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高考前,学校都会为高考生准备仪式,预祝学生们旗开得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潮阳实验学校创办人、民营企业家郑立平。

2020年7月23日,全国高考放榜,位于广东汕头的潮阳实验学校,再度收获“丰收成果”——文科李彦全、理科王畅越取得优异成绩;9人进入全省理科总分前100名,2人进入全省文科总分前50名,共11人,列全省第一,5人成绩被屏蔽全省第二;2108人达高分优先投档线,连续四年刷新广东省单一学校高分优先投档线人数(一本数)纪录。

截至目前,潮阳实验学校(下称“潮实”)14届高考已累计培养出13775名重点本科学生,其中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近两百名,众多潮实毕业生成为社会各行业的精英人才。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学校的雄厚办学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也为潮实建校20周年奉上一份厚礼。

弹指一挥间,潮实建校已20周年,在东山山麓的荒野大地上拔地而起,钟灵毓秀,教泽流芳,持续书写着关于青春与成长的诗篇,引领着潮实人在粤东这片沃土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

二十年来,潮实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获得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培养计划”推荐资格、清华大学“领军计划”推荐资格,以及清华大学等多所大学的“优质生源中学(基地)”称号。

办校廿载培养出各行各业精英人物

1998年,学校创办人、民营企业家郑立平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兴学育才,回报社会,创办了潮阳实验幼儿园;2000年,郑立平创办小学和初中,2002年首届中考,学校取得了优异成绩,引起了社会关注。

2004年,潮实增办高中部。彼时,由于社会部分人士对民办教育不够了解,潮实高中部第一届招生遇冷,第一批学生仅283人,生源质量并不高。虽然学生人数不多,但学校全体行政班子坚持科学管理、用心耕耘,以最大的热情服务师生。

2007年首届高考,就有4名学生考入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汕头市文理科总分第一名均出自潮实高中部,学校理科第一名位列全省第三名。

此后,潮实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发展成为十二年一贯制的省内知名学校。至今14届高考,该校总计17870名高中毕业生,上一本人数13775人,一本比率77.08%;上本科人数17672人,本科比率98.89%;连续14年全部毕业生考上大学,总上线率均为100%。14年高考,潮实已累计为清华北大输送优秀学生近200人。

不仅是高中,潮实中考也连年屡创佳绩。在2020年中考中,潮实李钰欣以829分在汕头市拔得头筹,820分以上5人,810分以上28人,800分以上112人,780分以上436人,770分以上621人,760分以上818人,750分以上999人。潮阳区中考考生22636人,统揽总分前10名,区前20名潮实占19人,区前50名潮实占48人,区前100名潮实占88人,区前200名潮实占168人。

小学部“五育并举”打基础,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办学至今,学校集体和师生个人获得区级以上奖励共12279多项。

数万潮实学子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分布在全球各地。他们虽然才毕业不久,但当中已经有驻外大使馆工作人员、副教授、研究员、党政干部、抗疫医生、互联网公司负责人等,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

注重综合素质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20年砥砺前行,潮实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党和政府大力兴办民办教育的政策“沐浴”,依赖于潮实对教育的不断追求。

自办校以来,潮实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兴学育才、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养德迪智,砺志创优”的校训,以及“因材施教,努力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的教学理念等,逐渐形成完整、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体系。

潮实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成绩有高有低,如果按照“一刀切”、完全统一的做法去进行教育教学,那么可能导致先进生“吃不饱”,中等生“吃得匆忙”,后进生“吃不下”的情形。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潮实因材施教,成立了竞赛班、培优班、励志班等学科体验营和分层教学班,另外学校还有20多个社团,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去发展,以不同的方向去攻破大学壁垒。

目前,除了考上清华、北大的近200名学生以外,还有成百上千考上浙大、交大、复旦、南大、中大、华工的考生。

除了学习成绩,潮实还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在学校政教处、团总支的大力支持下,潮实学生社团组织长足发展,课堂之外的活动丰富多彩,学校各社团每年都精心组织几十项健康有益的大型活动,如潮实好声音、海韵盛宴、英语演讲比赛、元旦晚会、主持人大赛、现场书画展示、福利院义工活动、棋类比赛、灯谜竞猜、羽毛球比赛、话剧荟萃、摄影展等精品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筑巢引凤

