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版的《光明日报》整版刊发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文章:在这里,看见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湖州探索与实践↓↓

在这里,看见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湖州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湖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编者按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余村,充分肯定湖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要求湖州“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继续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5年间,从“卖矿山”到“卖风景”,从理念转变到发展方式变革,一个村庄的变化,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变迁。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湖州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的湖州,青山叠翠、流水潺潺。一边是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情,一边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从城市到乡村,所及之处风貌清新、人居秀美,处处散发着“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独特魅力。从昔日的炸山开矿满目伤痕到如今的宜人宜业宜居之地,15年间,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从642.9亿元增加到3122.4亿元,年均增长10%,绿色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位居浙江省第2位。这座城市蝶变的背后,正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丰富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念诞生地的“探路者”足迹

湖州市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践行历程可分四个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造生态市。2003年,浙江省委作出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决策部署。2003年4月15日,湖州市第五次党代会贯彻省委部署要求,提出“创建生态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湖州推进生态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滨湖是湖州中心城市最鲜明的特点。2006年8月2日,习近平同志专程到湖州调研南太湖治理与开发,对湖州提出“利用好湖、开发好湖,做好南太湖综合治理开发文章”的要求。2007年3月,湖州市第六次党代会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提出把湖州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标志着湖州由“苕溪时代”迈入“太湖时代”。

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湖州市于2014年5月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后又相继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试点。2015年2月11日和2016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对湖州提出“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的指示要求。

当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党的十九大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写进大会报告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2017年4月27日,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到安吉余村考察,对湖州提出“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的要求。湖州市谋划实施了高质量赶超发展“一四六十”工作体系,致力打造生态样板城市、绿色智造城市、滨湖旅游城市、现代智慧城市、枢纽门户城市、美丽宜居城市。今年3月30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时,对浙江提出“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湖州紧密联系实际,明确了成为“重要窗口”示范样本的新目标。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发展经

湖州市在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过程中,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了具有湖州特色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十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合防治法:夯实生态基础。湖州连续实施3轮环境整治行动,打出治水、治气、治矿等系列组合拳。治水方面,坚持五水共治,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河长制”,入太湖断面水质连续13年保持Ⅲ类以上,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治气方面,重抓治理扬尘、废烟和尾气,全市PM2.5浓度从2013年的74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9年的32微克/立方米,将矿山企业从612家削减至33家,开采量从2亿吨压缩至4500万吨以下。

腾笼换鸟法:推动产业体系迭代升级。15年间,湖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9.9﹕54.7:35.4优化为4.3:51.1:44.6,纺织、建材两大传统产业占比由2005年的50%下降至2019年的26.9%,成为全国14个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之一。在多轮“低散乱”整治中,关停并转企业1.66万家,腾出低效用地3.9万亩、用能空间74万吨标煤。对蓄电池产业进行集中整治,将企业数量从225家压减至16家,产值、税收都增加了十多倍,培育了天能、超威两家产值超1300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依托数字经济,打造全国独有的地理信息小镇,2018年成功承办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

改革赋能法:破解制度性障碍。湖州在全国率先完成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性质差别,敲响了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第一锤”。创新“五未土地处置+标准地”改革模式,对新出让的建设用地,明确“亩均税收30万元以上、亩均投资400万元以上、亩均产值500万元以上、容积率不小于1.5”的准入标准,并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用地进行盘活处置。深化绿色金融改革,绿色信贷规模年均增长31.3%,高于全部信贷增长9.85个百分点。

开放带动法: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的湖州发挥生态、交通、文化等组合优势,积极参与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G60科创走廊等建设,深入研究落实具体合作项目,推动沪苏湖高铁项目全线开工。未来,每个区县都拥有高铁站、两条以上高速公路的大交通时代即将在湖州展开。

循环利用法: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从吴兴废旧布下脚料到南浔废旧木材,从德清废旧钢材到长兴废铅酸蓄电池,作为浙江省唯一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的地市,湖州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法,培育形成了全竹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水泥产业链、废旧电池循环产业链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美丽蝶变法:唤醒自然沉睡的价值。湖州是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近年来,湖州将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复制推广到美丽城镇建设领域。44个省级小城镇整治样板、2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有效推动了高端民宿、家庭农场及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网红经济等蓬勃兴起,探索形成“公司+村+家庭农场”等乡村新经济模式,促进了自然资源价值转换。

品牌增值法:放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品牌效应。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标签植入湖羊、茶叶等产品,辐射全市6.3万户农户、17.7万亩生产基地,带动农产品普遍增值10%以上。

