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韦伊尔:患者家属一句“理解” 令她瞬间湿润了眼眶

她是一名ICU老兵,在工作岗位上有着17年的ICU救治经验,对病人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了如指掌;到前线支援,面对的是从没见过的新冠病毒,不知道病人病情下一秒会出现什么变化,也没有特效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她笑称,自己在那里成了一名新兵。

“虽然病是未知的,但是有临床表现的时候,17年经验还是能派上用场,快速反应,马上应对,为病人争取多一点时间,多一点可能。”为了争取休息时间,好有更多精力去照顾病人,她剪去了及腰长发。从小到大第一次剪短发的她说:“在前线,时间很宝贵。”

她就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援鄂医疗队队长、援鄂临时党支部书记韦伊尔。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在谈到武汉、患者、患者家属时,她都会停顿几秒,调整下情绪抹干眼角的泪。她笑称,去了一趟武汉,泪点变低了很多。

“老兵”变“新兵”摸着石头也要过河

“早就报名支援前线了,当医生的都会有这一腔热血!”韦伊尔笑得很爽朗。

2020年2月7日上午11点半,正在科室值班的韦伊尔接到召集的通知。“尽管是预料之中,接完电话还是有点懵,下午2点要到机场集中。我马上交接班,回家用20分钟收拾完行李,去机场的路上给老妈打了个告知的电话,来不及细说。”她说,前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当时心里还是很忐忑。看得出大家很紧张,一下飞机,所有人第一件事就是把外科口罩换成了N95。

“当我看到空无一人的机场,感受到这就是战场,是接下来准备战斗的地方,突然就把一部分害怕抛之脑后了。”韦伊尔的第一个班是从凌晨2点开始。进舱后,听到熟悉的呼吸机、心电监护声音,看到各种熟悉的仪器,感觉就像还在原来的科室工作一样。“只是这个病不熟悉而已,这么一想也没有那么害怕了,也没时间害怕。”她说。

韦伊尔回忆第一眼看到病人时的情景,“ICU病房里20张病床都住满了,病人处于镇静状态,全都插着管道。”

“前期的病人病情变化迅猛,我们对这个疾病一无所知,不知道病人病情下一秒会出现什么变化。”有着17年的ICU救治经验的韦伊尔,对各类危重病的临床表现、诊治流程、可能出现的变化了如指掌,可是面对新冠病毒,她说自己“老兵”变“新兵”,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压力特别大,心里很压抑、情绪也不佳,加上大家都住单间,没法聚到一起,只能通过微信群互相解压。”

剪断长发只因“在前线时间很宝贵”

在ICU病房里,除了机器声,还能听到医护人员的喊声。“要喊出来,才能彼此听到声音。最初连N95口罩的憋闷感也要适应。巡完房,一轮医嘱下来,已经快处于缺氧状态了,感觉功力没能发挥平时的一半。”韦伊尔笑着对新快报记者说。

入舱不到半小时,眼镜、护目镜、面罩的镜面就起了雾。于是,她尝试各种办法去克服视线难题,试着像高度近视者那样凑近了看,或是像戴老花镜那样从下面缝隙里看,或者找水雾的缝隙偷瞄。后来,大家找了给镜片擦碘伏、洗手液、沐浴露等办法各显神通,当然味道也很“酸爽”。

一般情况下患者有些情况,一个听诊器就能解决,可是在层层隔离防护下,医务人员无法使用听诊器,就只能根据各个指标和经验去判断。医护人员戴着3层手套,一些简单动作操作起来精细性也受到影响。

“办法总比困难多,遇到困难就解决困难。”到武汉后,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一头漂亮长发倒成了韦伊尔额外的负担,她觉得打理起来特别费时费力。为了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院感防控的需要,到武汉的第二天,她便狠心剪去了及腰长发。而这还是她从小到大第一次剪短发。

韦伊尔告诉新快报记者,心里虽然舍不得,行动上却没有一丝犹豫。“剪掉长发,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也能节省洗头吹发的时间,在前线时间很宝贵。”

一天两个病人成功拔管“给我们激励很大”

“病人成功拔管给我们激励很大!”韦伊尔清楚记得在2月25日这天,“那天连续有两个病人成功拔管,其中一个是前期收治的极危重症新冠病人。”

随着医护人员慢慢掌握新冠肺炎疾病的规律,治疗药物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患者病情改善,不断有患者成功停机拔管,一扫ICU病房的压抑气氛。

越来越多病人能成功拔管,韦伊尔觉得这离不开医护人员的智慧、经验和拼命,也离不开患者顽强的意志力和积极配合治疗。一位成功拔管的患者阿姨醒来后,很激动地说:“我的命就是你们救的,你们不来我就死掉了。”这句话让正在给阿姨喂口服营养液的韦伊尔鼻头一酸,她马上转移话题开玩笑问道:“口感怎样样,好不好喝?”“不好喝,但是再难喝我都喝,我要活下去。”阿姨答道。

“我能从部分清醒的病人眼中看到他们对生的渴望,这种信任的目光,让人会从心里升起一种欲望,要为这些人拼命。”韦伊尔说。

“我们为他们拼命,是值得的”

“12床患者心率血压持续在下降,升压药物已经用到极量了,现在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请跟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对讲机里传来舱内医生的声音,韦伊尔怀着紧张和忐忑的心情,拨打了患者家属的电话。

“由于新冠病毒传染性强,病人从确诊入院到抢救,家属是没办法见到病人的,甚至他们自己也接受隔离。我从来没见过病人家属,却要打电话告知这些消息,真的无法预料家属的态度。”她坦言,作为一名在ICU工作十多年的高年资医生,这类电话打过不少,最怕遇上情绪激动、不理解的家属。

听到消息后的患者儿子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两分钟后他向韦伊尔说:“抱歉,刚刚忍不住……我只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快!我知道你们的努力,理解!谢谢你们!”

一个“忍不住”,一个“理解”,瞬间湿润了韦伊尔的眼,令她感动至今。“每个医生都想把病人治好,面对坏消息,我们也很无奈、很委屈。那天却从一个素未谋面家属的电话里,听到了我们最想要的理解。”忆起这一幕,韦伊尔仍哽咽地说,“我们为他们拼命,是值得的!”

战疫心语

“我们为他们拼命,是值得的!”

人物档案

韦伊尔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援鄂医疗队队长、援鄂临时党支部书记

■统筹:新快报记者 肖萍 ■采写: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通讯员 魏彤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实习生 李露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