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随着气温不断攀升,天气也越来越热,与其被高温所困扰,不如痛痛快快做个嗨皮的“吃瓜”群众。作为一名合格的溧阳宁,当然要吃我们引以为傲的溧阳西瓜喽!

溧阳西瓜早在清朝就享有盛誉,“棠下瓜”被编入地方物产歌谣流传江南。1951年,苏南区物产展览会土产部常州分馆介绍称:溧阳“三白瓜”(皮白、瓤白、籽白),以皮薄、汁多、甜润爽口著称,在沪、宁负有盛誉。

令人炫耀的溧阳瓜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芒种过后,西瓜陆续上市了。到了小暑,就到了西瓜上市的旺季。农民们用担子挑的,板车装的,拖拉机载的,从周围乡村把西瓜运到城里来出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溧阳城西门到东门的三里大街上,南门到码头街的新马路上,到处是西瓜。此时的顾客,不象在西瓜刚上市的时候,只拣一两个西瓜回家,而是用麻袋装回去,或者干脆买成担的西瓜,请卖瓜人挑回去,几乎家家户户如此。而吃西瓜,也不再是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要吃,每人起码吃半只。

城里是这样,乡下也照样如此。宁杭公路两旁的农民,离城远的,把西瓜挑到附近集镇上去卖,或者运到公路边销售。从当时的城南乡大佛堂到永和乡洋和村的90余里宁杭公路沿线,几乎瓜担不断。路过这里的外省、市汽车驾驶员们,面对溧阳价廉物美的西瓜特别欣赏,纷纷下车买了带走。有的部门、单位,干脆与乡下直接挂钩,到瓜田里去摘运回去。

这就是溧阳的瓜市!这就是令人炫耀的溧阳瓜市!

溧阳西瓜的奥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下瓜果何其多,溧阳西瓜的奥秘在哪里呢?

传说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月氏国带回了西瓜种子。汉武帝决定在皇宫的后花苑中辟开一块地,由皇后娘娘亲自试种。由于缺乏经验,三分地只成活了一棵瓜秧,这一棵瓜秧也只结了一只西瓜。在皇后娘娘的精心护理下,这只西瓜长得又大又圆。皇后娘娘小心翼翼地摘下这个宝贝,双手捧到汉武帝面前。汉武帝大喜,亲自用金刀把西瓜切成几瓣,与皇后及众妃子品尝。为了保存种子,汉武帝令后妃们必须把瓜籽吐出放到玉盘中,不得有误。有一位妃子在品尝这美味仙品时,想到了自己的老父亲,便偷偷留下了一颗西瓜籽,想方设法送回家乡——溧阳燕山脚下的棠下村。事后不慎被汉武帝知道了,被打入冷宫。也就是从那时起,溧阳人便开始种起了西瓜。试想,这西瓜是溧阳的女儿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其中融入了对老父亲的拳拳之心、对家乡的眷眷之情。

传说是美好的,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溧阳西瓜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却实是分不开的。溧阳南部的宜溧山区和西北部的茅山丘陵地带是土层较厚、土质疏松、含水量适中、排水便利的沙土地,土壤比较肥沃,特别适宜西瓜的生长。

溧阳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种植西瓜的好方法,总结出一系列成功的经验:温汤浸种,营养缽育苗,温室催芽;播前浇足底水,播后不宜多浇水;既要倒藤、理藤,又要压藤、剪藤;轻施苗肥,巧施藤肥,重施结瓜肥……

不断改良的溧阳西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棠下村的西瓜,溧阳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赞。村民们更是自豪地说:当西瓜成熟时,人走在瓜田里,会把西瓜震得裂开来。这话也许有点玄,但生长在丘陵沙地的棠下瓜确实好,皮薄、籽少、瓤甜、汁多。因此,它在溧阳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一种西瓜。并在全县推广开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县供销社每年都要收购大量的西瓜,装上船运到外地去。

1978年,农业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后,溧阳西瓜生产又实现了转机,“苏蜜一号”西瓜在全县打响。许多农家听到“苏蜜一号”品种优越的消息,都托人设法弄一点瓜种来种。当年,县种子站收购“苏蜜一号”瓜子出到20多元一斤的高价。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立即意识到,这是在推广西瓜良种上的一场革命!新品种的溧阳西瓜——“苏蜜一号”必然会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也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好西瓜!1983年,引进“苏蜜一号”种植,瓜田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明显提高。1985年,全县种植西瓜94150亩,产量达13735万公斤。1986年,种植西瓜13万亩,种植面积占全省的首位,产量达190万担。那一只只、一堆堆、一担担、一车车皮色乌绿得发亮的椭圆形西瓜,又出现在了溧阳街市。

追溯溧阳瓜农不断改良的溧阳西瓜品种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从20世纪60年代的青皮本地瓜、70年代的解放瓜、80年代的苏蜜瓜,到90年代的爆炸瓜,从普通的双倍体西瓜,到人工授粉的三倍体、四倍体西瓜,无不凝聚着溧阳人民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光芒。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为了满足市场供应,进一步提升溧阳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助力乡村振兴,勤劳智慧的溧阳瓜农们又利用高科技手段反季节育瓜,让广大市民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吃上鲜美的西瓜。

溧阳西瓜又有了好名声!溧阳西瓜又风靡了大江南北!

作者:尹少鹏,来源:掌上溧阳、溧阳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