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聚居于黔桂交界深山的瑶族,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活化石”。拉片,正是荔波县瑶山瑶族聚居的核心区之一。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少数民族都不能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民宗部门对拉片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给予了倾力帮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民宗等多个部门的合力扶持下,瑶山跨越了人类社会几千年历史,从极贫落后一跃发展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顺利摆脱贫困,成功奔向小康,跨入现代文明。

实现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

阳光明媚的清晨,谢红唱带着队里吹牛角号和打猎枪的迎宾小组,开始了新一天的日常排练。

作为荔波县瑶山古寨景区表演队的队长,瑶族汉子谢红唱的使命,就是要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充分领略到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一穷二白的苦日子到外出务工谋生,从回乡发展到成为瑶族文化的传播者,谢红唱身份的变迁,折射出瑶山的沧桑巨变,成为瑶族现代化华丽转身的生动缩影。

瑶山瑶族乡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土地贫瘠,水源匮乏,是贵州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里仍以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为主,粮食产量低,很多村组甚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昔日,“贫穷落后,脏乱不堪”是这里的代名词。

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旅游、育强民族产业,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今年3月,荔波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瑶山瑶族与全县各族人民一道,历史性地实现了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这不仅是贵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大成果,也是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壮观一幕。

从深度贫困到4A景区

瑶山瑶族乡是全省极度贫困的“两山”地区之一,位于荔波县南部。位于瑶山瑶族乡中部的拉片村,国土面积30.5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共438户1831人,少数民族占比高达98%以上,其中90%为瑶族。

在这里生活的瑶族,解放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由原始社会生活方式转到学习农耕、修建房屋,但因地处深石山区,土地贫瘠,耕作方式粗放,粮食产量很低。

“瑶山瑶族乡以前的生活状态是非常地苦,也非常地落后,住的都是茅草屋,有些甚至还住在山洞里面,群众经常都是吃不饱、穿不暖,冬天没有御寒的被褥、衣服,用一句话说就是‘吃饭基本靠上树,穿衣就是一块布’,这是当时生活的一个写照。”拉片村脱贫攻坚队队长、瑶山瑶族乡原乡长何正光回忆说。

拉片移民新村村委会主任谢永光回忆起过去的生活,仍心有余悸:“那个时候,吃了上顿愁下顿。”

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劳动日只有二角二分钱,一个铁三角架、一两个顶罐、几个粗陶碗、几块木板、几件破烂衣服,再加上几百斤粮食,就是许多瑶族家庭的全部家当。

1980年5月,新华社记者杨锡玲到荔波县瑶山采访的一篇报道引起中央高度重视。

自此之后,国家、省、州和县,持续加大对瑶山扶贫工作力度,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现代文明的种子在瑶山不断播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通过几次扶贫移民,散落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居民搬迁到整洁美观的安置区,极大地改善了瑶山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长期以来,省、州和县级民族工作部门对拉片村的发展高度重视,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荔波县民宗局局长莫壮权表示,正是得益于各级民宗部门对瑶族同胞的关心和支持,拉片获得了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等诸多荣誉。

特色村寨建设、道路硬化建设、环境整治、瑶人家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经果林种植、“双培”项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拉片的支持涉及到方方面面。近年来,全省各级民宗部门共投入资金260余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拉片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盛夏时节行走在拉片村,瑶山古寨景区阳光和煦,景区内流淌的溪流在阳光照耀下水光潋滟,远处青山绿影婆娑,古寨楼房错落有致坐落其中,村民们熬煮的“瑶浴汤”飘荡出一缕青烟,形成了一副美好的山水田园画卷。三三两两的游客徜徉景区,抢占最佳拍摄角度,纷纷用镜头记录瑶山古寨蝶变后的美丽身姿。

“我们是做梦都没有想到,拉片的今天能发展得如此之好!”被人称为“瑶山陀螺王”、多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陀螺比赛冠军、如今身为拉片村网格员的谢友明感慨地说。

