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作为一部为雍正皇帝进行“平反”和“洗白”的历史正剧,展现了一个果敢坚毅、勤政节俭、励精图治、孜孜不倦的“好皇帝”形象,从而让许多观众朋友对于雍正,这位清朝历史上最为“神秘”的帝王有了一个全新的正面认识。

然而,尽管《雍正王朝》在大多数时候对于雍正形象的刻画都是积极的、正面的,但也不乏对于雍正的“腹黑”进行演绎的剧情,而这其中,“高福之死”的桥段无疑是将雍正阴狠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纵观“高福之死”的整个过程,雍正似乎只是在事情结束的时候安排高毋庸毒死了高福以“清理门户”,可事情的真相却是雍正不仅参与了整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并且成功的将自己抽身其外,最终既达成了自己想要的目的,同时又不使自己受到丝毫的牵连,可谓是做到了“天衣无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福之死”,从其“背叛”雍正的那一刻起便无法避免了。

“高福之死”,从其“背叛”雍正的那一刻起便无法避免了。

历史上的雍正有三大典型的性格特点,即知恩图报、施恩望报以及有仇必报,《雍正王朝》中的雍正同样如此。

高福和李卫、小翠都是扬州城内的小叫花子,如果不是雍正,他们能够存活至今都是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雍正所给予的是救命之恩。不仅如此,雍正还将他们安排在府上做了仆人,给了其基本的生存保障以及安身立命的根本,这无异于是一种再造之恩。

所以,雍正要的是高福、李卫他们是对自己的绝对效忠,不能有任何的背叛,如果哪怕是有一点点这样的举动,对于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雍正来说,下场是可想而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仔细想想,高福在这个时候犯错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事业”上,他与李卫是同时进入府中,可李卫的表现却明显好于他,受到的重视与信任也要比他高很多,心中难免产生嫉妒情绪。

在“情感”上,自己深爱着的小翠最终跟李卫私定终身,心中本就失落,如今自己最爱的人和与自己关系最好的兄弟远走他乡,只留得他一人在府上,必然也是极度的落寞。

高福在“事业”和“情感”上受到双重打击,他只能通过买醉来麻痹自己,发泄心中的苦闷,也恰恰是在这个当口,八阿哥胤禩的管家无意中发现了高福,并且在胤禩的授意下为高福提供了财富和美人,无异于是充分填补了高福内心深处的“空虚”。

当然,高福也知道,自己是雍正府上的人,也明白雍正与胤禩之间的微妙关系,他只是保持了与八阿哥管家的联系,并且将其所有的赠予全盘接受,可他并没有确实做出什么对不起雍正的事情,对雍正产生无法挽回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对于雍正来说已然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况且谁也不敢保证高福现在不出卖雍正,以后也一定不会将其出卖,但时候真是如此的话,那么一切都将悔之晚矣。

于是乎,高福最终的凄凉结局也就此变得无法改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福之死”的整个过程,雍正都将自己“隐藏”了起来。

“高福之死”的整个过程,雍正都将自己“隐藏”了起来。

高福与八阿哥府上管家交往过密的事情雍正知道么?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在“九子夺嫡”这样一个紧张、激烈的政治氛围下,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府上没有别人的“眼线”,即便是在以“篱笆牢”著称的雍正府上,雍正自己也不敢掉以轻心,高福多次外出、晚归和未归,雍正不可能没有察觉,只不过雍正没有做声罢了。

而他之所以如此,一是在于高福并没有犯下什么实质性的错误,尚且影响不大;二是雍正也要借此看看胤禩那面有着什么计划和安排;三就是雍正不想自己戳穿这件事情,他需要有人“替”他来做这个“恶人”。

这个“恶人”,便是十三阿哥胤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时候的胤祥已经在主管刑部,手中的探子和暗哨很多,他发现了高福的异样之后,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雍正与邬思道。

而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雍正的表情是既诧异又愤怒,而他这样便是做给邬思道看的。

邬思道在雍正府里虽然地位上明显高于高福,但他们多少还是有点“同病相怜”、“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他还是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保全高福。

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邬思道一直在主张要雍正主动参与到“九子夺嫡”的进程中以争夺皇位,而想要让雍正最终能够取胜的前提只有一个,那便是将太子胤礽扳倒,让其再次遭到废黜。

于是乎,一条计策在邬思道的脑海中形成,而高福也就此获得了“将功折罪”的机会,当然,这也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因为他想要邬思道来做这第二个“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邬思道对于高福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且是恩威并施,彻底击垮了原本就恐惧不堪的高福的心理防线,而高福也就此同意执行邬思道的安排。

