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古代战争片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看着这样的场景:士兵在操练的时候往往都是排成阵型,随着长官的发号施令或是刺出一枪,或是斩出一刀,动作刻板而且有点傻。小时候的我往往会产生疑问,这些士兵为什么不学习一些厉害的武功招数,人人都化身为“郭靖”“乔峰”,以一敌千呢?今日一文,日航君就和各位一起探讨一下,在古代战争之中,个人的武艺用处大不大。

一、过于狭窄的古代方阵

一、过于狭窄的古代方阵

大家都有着军训的记忆吧。在军训的时候,我们往往排成一个个方阵,当队伍站整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只能看见前一个人的后脑勺,剩下的什么也看不见。能看见前方全景的只有站在第一排的同学。我们将这个场景带到古代战争之中,当士兵们站成了密密麻麻的方阵的时候,他们也只能看见前一个人的后脑勺而无法看见其他东西。北朝民歌中曾经生动地形容了这一画面:

“前行看后行,齐着铁裲裆。前头看后头,齐着铁鉅鉾。”

其实就是说在军队的方阵之中,你不论往前看还是往后看,看到的只有战友的头盔和铠甲,剩下的什么也看不见,因此你的前进或者是后退往往都是依靠长官的喊话和队友的行动。因此我们可想而知,在这种阵型之中,给你个人的空间几乎是没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训方阵

我们再想一下我们看武侠片中的场景,那种飘逸的武功虽然厉害,但是往往都是需要在比较空旷的地方才施展得开,一旦到了比较窄小毫无空间的地方,武侠们往往都要说一声:“这个地方太窄,施展不开,我们出来再斗。”但是在战场之上,几乎是不可能给你单独腾出一块地方来施展武艺的。

在明朝时候,因为话本小说演义等的流行,这种武艺决定战争胜负的情况也深深影响到了明人,很多明朝人认为凭借着“花刀”、“花枪”、“花棍”等武功套路在战场上足以取胜。

曾经有人就这个问题咨询过戚继光,问他究竟那些武功套路在战场上好不好用呢?专业军事学家戚继光说:

“只是一起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跳动?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存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进或者退?”

戚继光指出了武功套路在战场上的两大不适应之处:第一点是在方阵之中,空间狭小,你转个身子都难,怎么可能让你又蹦又跳地施展武功呢?第二点是在方阵之中,士兵看不见眼前的情况,假如你想来一个回马枪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你的队友以为你想趁机逃跑,那么军心大乱,这场战斗就没法打了。

因此综上来看,古代战争方阵空间极其狭小,对于士兵来说根本就没有给他们施展武艺的空间,因此注重挪移闪躲的传统武功在方阵中作用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队方阵

二、习惯、悟性不同的士兵

二、习惯、悟性不同的士兵

有人会说了,在战场之上打着打着这个方阵不就散开了吗?这个时候士兵不就可以充分表现自身武艺了吗?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士兵的个人习惯和领悟能力了。

戚继光曾经在浙江义乌一带招募士兵组建戚家军,戚家军中有几样武器便是狼筅和长枪。当地乡民们为了争夺资源,多进行大规模械斗。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曾经转述戚继光的话描绘这场械斗:“征战半生,天下强横之徒,我大都曾见过,却也从无畏惧。但如义乌人之彪勇横霸,善战无畏,实为我前所未见,让人闻风丧胆,可怕!可怕!”

当地人为了械斗需要,多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一些套路武功,其中长枪、狼筅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戚继光原本以为这些武艺的学习会在战场上有奇效,结果真到作战了发现问题很大。戚继光指出:

“又如长枪,近见浙江之习,皆学处州狼筅法,中分其半。……至于中分其半,则又后尾垂带,一为左右挨挤,手中岂能出入?”

戚继光说浙江人使用长枪,多喜欢握住长枪的中部,这样长枪用起来就可以周旋有余。但是正如我们上文所提到的,在军队作战之中方阵是十分狭窄的,你在那里“挥舞有余”的时候,你的长枪很容易就误伤你的战友,因此往往会起到反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枪方阵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支军队来自五湖四海,有的人是南方人,拿长枪习惯拿中部;有的人是北方人,拿长枪喜欢拿尾部。那么在一支军队之中,刺出去的长枪就会长短不齐,既不利于杀伤敌人,也不利于阵型保持。

戚继光久与倭寇交战,肯定见过那些精通刀法,身手敏捷的倭寇,并且没少吃过亏。戚继光本身也是习武之人,他明白练习武功的好处,也明白练习武功的难处。其最难之处便在于因为各人的悟性不同,练习武功的时间长短也可以从数年到数十年不等。

