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呢?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你并没有很在意这个时间,或者觉得这是一个羞于启齿的事情,但在这里我很坦然的告诉你,我是一个比较容易流眼泪的人,基本上稍微一些感动或者悲伤都能牵动我的情绪,而我又是一个没事儿喜欢翻新闻的人,所以流泪的频率也算蛮高的。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你这样是不是有点‘娘’了”,可能有朋友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个有趣是指它建立在“男性不应该多流泪,女性即便多流泪也很正常”的内在逻辑和刻板印象中,不自觉的将男性和女性贴上了标签、套上了锁链,并规定了谁可以如何、谁不能如何。

流个眼泪这么单纯的事情,至于上升到“绑架”的层面吗、以流泪这个谁都会出现的状况,去区分男女,这是不是太草率和不负责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小时候只要一哭,父母就恶狠狠的说“哭什么哭,快闭嘴”的朋友来说,我刚刚讲的这些东西可能确实有些难以接受。

毕竟小时候的种种“不能哭”的经历让他们认为,“眼泪”这个东西对于他们而言已经超越了性别,与“坚强与否”、“强大与否”、“丢人与否”,以及“对错”有了密切的联系,并逐渐变成一个不能出现、不该出现的东西。

而当它被我们贴上“坏”的标签之后,我们自然就会坚定的贯彻自己的规则,想方设法的以实际行动来阻止自己哭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肯定没有见过谁去做“他认为错”的事儿吧?

那肯定的,我们不会去做自己认为错的事情,因为我们需要用“做对的事情”,来保证自己的生存、保证自己始终具备生存优势。同时,所有我们做的选择、努力与尝试,虽然有一些在局外人和若干年后的我们看来是非常愚蠢的,可对当时的我们来说“那就是我们能看到的唯一的对”。

而在人生的前半程呢,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对”、“我们的对是由什么标准来决定和判断的”,主要取决于我们从原生家庭中通过模仿和感受学到了什么、我们的父母各自怎么样、他们是如何相处的,以及他们相处的怎么样。

就像,小时候没有得到父亲关爱与支撑的朋友,在生活中就会对这部分比较敏感,会更多的关注这些,于是随后的生活中会比较愿意接近年长的、可能带来“父爱”的异性。

当然了,其实并不单单是人生的前半程会因为这些因素而“只能看到有限的东西”。因为当我们觉得我们看到的就是对的,并且坚持认为这些是对的时候,我们也就不会想要去对这些习得的观念、标准和习惯进行调整和完善,还会觉得这样做是“吃饱了撑的”。

所以,那些想要得到“父爱”的朋友,可能在自己为人父母之后,也依旧渴求另一半的关注与宠爱,而如果获得不了,就会想要去从外界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在看到这里的时候,你会想要避开“那些渴望关注与宠爱”的另一半,因为你不希望自己未来的婚姻藏着这样的风险。

所以,这就是现在在上面一大段描述中的关注点,即“你能看到的”、“现在你只能看到这些”。

但是在上面的描述中,其实包含了四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

1、 习得的东西构成了一个束缚我们的茧,我们活在其中而不自知;

2、 这些东西因为是我们习得的或者被告知的,全都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所以难以深度认同、随心驾驭;

3、 我们解读了不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然后诞生出了一些关于对错、是非、世界是什么样的,以及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信息,但建立的基础始终不是我们自己,所以最终得到的答案,也未必适合我们、属于我们;

4、 我们会按照自己的解读以及习得的东西去生活,而因为两者都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想要成为的人,也多半是他人期待、社会期待我们成为的、我们所摒弃和讨厌的,也并非是我们自己不喜欢的,而只是我们被教会了“这样是好,那样是坏”。

你怎么看待这四个问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从小到大不被允许“流眼泪”,并被告知“流眼泪是懦弱的表现,你只能坚强”,我们便将“不好”这个标签贴到了流泪身上、便习得了“流泪是不好的”这个标准,同时也在这些,以及“我没哭,家人会给我鼓励,我哭了家人就恶语相向”的“外界如何反馈我的行为”中勾画出了“我需要成为一个不流泪、不懦弱,始终坚强的人”,并在随后的日子里不断的吞咽泪水,把自己往这幅画里硬塞。

可能你觉得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并没有什么,而我同样也觉得“我们确实有权利去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于我而言,我觉得判断不能建立在“被告知”、“习得”,以及“个人经历”的基础上,虽然多数朋友的观念、标准与选择都是以此建立。

就拿“眼泪与坚强”来说,流泪是我们的本能之一,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宣泄,它的存在有利于我们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压力,但当我们把它与坚强等同在一起的时候,本来应该借着流出来的眼泪而得到释放的压力,因为憋闷向内流淌。这别说释放了,反而会让自己压力大增、形成自我攻击。那持续下去多半会越来越偏执、敏感,不断沉淀的压力和烦恼会危及心肺、肠胃与植物神经。

而建立在本就不合适观念之上的“坚强的人应该是什么样”,自然只能以憋住眼泪强掩内心脆弱,这与“即便流泪也不轻易妥协、轻言放弃,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坦然面对、积极向前”这样真正的坚强,有多大的距离呢?

同时最重要的是,因为“流泪”是我们的本能之一、是本就没有什么标签的,我们对它的排斥,其实也是“对自我的排斥”。那在随后出现自然流泪与止不住的流泪等情况时,我们就会因为对“流泪”、“流泪的自己”、“没能憋住眼泪的自己”与“懦弱”等的排斥,而将这份压力施加在自己身上,并会为了成为“坚强的人”更选择更加逼迫自己。

那你说,如果活成这样,这随后的生活能轻松吗、这么大的负担压着自己,连挪动一下都动不了,又如何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泪与坚强”之间没有什么关系,该流出来的东西,是需要流出来的,所以,不要活在这样不合适的观念之上,这两者只是迫于我们任性,而被强行“绑”在一起、所以,不要因为流泪而轻视或者攻击自己,作为正常人如果连本就正常的情绪表达都实现不了、都不能真正的去做,那才是真真正正的问题。

当然,被我们强行“绑”在一起的东西在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不过在这里也就不列举了,因为当我们愿意去反思“自己已经固化的观念”、去尝试打破“自己已经固定的习惯”、去尝试走出过往对自己的束缚,形成属于自己的自己,以及去跳出自己已有的认知,去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就能看到与“眼泪与坚强之间没有多少关系”类似的其他东西。

而随着持续不断的自我打破、持续不断的返璞归真,我们才能真正的找到“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才能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活出、拥有,并拥抱真正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