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字子均,川中宕渠人,少时在外家何氏家中生活,还改过姓——《三国演义》里,他一度被叫做何平——且是曹魏降到蜀汉的。

且出身行伍,据说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

出身实在是低得很了。

现在民间故事里,他最有名的,大概是《失空斩》,马谡守街亭,王平是副手。

王平很沉稳,建议按照丞相吩咐当道下寨;马谡就很浪,上山下寨,还说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

结果马谡就糟糕了。

现在想来,马谡这个荆襄英俊,看看王平,多半心里想:

小地方跳槽来的不识字的娃子嘛!

失街亭后,王平有个极大的亮点。当时张郃已经摧毁了马谡,但王平以千余人鸣鼓自守,逆境中不为所动。

张郃怕有伏兵,不敢进逼。

能让正打着生涯最大胜仗的张郃罢手,王平的整军能力,很强了。

失街亭后,诸葛亮斩马谡,而王平有进谏之功,留为参军。

一罚一赏,是诸葛亮体现其持平的地方。真会用人。

王平由此升起。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卤城之战。当时张郃攻王平,司马懿攻诸葛亮。

诸葛亮打了司马懿一个甲首三千,而王平让张郃无可奈何。

五子良将、巧变著称的张郃,的确不算擅长硬打。但你如果给他机会——比如马谡在街亭——他就能把你卷了。

而王平持重,没给张郃任何机会。

诸葛归天时,杨仪与魏延闹将起来,是王平击散了魏延

张郃、魏延,两个前三国的名将,都被王平怼跑了。

诸葛亮逝世后,刘备的舅子吴懿是车骑将军,守汉中。而吴懿的副手,是王平。

诸葛亮逝世三年后,王平督汉中。

刘备麾下,第一任督汉中的,是魏延。

从魏延到王平,也算个轮回。

之后,王平就是汉中守护神了。

魏延守汉中时,刘备曾问他意向,魏延豪言说:

曹操举天下之众而来,愿为大王拒之;偏将领十万之众而来,愿为大王吞之。

魏延吹了这个牛,然而一辈子没遇到过十万军来袭。

搞定他的王平,遇到了。

曹爽十万军来袭,当时汉中兵不到三万。有建议说直接收缩固守,等援军来,但王平坚持了重门之法,守住了兴势山,立下大功。曹爽跑路了。

题外话:我很怀疑王平这一战,让曹爽完全丧失了信心和威望。以至于后来曹爽被司马懿一闹,就信心崩溃放弃兵权投降了。

从这个角度想的话,王平一个防守战,间接跟曹氏失权挂钩了。

真好玩。

王平做过的职位很多,多是监军、护军、典军。因为他严谨。

他不太识字,但喜欢听人讲历史。题外话:石勒、杨大眼,也都是这习惯。搁现在,他们就是有声书或者名著解读的目标用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王平也不是没缺点:陈寿说他性狭侵疑,为人自轻。

但也不奇怪:

一个归降而来、没有靠山的边地孩子,没有诸葛瞻或吴懿这样的背景,没有姜维这么年少得志的天才,没有蒋琬费祎这样诸葛亮亲口推许的能为,没有魏延和向宠这种跟随过先帝的资历。靠什么呢?

严谨呗。不犯错呗。扎扎实实的工作能力呗。

这样的人,不会太大大咧咧,大多怕行差踏错,甚至自轻自贱,玩笑都不开。

这样低调扎实的人,是所谓干部队伍里,真正“农民的儿子”了。

本身处在要害岗位,性子急些、偶尔自卑、多疑、不敢冒险,按照成规定法做事,也很正常吧?

大学宿舍里,许多人大概都见过那些小地方来、沉默寡言、成绩出色但不声不响、还有点自卑的舍友吧?就是这类人咯。

像魏延这种跟先帝谈笑风生,一张嘴就是十万之众来为大王吞之,跟丞相一拍胸脯要五千精锐冒险偷袭长安之类主意,王平这辈子都不会说出来的。

但不妨碍他在绝境时,各种神奇演出:

败势中吓退张郃,卤城之战硬扛张郃,危机中解决魏延,面对曹爽十万大军时,果断地重门之法,扛住了。

虽然重门之法还特别需要刘敏的支持才能实行——因为刘敏是蒋琬的表弟。

千古都在念叨诸葛亮和魏延的事,其实仔细想想,王平也是诸葛亮提拔任用的:

牛皮吹得比魏延少,战绩说起来比魏延好。只是太低调,不显而已。

大概历来大家都喜欢从倒霉的人身上找亮点,对这么扎实可靠的好孩子,反而忽视了。

三国时的草根苦娃子,就是这么不易。

然而不妨碍在公元228-243年,王平的确是蜀汉的草根M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