汇聚高水平教学人才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支撑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潮实的教师来自五湖四海,经过严格选拔,优中选优,汇集全国各地教育教学之长。既有本地教学尖兵,也有外地教学骨干;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初出名校的高材生。截至目前,光在高中部工作8年以上的老师就有99位。

在学校内部建设上,潮实借用企业的一些优异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科学管理,以“企业管理”的理念来做“教育事业”的事情,取得良好效果。在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复昌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形成一支专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师队伍,推动了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

潮实还着眼于培养新生力量而招聘新毕业的年轻教师,采取“筑巢引凤”的策略,进而转化为“引凤筑巢”,使师资队伍稳定而强大;丰富细化青年教师“适合潮实要求”的培训工程,落实“师徒结对”的执行力,帮助外来青年教师尽快融入潮实文化,使其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合格教师,培养他们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让学校的发展得以顺利且有充分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潮实的多数老师来自大江南北,在潮阳本地少有杂事分心,有着天然的时间优势,他们能全天候陪伴学生,每天都全心倾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每位老师所体现出来的“严、爱、实、高”正是潮实一以贯之的教风,“踏实、守纪、勤奋、创造”正是随处可见的潮实学子孜孜不倦的学风。每天的早读晚修,现场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谈心、讲解、批阅的场景。

精细化的时间管理也是该校一大特色。学校提倡“既不荒废时间,也坚决不蛮干,更不打疲劳战”的学习方式,让师生们形成高效周到的时间管理观念。正是学校在时间管理、课堂管理、培辅管理等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上做到极致,每一名学生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发展。

二十年建校岁月,见证着粤东教育发展的不平凡。潮实从一片荒山建起,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成就了一个不断向上的名校。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持续奋斗的成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持续推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潮实将信心满怀再出发。

校友声音

潮实毕业生:

以感恩之心反哺社会 将潮实精神发扬传承

“很难去设想没有母校的帮助,自己的人生轨迹会如何发展。如果时光倒流,我还会选择潮实。”现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研究员的张顺洪,是潮实首届高中毕业生,同时也是教育慈善基金会一位受益的学子。

在得到资助之后,张顺洪一直心怀感恩,刻苦求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大,如今已成为一名教育科研工作者,在国家需要的岗位上服务。“在母校的求学经历使我在高中毕业后得以进入国内的顶级学府学习,眼界得以开阔。学习知识过程中,艰辛与快乐并存的体验,鼓舞我去面对创造新知识的挑战,最终走上科研之路。”张顺洪尤其提到,学校为他免除三年高中期间的学杂费、食宿费等,并基于在学期间的优异表现提供丰厚的奖学金,这些都为他免去后顾之忧,更专注于学业。

2015年7月,潮阳实验学校校友会成立,张顺洪被推选为首届会长。“潮阳实验学校校友会创立的意义在于,校友们可以借其作为交流平台,并藉此团结校友以感恩母校,回报社会。”张顺洪表示,在潮实,除了收获知识以外,他们还学会了感恩,并且将其一届一届延续。

毕业生黄加顺对此表示认可。“正所谓,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学校好不好,读过的人最知道。感恩母校给了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孩子机会,提供了好的平台和起点。”黄加顺先后在英国剑桥、牛津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日常他也与董事长、校长和老师们保持联系,分享他的学习成果。

“母校一直是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强大后盾。很难想象,没有学校当年的支持和培养,像我们这种在潮阳小农村成长的学生,怎么可以获得到香港、到剑桥、到牛津、到哈佛求学深造和开展研究工作的机会呢。”黄加顺感慨道,潮实除了为寒门学子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的支持,还培养了学生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提升了他们社会服务意识。

同时他表示,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并未随着高考的结束而停止,学校的教育和理念渗透进学生们的心里,一直伴随着他们未来的成长。毕业多年,黄加顺内心依然谨记着“敢于吃苦的狠心/靠汗水收获的踏实/凭实力说话的硬度/勇于担当的责任/真诚待人的坦诚/集体荣誉高于一切的奉献”的潮实精神。