平台集聚法:打造“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主引擎。统筹推进园区(平台)整合提升,促进大项目向大平台集聚、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按照浙江省大湾区战略总体布局,高质量规划建设湖州南太湖新区,成为浙江省大湾区四新区之一。目前已引进吉利新能源汽车、太湖龙之梦等一系列百亿级以上重大产业项目。

法规约束法:用制度守护绿水青山。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湖州累计制定6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地方性法规。出台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标准,累计制定绿色制造、绿色金融等生态文明建设标准77项,有10项上升为国家标准,成为全国唯一经国标委批准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占党政干部实绩考核比重逐年递增。

党建引领法:以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从成立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开展专题培训到发动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活动,湖州市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党建+生态”模式,推进“红绿融合”,为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走好生态发展平衡木的“湖州启示”

如何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政策引导和市场开放的关系……面对一系列问题,湖州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中探索出了坚持八个统一、处理八对关系、力求八个实现的“湖州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统一,妥善处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力求在赶超发展中实现“三生”融合。这些年,湖州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把生态保护置于经济社会优先发展的位置来抓,在具体实践中,坚决做到“三个服从”,即当生产与生活发生矛盾时,优先服从于生活;当项目与环境发生矛盾时,优先服从于环境;当开发与保护发生矛盾时,优先服从于保护。

坚持系统治理和集中攻坚相统一,妥善处理点上突破与面上协同之间的关系,力求在稳扎稳打中实现长期向好。15年来,湖州在推进环境治理过程中,始终把山水林田湖草全域作为一个整体工程来考虑,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修复等多种手段,统筹山区、平原、城镇、乡村、河流、湖泊一体治理。同时,根据不同阶段发展需要,明确重点领域、行业和区块,以打攻坚战形式推进专项防治。比如,在南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全面清理1000余亩太湖围网养殖,全部关停太湖沿岸5公里范围内所有不达标企业,对全市7707条河流逐一落实“河长制”等。

坚持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相统一,妥善处理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在财富创造中实现价值增值。生态效应不仅可以转换甚至放大经济效应。例如,湖州的高端民宿、生态农业等,将环境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参与经济活动,创造出“山上一张床赛过城里一套房”的财富增值模式。矿山的关停整治,矿石的市场稀缺性明显提高,促进以矿石为原料的粗放型加工、“低散乱”企业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生产的是高端水泥、精细建材等高附加值产品。

坚持旧动能破除和新动能打造相统一,妥善处理传统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力求在“腾笼换鸟”中实现“凤凰涅槃”。由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向信息经济、高端装备、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转变,这些年,湖州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注重将淘汰落后与培新育强统筹起来推动,新旧动能精准转换、有序转换,防止经济增长出现波动。同时,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市和人才大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变制造为创造,实现产业的迭代升级。

坚持开放竞争和合作共赢相统一,妥善处理做强内力和借助外力之间的关系,力求在优势互补中实现绿色崛起。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的湖州,周边密布上海、杭州、苏州等多个万亿级城市,对湖州的辐射效应、虹吸效应都很大。这些年,湖州市坚持“跳出湖州看湖州”,主动在国家和区域战略中找准坐标,紧紧围绕长三角区域中心花园和绿色发展高地的定位,主动融入上海 “1+10”同城化都市圈,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湖州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在交通互联互通、优质项目引进、高端人才招引、环境保护协同、旅游对接合作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为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争取外部支持。

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统一,妥善处理政策引导与市场推动之间的关系,力求在互促共进中实现互利共赢。湖州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发挥“两只手”共同作用,大力推动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一方面,政府在顶层设计、严格监管、依法打击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大对环境污染防治、城乡绿化美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包装项目、发行债券、生态补偿等途径,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比如,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申请发行100多亿元的美丽城镇建设专项债券,开发精品民宿项目,有效缓解资金短缺问题。

坚持发展所向和群众所需相统一,妥善处理普惠与优质之间的关系,力求在生态建设中实现惠民富民。优先建设绿地公园等群众喜爱的公共场所、出台优惠让利政策引导群众发展民宿经济……环境就是民生,湖州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除了提供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普惠性公共产品,还创造条件让群众分享生态红利,真正使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绿色富矿”。

坚持行政推动和依法管理相统一,妥善处理手段创新与制度保障之间的关系,力求在建章立制中实现常态长效。将企业环境信誉纳入银行贷款、明确排污单位职责和污染源管理标准、依法追究失信责任……湖州以获批地方立法权为契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立法,建立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严执行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项目环境准入制度,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空间管控机制。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梅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