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个名词可以说是有孩子的家庭中最高频的一个词语。

有一个笑话讲,爸爸唯一的作用是帮看着妈妈,回到家看到爸爸就问:爸:我妈呢?孩子在家里,自己什么东西找不到了或者是什么事情做不好了,首先就会找自己的妈妈。

所以在家里,我们经常就会听到”妈妈,我的裤子怎么找不到了?”“妈妈,我这个东西不会做”等等。

孩子事事都找妈妈,这是一种好现象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什么都找妈妈,这对孩子有什么坏处呢?

1、 动手能力弱

现在大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所以很容易在教育上变得很宠娃。爷爷奶奶疼外公外婆爱,父母教育要看老人脸面,这种无形的溺爱对孩子是害不是爱。在家里,孩子什么事情都找妈妈,妈妈也什么事情都帮着孩子做,这样会让孩子的动手能力变得非常的弱。

因为家长帮着孩子包揽一切,也没有想过要去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上小学了都不会自己穿鞋子,不会自己绑鞋带

2、 很依赖妈妈,独立性差

什么事情都依靠妈妈来解决,容易导致孩子变得执拗,自理的能力差。

这样的孩子小时候看着是亲妈妈,长大就成了”妈宝男”。这样的孩子十分的依赖自己的母亲,他们的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都非常的差。很多事情都要靠着自己的母亲去解决,无法独立。长大也是一个巨婴,离开妈妈就活不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社交能力差

这些孩子平时什么事都靠妈妈,所以和妈妈的关系就非常紧密,可以说是断不了奶的孩子,对于日学的社交也不太有兴趣,大多是宅男。因为在家里一日三餐有妈妈帮处理,也不喜欢别人交流,所以社交能力极差。

社交能力差,就错失了很多学习和工作的机会。

家长应该怎么锻炼孩子独立动手能力?这三个方法很有用

1、找到适合孩子的事情

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成年后有成就且过得比较幸福的人,都有一个重要的相似之处:他们从小就会做那些看似琐碎的家务

家长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找到适合孩子做的事情,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家长在给孩子找事情做的时情,应该找一些孩子能够完成的任务,这样能够让孩子更加的有自信,更加喜欢自己动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说,平时孩子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的时候,家长可以安排孩子自己把自己的玩具收回去;孩子早上起床的事情,让他们的自己穿衣服等等,都是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的

当孩子对妈妈洗衣服有兴趣的时候,妈妈别怕孩子洗不干净,弄湿衣服,让孩子去动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不会到会,就是我们走路都是通过学习才会的,所以妈妈要多给机会孩子学习。多创造机会给孩子动手,这样才能让孩子动手能力越来越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孩子喜欢厨房里做菜时,可以给孩子一些比较安全的工具,让孩子自己学会摘菜,洗菜,切菜甚至做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让孩子越有成就感。

或者孩子喜欢拆家里的东西,不要打不要骂,可以给孩子拆一些不太贵重的东西,并且告诉孩子,拆了要学会装,如果装不好,那怎么办,可以花自己的钱(孩子最好有自己的私房钱)去让师傅帮修理。

2、 正确的引导孩子

“给孩子饭,不如教孩子做饭”家长正确的引导会比你帮助孩子去做要好得多。有的时候,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妈妈就会动手帮助孩子去找。

其实这个时候家长更好的解决方式是引导孩子:昨天在哪里玩的,之后放哪里了,会在哪里呢?引起孩子思想,让孩子自己慢慢的去找。当孩子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是做不到,而是他们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这时候家长的引导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妈妈在合适的时间懂得放手,让孩子更独立

在孩子半岁左右,慢慢学会坐,学会爬,这时候家长可以把孩子喜欢的玩具放远一点,引导孩子自己爬,或者不会爬的时候学会自己翻身去够玩具。自己拿到的玩具会更好玩。家长不要什么都放在孩子的面前,这样会失去很多美感。

孩子8个月左右,给孩子做或者买一些手指食物,让孩子自己把食物送到自己的嘴巴,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手指的精细动作,还可能让孩子体会让吃的乐趣。孩子以后不挑食。

孩子1岁后学走路,别用学步车,找到安全的地方,让孩子自己慢慢走,摔跤是每个人走路必经之路,不要怕孩子摔是天天扶着走。

孩子3岁后可以慢慢让孩子自己洗澡,洗不干净可以再帮洗一下。

孩子4岁后可以和家长分房睡,独立入睡,让孩子也有自己的空间。

每个孩子都有能力慢慢学会独立,所以妈妈学会放手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菁妈寄语:雏鹰羽翼渐丰后,会远离老鹰,展翅高飞。因为它知道只要飞出去才知道天空有多广阔,孩子长大后妈妈也要学会放手,才能让孩子以后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