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时常会被自己现有的认知、所处的环境给困住,在思考方式及思想上很难做出改变。遇到任何事,哪怕是对待一件全新的事物,都习惯性地按照自己原有的思维和观念去解读。

日本著名的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毫不遮掩地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一书中告诉我们,他在很小的时候就通过阅读得出这样的结论:“周围的人认为是常识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也许还存在不同看法。”

而他能够成为脑科学家的渊源也正是因为一本深度讨论人类意识的书籍,在满世界都是人工智能的声音之下,茂木健一郎读到了这本《皇帝新脑》,也让他到计算机无法真正全权代替人类意识运作的根本原因。这让他对脑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读到这本书之前,他甚至不曾怀疑计算机表达出一切人类意识中的东西,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原有的观点,并开始潜心学习及研究脑科学。

很多书友都曾和茂木健一郎有过同样的经历,只是不少书友还没有做到专注去探索某一领域的知识,而是停留在自我怀疑或是反复质疑身边的人的观点中。

他们发现越读书,身边的人越会觉得他们格格不入。其实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知层次的提升让身边的人觉得有压力,因为不可否认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有着巨大的差别。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自己读了点书,就希望与他们打交道的人都能和自己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这样聊起天来就会轻松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状况也是常见的,朋友或伴侣之间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不断进步,另外一方原地踏步,大家见识到的世界、谈论的话题与处理问题的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了,又怎么能退回到曾经拥有共同认知基础时那种打交道的方式呢?

人就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也可以称之为进化,只是这种变化却不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的那种贴近生活的现实状态就是只接受身边的人的意见,以及只接受自己当前所处的环境中的价值观。

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在扼制一个人(有时是他人,有时是自我)向上生长。

每个人身边的环境都是无法被自己所掌控的,但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创造一部分与周围环境所不同的环境,去接触一些在自己原本的生活中无法得到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会每天都给自己留一部分读书的时间,是因为他们在书中看到了别人眼中的世界及价值观,看到了别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看到了自己在身边的环境中永远不可能学到的知识。

读书永远是最省时省力的开拓眼界、增长见识的途径。同时阅读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掌控的那部分环境。

现实生活中,你结识了怎样的挚友,你就会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可以说你的认知其实就于身边的人共同“为你”构建的这个环境。

而阅读,却能够让你跳出这个环境,去的思想以及他们眼中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对精神及思想上的探索行为,会给我们提供巨大的信息量及能量,让我们在阅读之外还要抽出的时间去消化、去思考。这就是向上攀爬的过程。

随着我们阅读领域的拓宽,我们想要深入的信息、知识也会越来越多,求知欲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

没有求知需求的阅读无法让人产生主动探索的心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书友认为自己和别人同样在看书,但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没记住的原因之一。

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处在被动阅读之中,化被动为主动也不是什么难事,就看你肯不肯做,是不是一直在内心强调自己就是做不到之类的借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认为自己该做、却总是不想去做的事,你做起来也没有动力,通常人们做完这些事之后会很有成就感,但做这些事的动力却不足以支撑他们开始做事。

有时候我会觉得读书这件事简直太划算了,我接触过的同事、合作伙伴及朋友中,经常读书的人不超过三个,而他们经常说起的困扰之一,就是身边没有讨论书籍的朋友。

这说明稍稍有些难度的事,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做。自认为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都没太大区别,关键是得付诸行动去做。

不论做什么,能够以全情投入的状态去做事的人,都不会在没做之前就被自己的想法吓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每天抽点时间出来看书、运动或是为自己做做短期规划之类的事情,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由于大部分人都不去做,就使得这些事情的难度被人们不断放大。

其实真正难的,是跨过自己心里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以及过度自我辩护的那道屏障,而不是事件本身。

试想,如果《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的没有因为《皇帝新脑》一书而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那么也许他会继续钻研自己读研究生时所学的专业,也很有可能成为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那么如果他专攻物理学方向了,也许我们作为读者就读不到这本通俗易懂的书了。

不过我想其他读者也都和我一样相信,茂木健一郎有这种主动探索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自驱力,其实不论他想研究或从事任何领域,都会做出不错的成绩,只是被什么人熟知就不一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发现那些拥有主动性的朋友做什么都能做得很出色,而那些被动的人就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要在领导的督促下才能完成。因此对于他们想要得到自我掌控感的愿望,就很难实现。

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未来不可能完全被自己掌控,但是对于自己能够掌控的那部分重塑自我的环境,又有多少人真正去认真对待了呢?

我们生活的环境、长期接触的关系,都会随着生活状态和方式逐渐被程式化,可在这种重复性的状态里,怎样寻找突破口,让自己接触一点生活中不常见甚至是闻所未闻的常识、知识或经验呢?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现实生活中,谁会将自己的经验、思想都整理成脉络清晰、主旨鲜明的方法、且一次性分享给你呢?而且还会把自己做任何决策的思考过程和依据都拿出来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籍的分享(只有成为过来人,才有东西可以分享)的经验之所以宝贵,有着极高的价值,原因在于作为读者,我们的经历没有丰富到遇到什么事都能在第一时间想到解决方案,同时本着未雨绸缪的原则,我们也需要为自己的认知账户提前做一些储备,这样遇上突发事件时,我们的大脑里能够被调用的知识也会成为我们自己的经验。

阅读,让我们在遇见未知、新知的同时,也积累了已知。

好比当我最初看到《活下去的理由》那本书时,我会觉得书中所讲述的关于如何摆脱抑郁症的经历,离我和我的生活都很遥远。可当身边的人出现抑郁状态(并非抑郁症)的时候,我立马就会想到当时内心的挣扎和恐惧,然后我就能够准确地说出对方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患有抑郁症的人最无法接受的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理解他们,因此当人们出现情绪低落、或是有些抑郁状态时,去倾听和理解是最能缓解对方心理压力的方法之一。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阅读就是我们能够为自己创造的环境,而我们选择读什么书,就会给我们带来相应的知识储备。而你是否拥有主动探索的精神就决定了你能够将储备的知识运用到什么程度。

迄今为止,我没有读到过任何一本书,是完全无用的。在不确定的未来里试图寻找掌控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能不能做得到,能做到几成,对每个人而言,就截然不同了。

每个人想要的掌控感都需要靠知识和经验来辅助我们去实现,想要掌控未知的某一部分,又不想积累未知的知识和经验,那这种愿望又怎么能够实现呢?然而这种状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想要的和付出的根本不成正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之所以要不断阅读、学习,是因为我们未来要面对的未知的问题太过繁杂。解决任何问题(包括每一个决策)靠的都是知识储备量,而人在没有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会相对弱一点,这是无可厚非的。

与其在没有经验和能力的时候寻找掌控感,不如先去为自己的认知账户做个储备,知识面越丰富,认知水平越高,可运用的经验也就越成熟,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