2008届毕业生郑泽豪,曾入选全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并调到省直机关任职。当年在潮实读书的时候,郑泽豪就享受全免优惠,高考后还获得基金会资助上大学。作为教育受惠者,郑泽豪甘当志愿者,传递爱心,散播感恩,在担任广东省惠来县仙庵镇华清村第一书记期间,选择教育扶贫作为重点发力的领域。

他带领华清小学教师到潮实学习取经,邀请潮实优秀教师送教下乡、传经送宝,开拓教师视野,让农村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此外,郑泽豪还组织了潮实校友暑期公益行,动员2008届潮实学子等社会热心人士支持筹建华清教育发展基金。在他带动下,2008届毕业生在校庆20周年之际自发开展“爱的传递情感捐”回馈行动,向潮阳实验学校教育慈善基金会捐款资助在读校友,贡献青春正能量,助力脱贫攻坚。

“最好的感恩,就是把爱传递下去。”郑泽豪表示,金钱的帮助是暂时的,母校“养德迪智砺志创优”的校训,“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理想的发展”的理念,才深刻地影响他们一届又一届毕业生。

延伸

教育慈善基金累计资助超过4亿元

在潮实,“寒门”并非一个贬义词。在老师们的教导下,潮实学子明白,只要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寒门学子”同样有机会“出人头地”,创造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一届又一届潮实人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让郑立平更加坚定大兴教育改变学生命运的信念,更加坚守“立志育人,平心助学”的初心。

2008年,潮实成立了教育慈善基金会。迄今为止,共资助、减免在校优秀生及贫困学生10558人次,资助金额达4.072亿元。资助本校毕业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2527人,资助金额达934.9万元,为众多寒门子弟提供了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解决了多个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完成大学的学业。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无论是现在或是更远的未来,这批孩子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改写自己的命运,并继续在各个高校各个行业、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张复昌表示,潮实将不忘“兴学育才、回报社会”的办学初心,牢记“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使命,继续用创新与实践教书育人,让每位学生都获得理想发展。

郑立平则鼓励学生们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坚持积极向上,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步入社会后,更要讲究诚信,以诚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各届校友(毕业生)也应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照应,凝聚正能量,为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对话

潮阳实验学校创办人、民营企业家郑立平:

“办学校,不是企业,是事业”

潮阳实验学校大门口两根高大的立柱上挂着一副红色长联:立志树人风轻雨细丹心谱就润物曲,平心育才花艳果硕朱墨绘成兴邦图。这副对联是潮实创建历程的凝练概括,也是郑立平“兴学育才,回报社会”教育情怀的真实写照。

郑立平是地地道道农民出身的寒门弟子,年少时未能接受学校的教育,成为人生一大遗憾。认识到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后,事业有成的他,第一件事就是大力兴办教育,扶持贫困学子,让家乡的孩子有书读,读好书,帮助他们成人成才。

“办学校,不是企业,是事业,以图利为目的是办不好的。”在教育上,郑立平丝毫不吝啬投入,他说,从创办这个学校开始,就把它当作人生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社会事业的梦想来追求,“家长对我们的一分信任,我们就要付出十分的责任。”

2016届有一位学生,家住潮安农村,家庭遭遇特殊情况,生活异常贫困。郑立平获知后,立即发动教育慈善基金会将15万元送到学生的父亲手里,改善他们居住环境,让学生可以安心读书参加高考,最后这名学生顺利考上了南京大学。

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郑立平戏称自己为“潮阳实验学校后勤部部长”。对待家庭贫困的学生,他总是格外关注,即便是学生毕业之后,他仍与学生们保持联系。一句“潮实就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感动了万千校友,也激励更多学子奋发学习,为自己而战,为家庭而读,为社会而学。

此外,郑立平长期热心公益事业,为当地政府、社区建桥修路,建设平北文化公园、潮阳新兴广场,丰富了人们的活动场所;修建潮阳中华路、城北四路、环市东路北段,让交通更畅通方便;修缮革命纪念馆等,完善市政基础建设,美化市容;搭建潮阳孔庙,为弘扬儒家传统文化创设了教育基地;重建平北小学,带动了当地教育发展,解决村民小孩上学困难的问题。至目前,他已在慈善事业捐赠金额累计3亿多元。

撰文:余丹

图片均由潮阳实验学校提供

编辑统筹:甘韵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