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新仇旧恨攒到一些,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夺了侄子江山。

说起来,这事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怪朱元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画像

第一,朱元璋继承皇位的错误决定

朱元璋最初定的太子,是朱元璋与原配马皇后的嫡长子朱标。朱标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幼便受到悉心教导。

1368年年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正月就立朱标为皇太子,有一种老爹替儿子打下江山的感觉。当时的朱标才13岁,而朱棣也只有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城墙

好在朱标对各位弟弟妹妹都还不错,朱棣也愿意听这个大哥的。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视察陕西回来后,染上风寒,很快就病逝了。

按道理说,朱元璋应该在剩下的儿子里面,挑最年长的朱 樉(shǎng),或者最有能力的朱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但朱元璋却偏偏给了儿子们一个大惊喜,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以后继承大位。

老朱家的儿子们都懵圈了,此朱标去世时,朱元璋64岁。

而二儿子朱樉36岁、三儿子朱棡34岁,四儿子朱棣32岁,都正值壮年。但建文帝才15岁,还算是个孩子。

包括朱棣在内的各种儿子们,都酸酸的,为日后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靖难之役地图

第二,朱元璋杀了太多功臣,朱允炆无将可用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看着自己的老兄弟们越来越不顺眼,为了让下一代坐江山可以坐的安稳,将拱卫司打造成锦衣卫,搜罗功臣大将的罪名。

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梁国公蓝玉、颖国公友德,或被处死,或被赐死,除爵。乐浪公濮英(追封)战死,后其子被处死,除爵。魏国公徐达,权威正史没有记载死因,但据说被朱元璋送的蒸鹅搞死了。

另外还有50个侯爵被用各种理由收拾,被杀的、除爵的、诛族的,应有尽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锦衣卫(影视剧形象)

这么几番下来,等朱允炆登基时,已经没有什么能打的武将可以用了。靠方孝孺,写写檄文还行,打仗的话,是真不好使。

反观朱棣一方,因为被分封到北面边疆,手下能臣武将基本没受波及,而且又常年与北元势力对战,战斗力极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孝孺书法

第三,朱元璋的分封藩王制度有误

历代分封,没有几个太平的。远到周朝的春秋战国乱局,近到强盛的元帝国分崩离析,都与分封有关。

对于朱元璋自己来说,让二十几个儿子、一个孙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尤其是边疆地区,确实有利于国家稳定,免于外族入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各藩王分布

如果朱标没有早逝,登基为帝,可能也问题不大。

但是,朱允炆不行,因为他是晚辈,叔叔们肯定是不服气的。

尤其这些叔叔们还和他一个姓,也有机会当皇帝。朱允炆就陷入了两难:不削藩,叔叔们可能反;削藩,叔叔们也可能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孝陵平面图

朱允炆选择了削藩。

但是,朱棣可不是湘王之流,任由朱允炆连捏带踹。朱棣常年镇守北疆,戎马一生。武力值上看,朱允炆这种从小读四书五经的书生皇帝,自然不是自己四叔的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乐大钟局部

第四,朱元璋不待见朱棣母亲

朱棣很优秀,但朱元璋却不喜欢这个儿子。主要问题在于朱棣的出身。

朱棣对外宣称是马皇后的儿子,但这是为了坐稳江山,说明自己出身正统,皇位不是篡的。

但他实际上的生母可不是马皇后。

在《南京太常寺志》、《国史异考》等多部史料都明确记载,朱棣的生母是 碽(音同工)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所建南京

《三垣笔记》还记载: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初一,钱谦益到孝陵拜谒,他发现孝陵神位的排列顺位和《南京太常寺志》所记载的完全吻合, 碽 (音同工)妃排在众妃之首。

朱棣生母在当时只是朱元璋的一个妃子而已,无足轻重,自然她生的儿子朱棣,也不受朱元璋的待见。要强的朱棣,在这一点上,对朱元璋是很有意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建好的紫禁城复原图

第五,朱棣出征是以朱元璋的名义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天下已经太平,本来师出无名。但他的和尚军师姚广孝偏偏想出用朱元璋的名义出征。

"盖闻书曰……不幸我皇考宾天,奸臣用事,跳梁左右,欲秉操纵之权,潜有动摇之志,包藏祸心,其机实深。刀构陷诸王,以撤藩屏,然后大行无忌,而予夺生杀,尽归其手,异日吞噬,有如反掌……皇考艰难之业,不可复保矣……"(《靖难檄文》)

说白了,就是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旁边都是奸臣,没事就往死里弄他这帮叔叔们。四叔看不下去了,再这样下去,先帝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就木有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那就只能起兵收拾朱允炆旁边的大臣了。当然要顺手把朱允炆也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雪竹》

综上,朱棣能发起靖难之役,还成功夺得江山,朱元璋脱不了干系。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靖难檄文》、《南京太常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