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指标是医院和医生开处方的牛鼻子和指挥棒,只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激励医院和医生朝合理用药的理想结果前进——基层用药市场,迎来新一轮震动

基层医院,发布绩效考核指标

8月1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试行)》,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作出规定和细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部门意图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此前,国家卫健委曾发布全国三级、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标准,直接对二级、三级医院的临床用药形成约束,此次补充上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作为医生处方的牛鼻子,也会对基层用药市场形成一定的影响。

文件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由服务提供、综合管理、可持续发展和满意度评价等4个方面42项指标构成,其中部分指标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监测指标。各地可结合实际,适当增补相关绩效考核指标。

其中要重点评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服务效率、医疗质量与安全。通过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服务等指标考核功能定位情况;通过人员负荷指标考核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用药、院内感染等指标考核基层医疗质量与安全。

在具体的指标中,为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基本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静脉注射剂使用比例等均被纳入考核指标中。

基本药物使用情况:

(1)基本药物采购品种比例=医疗卫生机构采购基本药物品种数/医疗卫生机构同期采购药物品种总数×100%;

(2)基本药物采购金额比例=医疗卫生机构采购基本药物金额数/医疗卫生机构同期采购药物金额总数×100%。

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含有抗菌药物处方数/抽查处方总数×100%。

静脉注射剂使用比例:静脉注射剂使用比例=含有静脉注射剂处方数/抽查处方总数×100%。

除了与药物相关外,双向转诊的数据成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1)上转的患者人次数(门急诊、住院):指的是本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二、三级医院上转的患者人次数;

(2)上级医院下转的患者人次数(门急诊、住院):指本年度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转的患者人次数。

绩效考核,医生处方的指挥棒

此前,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新绩效考核,使用了合理用药的相关指标取代了单一使用药占比进行考核,把医务人员每一张处方的合理性和病人用药的质量安全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对相关指标进行考核。

某种程度上,绩效考核指标是医院和医生开处方的牛鼻子和指挥棒,只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激励医院和医生朝合理用药的理想结果前进。

从基层医疗机构此次的绩效考核指标来看,直接以量化方法作为支持的定量指标明显多于定性指标,据赛柏蓝统计,共42项三级指标中,仅5项为定性指标,其余37项均为定量指标,可直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等数据库抓取,无需填报。

而在国家卫健委此前发布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有26项指标是国家监控指标,共有15项可直接通过系统抓取,不需要填报。这意味着以后医院的临床用药、运营情况将直接呈现在全国系统上,全国排名,实时在线,因为无法作假,真实可信。

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指标中,抗菌药、静脉注射药物、基本药物均与医生的收入挂钩,这也会直接对基层的用药市场形成震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层市场,多家药企新发力点

一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和二、三级医院的临床用药有明显不同,比如基层市场多以普药、常见药、价格中低档药物,以及慢性病药物为主;尤其是分级诊疗的实施,使基层医疗机构慢病药物的市场增长率明显高于整体,比如糖尿病用药、高血压用药的增速分别达到14.4%和18%。

跨国药企和本土药企都在不断加大下沉的力度,但本土企业的发力不及跨国药企,显然,各个药企均在基层市场寻找自己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4万个,比上年增加1.08万个。其中:医院3.3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4.36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80万个。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195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06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1862个。

与之相反的是,分级诊疗的落地效果仍然尚未显现,2018年总诊疗人次中,医院35.8亿人次(占43.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1亿人次(占53.1%),其他医疗机构3.2亿人次(占3.9%)。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1.4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减少0.2亿人次。

此次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将双向转诊数据纳入其中,也会推动分级诊疗的进一步发展;而涉及其中的大批药企,也要针对这个情况作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