而在连年征战的时候,士兵死伤迅速,往往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他们练习武功,需要的是速成的且能够征战的士兵。戚继光曾经也想引进杨家的梨花枪技法进入军队之中,给士兵操练,希望能够增强士兵的个体战斗力。在研究后发现,梨花枪虽然是一种为战场作战而设计的枪法,但是其比较复杂而且需要一定的空间施展,因此不适用于普通士兵。

老舍在小说《断魂枪》中曾经描写了一位武术家“神枪沙子龙”,其中提到一个概念是“月棍年刀一辈子枪,不容易见真功夫!”由此可见练习枪法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突击性地练习枪法效果并不好。

戚继光认为真正适合战场使用的武功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法欲简,立欲疏;非简无以解分纠,非疏无以腾挪进退。”

说白了就是,操练起来要简单,可以让士兵迅速学会;施展起来不需要太大空间,要保持在方阵之中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阵往往是非常整齐的

因此我们可见,在历代操练士兵之中,对于长枪兵往往就是注重一个刺的动作,反复练习,使其形成肌肉记忆,并不要求其他多余动作。在近代中的二十九军便有专门的大刀队,大刀队的刀法传承自刀法大家李尧臣,只有简单的“一撩一劈”,这样士兵易于学习,而且在具体战斗中效果也非常不错。

因此我们可见,在正式的战斗之中,因为士兵的习惯、悟性不一样,导致他们的学习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复杂的武功套路往往不适用于具体的战争作战。士兵们往往会操练简单且有效的一些固定招数来用于作战,并且效果还很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值得被批判的花式作战

三、值得被批判的花式作战

在和平战事较少的时期,战争往往被人给儿戏化,古代的军阵演练也逐渐变成了一种注重观赏性的杂耍团,具有非常强的观赏性与表演性,但是实战性很差。例如说在北魏,就按时有一些观赏性非常强的军事表演,选出士兵分别扮演刘宋军与北魏军,然后互相交战以娱乐大众,彰显国威。据记载:

“各令骑将六人去来挑战,步兵更进退以相拒击,南败北捷,以为盛观。”

但是毕竟说实话,北魏的时候战事也算频繁,这种军事表演虽然表演性较强但是还没有摆脱实战的范畴。但是到了宋代之后,这情况便每况愈下了。一方面是话本、小说的兴起让人们对于战争产生了错觉;一方面是士兵操练华而不实的武艺,文上一身中看不中用的花绣等浮夸风气的产生。这些都让战争变得更加花哨而少了铁血色彩,对于军队的战斗力影响非常之大。

到了明代,这种情况更是愈发严重。明代小说十分繁盛,描写战争场面的小说便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大宋中兴通俗演义》、《隋史遗文》等。这些小说为了突出战争的精彩性,往往会选取武艺高强的人物着重描写,给人们的印象便是在战场之上只要武艺高强便可以纵横驰骋,以一力降十会。而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军纪、操练等则被大大忽略。

这类书给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承平日久的武官来说,可能这些通俗易懂的小说就是他们学习军事的最好来源。(例如清朝将军多学习《三国演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着这种情况,真正打过仗的人例如戚继光等人就对此提出了批评。戚继光指出当时京师操练:

“日久传讹,习学通是虚套,其真正法令、营艺,无一相合,及临阵又出一番法令。如此操至百年,何用?”

由此看来,这种花式作战的风气对于军队的伤害还是非常大的。在真正有过作战经验的将军看来,这种花式作战的风气实在是“臭不可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火器十分昌盛,因此很多将军例如戚继光、李如松、袁崇焕等人都将其目光转移到了更加好用的火器之上。但是在具体的火器操练之中,一样非常注重军纪。在欧洲作战之中,军队往往准备着鼓手、号手等以发号施令、整顿纪律。

因此我们可见,这种“武艺决定一切”的风气在军队之中也是非常有市场的,尤其是没上过战场的军队更是如此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宋代有着八十万禁军还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兵样子”,但是战斗力却不堪一击的原因所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总结

四、总结

因此综上来看,在我们印象中可以起到奇效的个人武艺实际上在具体的战争实践之中作用不大。对于普通士兵来说,纪律性与简单的操练便可以应付战争中的大部分情况,过度的武术练习反而是一种坏处。

真正能打仗的士兵,需要的是纪律性与执行性,正如当年吴起训练的武卒与戚继光的戚家军一样。他们不一定有着强大的个人武力,但是集合起来却是一种无人可敌的铁军。我想这才是百战百胜的古代军队的重点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