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杰青”)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发布。入选者可获得400万元的经费资助。

从申请人单位来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并列第一,均有15人入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紧随其后,各有14人入选。

值得一提的是,近五年杰青名单显示,涉及到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及硬件的项目出现连年增长。

中科大清华入选者数量并列第一

从地区上看,在2020年,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省成为拥有最多杰青项目负责人的前三个地区,分别有96、41和26名。

而从近五年的数据上看,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在杰青项目申请上一直表现不错。紧随其后的是同样拥有丰富高校资源的湖北省和广东省,分别有16名和15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说到高校,入选者还是集中在传统强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拥有的2020年度杰青项目学者数量就堪比一个省份,分别有14名和15名,合计29名。这甚至超过了上述排名第三的江苏省。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杰青学者数量与清华大学并列第一的是位于安徽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它包揽了安徽省2020年度所有的杰青项目学者。

近年来,中科大发展迅猛,去年著名大学排名机构US.News就将中科大列为中国排名第三的高校,仅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女性学者在学术界的情况一直备受关注。杰青名单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学者的困境:今年有九成的项目负责人均为男性,女性仅占10%。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负责人也均以男性居多,女性负责人数量占比最多的2016年也仅有13.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数据及“智能+”项目连年增长

南都·AI前哨站注意到,在2020年杰青公示名单中,有24位学者的研究项目涉及到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算法及硬件。而在2016年的公示名单中,仅有5位学者的项目涉及。纵观近五年的数据可以发现,这类项目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看各个课题的进展情况,我们也不难感受到前沿科技的发展之快。例如,2016年,李智军团队的《面向人机协作的可穿戴康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获得资助。据媒体报道,今年,李智军团队已经推出了下肢自由度达10个的外骨骼机器人,可以辅助穿戴者完成下平地行走、转弯、上下楼梯等动作。

再比如2019年杨玉超团队的项目《面向类脑智能的忆阻神经形态器件》。目前的人工智能主要靠模型和计算,还不能像人脑一样学习和思考,因此科学家们希望在类脑计算方向取得突破。而要实现类脑计算,硬件不可或缺。杨玉超团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人工神经元,让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模拟人脑的计算架构。

回到2020年的杰青名单,从“新型忆阻器件”“专用处理器芯片”“人工神经网络的记忆机制”到“软体机器人学”“机器人智能控制”……这些课题让我们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和未来的智能社会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杰青项目的历史,还要追溯到1994年。在海外归国学者陈章良的建议下,国务院批准设立支持科学家自主选题、自由探索的“总理基金”,后正式命名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杰青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1994年,首批入选的49人每人资助额度为60万元;从2014年起,每位入选者的资助经费增加到了40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据显示,从2014-2019年,共有166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当选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当选总人数的60.75%。杰青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注:统计数据来源为2016年至202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公示名单。从往年情况看,公示期间可能会有个别申请人落选。

采写:冯群星 陈志芳

制图:陈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