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国家陆续发布了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绩效考核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图来自国家卫健委官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图来自国家卫健委官网

如今,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也终于有了统一规范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核主体和对象

《意见》明确了考核主体和对象。

关于考核主体

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众多,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考核工作由国家层面提出指导意见,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结合实际进行细化完善,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关于考核对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对象为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参照本意见由举办主体对机构开展运行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核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加强属地化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考核主体,规范评价程序。

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基层卫生发展现状等,科学合理设置指标的权重和标准,提升绩效考核的精准性。

坚持公益性导向,强化激励约束

坚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考核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法治建设,做实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和质量持续改进。

坚持信息化支撑,确保结果真实客观

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绩效考核中的支撑作用,关键数据从卫生健康统计年报、卫生财务年报、中医医疗管理统计年报、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等数据库中提取,保证数据信息自动生成,非法定情形且未经依法授权不可更改。

鼓励各地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考核,确保考核结果真实客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大绩效考核指标

《意见》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由服务提供、综合管理、可持续发展和满意度评价等4个方面42项指标构成

服务提供

重点评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服务效率、医疗质量与安全

通过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服务等指标考核功能定位情况;通过人员负荷指标考核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用药、院内感染等指标考核基层医疗质量与安全。

综合管理

重点评价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协同服务

通过经济管理指标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构的合理性;通过信息管理指标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服务信息化功能实现情况;通过双向转诊、一体化管理考核协同服务情况。

可持续发展

重点评价人力配置和人员结构情况

通过人力配置指标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潜力;通过人员结构指标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

满意度评价

重点评价患者满意度和医务人员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医务人员满意度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高质量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重要指标

中医药服务

在42项绩效考核指标中,中医药服务是其中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本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人次占比、提供中医医疗技术方法种类、门诊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占比等指标影响服务提供评定水平。

中医类别医师占比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医类别医师占比=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同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总数。

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2020年7月23日,为持续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图来自国家卫健委官网

《意见》将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含有抗菌药物处方数/抽查处方总数×100%)作为评价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倒逼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促进合理用药。

乡村一体化

在协同服务方面,双向转诊和一体化建设成为重点内容。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对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进行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

学历、职称结构

在人力结构方面,卫生技术人员学历、职称结构是两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指标计算方法为:

学历结构: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同期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00%。

职称结构:具有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同期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00%。

基层医务人员的学历、职称构成直接关系到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以及管理机制,学历同质化也是基层医疗人才建设的重点方向。

本文来源 国家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