就这样,高福偷得太子胤礽给任伯安的亲笔信,并交给了八阿哥胤禩的管家,而胤禩在拿到这封足以扳倒胤礽的物件后,安排十四阿哥胤禵呈报给了康熙。当康熙看到了这封信的时候,瞬间明白了如今京城动荡的局面以及《百官行述》造成的官员们的心理危机均起源于胤礽,而胤礽也自知事情暴露,决定与康熙来个鱼死网破。但终究是康熙“技高一筹”,胤礽的谋反计划彻底破产,而他也再次遭到了康熙的废黜,彻底退出了“九子夺嫡”的进程。

可以说,事情几乎是按照邬思道的“剧本”一步步展开,而那封被高福“偷走”的太子胤礽的亲笔信,无疑是整件事情的重要导火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高福怎么会如此轻易的就将这么重要的一份物件拿到手了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雍正的无视。

这份书信如此关键,不可能在邬思道那里,必然会由雍正自己亲自保管,如果他不想让人拿到,自然会将其藏在一个其他人都无法发现的地方。

而如今,高福可以轻而易举的将这封书信拿到,肯定是雍正给予了极大的“方便”,目的就是要让这封信在看似极度偶然的情况下,交到胤禩手中,进而借胤禩之手让太子胤礽遭受灭顶之灾。与此同时,康熙是从“八爷党”的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这里拿到的书信,自然也会将所有的怨恨和不满发泄到胤禩等人的身上,丝毫不会联想到雍正会牵涉其中,这也使得雍正继续在康熙心中保持了良好的印象。

可以说,雍正这一举动可谓是“坐山观虎斗”,并且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既扳倒了太子胤礽,又加深了康熙与胤禩等人之间的矛盾,从而收获了极大的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福之死”,雍正在“杀人灭口”的同时,也是在给邬思道以警醒。

“高福之死”,雍正在“杀人灭口”的同时,也是在给邬思道以警醒。

当所有目的都达到了之后,雍正开始对高福动手了,在他的安排和授意下,高毋庸毒杀了高福。

可怜的高福死都没有想明白这一切都是雍正的“阴谋”,他非常无助的高喊“我要见邬先生”,这既是在求助,也是在控诉,他不相信邬思道不会保他,更不愿相信邬思道是在骗他,由此也可见雍正“隐藏”之深,因为从头到尾他都没有直接与高福进行交流,自然不会让高福想到自己,而只让高福觉得这是因为自己因为犯错而必然遭受到的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实际上,“高福必须死”,是雍正早已下定决定决心的。

一方面,高福已经不可能再被绝对的信任,雍正必须要“杀人灭口”。

这件事情的牵连面太广,并且直接导致了太子胤礽的再度被废黜,如果真的被康熙知道与雍正相关并且是雍正这里是整件事情的起源处,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雍正此前的所有努力也将付之东流,所以雍正要将此事彻底压下来,不被人提及,更不能牵连到自己。

而作为其中关键人物的高福,此前已经有了“背叛”雍正的行为和举动,加之他也与胤禩管家建立了联系,胤禩也知道了其中的些许原委,所以留着高福就是留下了不安的因素,高福必须要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雍正这也是做给邬思道看的。

邬思道作为雍正最为重要的幕僚,亲自策划并且参与了许多事情,并且享受到了雍正极高的礼遇。而也正是因为如此,邬思道知道的太多了,反而让雍正感到了更大的恐惧。

于是雍正用“翻脸不认人”的方式,执意要处死高福,无疑是在向邬思道传递两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其一,让邬思道明白自己的处境,要保持对于雍正的忠诚,不能做出背叛雍正的事情;其二,他还要让邬思道知道,邬思道只是他的幕僚,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能真正的保护到谁,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由雍正自己来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对于雍正来说,他处死高福,确实是因为高福有着背叛他的行为,雍正有着充分理由和依据,属于绝对的名正言顺。因此在其他人看来,他这样做合情合理,就连高福也无法对此进行反驳和抵抗,从而让自己没有承担丝毫的指责与骂名,可以说做到了全身而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看“高福之死”的整个事件,雍正已经察觉到了高福的异样却默不作声,硬是等到十三阿哥胤祥将这层窗户纸捅破,将事情搬上台面;在这之后,他又利用邬思道向高福面授机宜,并且打开方便之门,对于邬思道和高福的所有举动都予以了默许,从而将“反间计”的效果最大化;最终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他又将高福以“背叛”自己的名义处死,做到了“杀人灭口”,既保全了自己,同时也震慑到了邬思道。

可以说,雍正在整件事中,很好的“隐藏”了自己,所有的流程环节都是他设计好的,只不过他都不去参与其中,只是暗中在默默的注视着所发生的的一切,而这也将雍正的“腹黑”本质尽显无疑。

于是,在这之后的邬思道才会对十三阿哥胤祥说出自己担心已经夺得皇位的雍正会处决那些替他做秘密事情的人,所以他也一定要去“半隐”因而最终不顾一切的想要“全隐”的原因所在。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雍正的“腹黑”就连邬思道都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