘小军以个人名义申请了“河南省重症救助基金”,目前有基金1000万元。“我们正在努力地为患者家属消灭困难,不管是哪里的家庭,只要是特别贫困、治不起病,都可以利用这项基金。”刘小军说。除了郑大二附院,他在许多省市成立联合体,联合体内的贫困病人同样可以享受重症救助基金的福利。

从非典到禽流感再到新冠肺炎,刘小军都身先士卒地冲在前线。在他的心中,始终深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将自己的团队打造成为“中国重症医学科的黄埔军校”。他希望团队规模能够进一步扩大,容纳更多的危重症患者,解决患者更多问题。通过培养出一批重症医学科的接班人,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生生不息的爱与希望。

【本文转载自河南日报农村版2020年8月11日刊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