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走入绝路。

汉军追兵越来越近,乌江亭长急劝霸王赶紧过江,说江东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足够在那里称王。

项羽苦笑拒绝,转身与汉军死战,随后自刎。一代霸王,就此终章。

然而,项羽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不绝的话题:

江东,怎么就回不去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汉中VS江东,同命不同活?

一、汉中VS江东,同命不同活?

项羽能不能回江东,其实有值得参考的先例,不是别人,正是刘邦。刘邦率军入关后,本来寄希望于称王关中,克成霸业。但旋即被项羽赶到汉中一隅之地。

汉中相比江东,两者虽都是典型的独立型、区域型地理单元,但汉中区位更闭塞,人口更少,从表面看根本不具备成就霸业的条件。

所以当时刘邦集团也一度要崩溃,大将相继出逃,刘邦本人也没什么斗志。

但是刘邦后来靠着一帮文武,硬生生从恶劣的汉中打出来,夺回关中。这就是说,地盘再小,只要经营得当,就有翻盘的可能。

汉中能,为什么江东就不能呢?后人不乏对项羽返回江东作遐想的。

比如唐人杜牧的诗就很有代表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杜牧等人看来,仿佛江东就是项羽的力量之源,只要一回去就立马活蹦乱跳重整江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还真不能简单地类比。

项羽自己说过,起兵反秦之时,他带了八千江东子弟过江反秦。现在兵败,只剩自己一人,无面目再见江东父老。

但我们讲,政治与私德并不能相提并论。政治家衡量的是力量、形势,至于颜面、道义,那都是先解决生存问题之后才需要考虑的。

项羽不回江东,其实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二、江东实力有限

二、江东实力有限

秦汉时,江东并非富庶之地,社会开发程度远远不如北方黄河流域。先秦时吴越开发江南,事实上规模较大的城市并不多,只有会稽、苏州等几处而已。

人口规模也远远不够。如乌江亭长所言,江东只有数十万人。以这样可怜的人力基础,项羽就算回去,日后也免不了被实力强大的刘邦集团再度逼死的命运。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这段文字点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地广人稀。

地广人稀的原因在于,江南虽然物产丰富,从来没有饥馑之年,没有冻饿之患,但老百姓不喜欢积聚财富,没有千金之家。

而北方呢。例如中原,“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

这就是差距。北方人力丰厚,而且民间积聚比较多,力量之强,不是江东所能比拟的。项羽的统治中心之前在彭城一带,对于南北力量的差别,他有着清醒的认识。

所以,从主观判断来说,他就不怎么看重江东。

三、失败的政略

三、失败的政略

项羽是个骄傲自矜的人,他一贯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误,所以司马迁讽刺他“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但这不代表项羽没有自知之明。

一个集团能否成功,靠什么?

一靠人才,二靠战略,三靠资源。

资源,我们在前面讲过了,项羽盛时拥有故楚国的膏腴之地,尚且打不过刘邦,据有江东,肯定也打不过。

人才呢?项羽的用人思路过于狭隘。

秦末农民起义的发起者和主力,大多是楚人。故老相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导致项羽对习用楚人产生偏执性的爱好。

项羽自己出身楚地,依赖楚人,多用楚人,排斥其他地域人才。彭越、田荣、英布、韩王信,都是一方势力的代表。但西楚集团的排他性太高,容不下,看不惯,动不动付诸武力。

在项羽称霸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问题,过于相信武力。

反观刘邦集团。同为楚人的刘邦,却有着兼收天下的气魄,无论是韩地的张良,还是大梁的张耳,都能在刘邦的丰沛政治集团中立足,甚至还能靠本事位极人臣。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正反相形,项羽的失败,在人才格局上就失了一大招。

战略上呢?更是一团糟。集政治家与文学家双料绝世高手身份于一体的王安石,就对项很不客气。其《乌江亭》诗云: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的看法比较客观,道出了项羽失败的部分原因。如果稍加展开便能发现,项羽的失败的命运在征战中原的过程中,早已暴露无遗。

秦末群雄并起,诸家势力各据一方,可谓乱之极矣。局势越乱,越需要良好的政治策略。异己势力从根本上说固然需要彻底消灭或兼并,但这不意味着同时向所有人开战。项羽错就错在十个指头对敌,对待群雄一言不合就开战,导致各家诸侯和西楚的关系都很紧张。

三齐的势力分封没有处理好,导致整个山东半岛都成了敌人,项羽彻底陷入与齐国故地的战争泥潭,导致刘邦乘势复起。近在肘腋的彭越也没有处理好关系,结果把这位游击战天才白白送给刘邦。即便是向来比较友好的九江王英布,也因为项羽的颐指气使,逼不得已走向了对立面。

纵观天下,刘邦的同盟已遍布南北东西,项羽实际上成了孤家寡人。即便退到江东,项羽的败残人马,也根本不足以对付实力超出十倍百倍的汉军。

四、人心思定不思乱

四、人心思定不思乱

秦末义军初起,各种旗号都能随意拉杆子立山头。

义帝本是民间牧羊的穷贱之人,项氏拉过来,便能成为义军共主、乃至天下共主。因何,天下共怨暴秦,都急切地希望暴力改变现状。

项羽集团在征战中原失败后,已被消灭殆尽。虽说还有项羽这金字招牌在,但这个被毁灭一次的集团想要复兴,需要极其纷乱的形势,以及某地非常强烈的造反愿望。

那么江东具备这样的条件吗?当然不。从一般历史规律来说,没有哪个地方能持续充当天下大乱策源地的角色。

项梁、项羽叔侄起兵之时,会稽已经提供了最顶级的人才群体和兵员。秦末江东地区的战争也一直没有止息,不管是人力,还是江东百姓的思乱之心,都已输出的差不多了。垓下之战后,天下形势趋于一统,民心思定而不是思乱。

项羽即使回到江东,也不会再有当年振臂一呼、群起响应的局面了。

正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上天给了项羽一手王炸好牌,却被项羽气不过拆了王炸打二,于是乎大江东去、势不可回。项羽的悲剧深刻地启示着人们,不管开局多好,不管本事多大,都必须谦虚谨慎、踏实扎实,这样才能越走越好地到达胜利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