今年5月,荔波瑶山古寨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运营方面,景区采取“公司 村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运营管理,由贵州老荔波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村合作社入股634万元参与公司管理,项目利益覆盖贫困户317户1176人,每人每年分红1400元。

建成景区后的拉片,村民有了更加丰富的收入来源。目前瑶山古寨景区内共有旅游餐饮接待15家,超市(小卖部)13家,扶贫车间24间,旅游接待床位428个,景区解决就业568人,其中贫困户486人,带动周边275户670余名群众从事瑶绣、纺纱、手工艺品加工制作等旅游产业。

“五变”模式布局瑶山新发展

夕阳西下,60多岁的瑶族老人何米爱随性地盘腿坐在吊脚楼的房屋前,一针一线绣着绑腿,悠闲而自在。

“现在的日子好着呢,我们在这里坐着做自己的事情,都有工资拿。”何米爱笑呵呵地说。

在瑶山古寨景区,每天像何米爱这样的在景区“上班”的瑶族村民不在少数。

这个距离国家5A级景区小七孔仅七公里的瑶山古寨,近年来,依托紧邻小七孔景区的区位优势,在民族游、体验游上下足功夫,使瑶山从贫困落后的原始村落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景点。

据村民何飞雄介绍:“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迎宾,然后再上去演出,以前的生活条件比较差,景区建成以后,生活水平提高了,住的房子比以前好了。”

“有客人时大家就参与迎宾,参与表演,客人少的时候就在寨子里做场景。”谢友明说,哪怕景区里只有一个游客,也能切身体会到瑶族文化的活态场景。

从居住深山里为生计苦苦支撑的农民,成为景区里有固定收入的员工,拉片村民身份的转变,都得益于瑶山“五变”。

“自从我们深入开发瑶乡文化,以‘村落变景区、技艺变技能、民房变客房、群众变演员、产品变商品’‘五变’为抓手,深化旅游扶贫,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资源和经济优势,让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瑶山瑶族乡党委书记莫如铁说。

当地依托独具民族特色的瑶族村寨,以民族文化为重点,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景区提质扩容项目,对传统村落风貌进行修复和提升,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将传统村落改造升级为旅游景区。

为了让景区更具有吸引力,当地把瑶族传统的猴鼓舞、陀螺、瑶绣、粘膏染等民族文化纳入了景区开发内容。“这不仅传承了瑶族的非遗文化,更重要的是让群众的传统技艺变成了致富的技能,拓宽了就业渠道。”何正光说。

在瑶山古寨景区一处不起眼的民房里,37岁的瑶族汉子谢五春带着小孩,正在操作一台机器,制作花样陀螺。“我以前在浙江打工,现在村子发展起来了,我回来制作陀螺,每个月至少有2400元的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谢五春说。

这家陀螺加工厂,是瑶山瑶族陀螺协会的产业,厂长是在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为贵州代表团获得陀螺比赛冠军的陆东衡。

近年来,伴随着拉片的发展,瑶山瑶族乡组建了陀螺协会、民族服饰协会等平台,通过“协会 群众”模式,建成瑶绣、陀螺、陶艺等扶贫车间24间,直接解决群众就业130人,带动周边275户360余名群众从事瑶绣、纺纱、手工艺品加工制作等旅游产业,文化扶贫、“居家扶贫”成为瑶山脱贫攻坚一张靓丽名片。

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疾驰

作为瑶族的主要聚居地,进入瑶山古寨,随处可见瑶族特色“粮仓”,吊脚楼,还有竹筒舞、铜鼓等瑶族迎客舞蹈,瑶族人沿袭至今的生活习俗一一展现在游客面前。由于民族文化古朴神秘,保存完好,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居住在深山里的瑶族同胞,先后经历七次大规模搬迁,881户3600多人(次)的迁徙,耗时64年。走出深山的瑶山人,结束了“游猎”生涯,融入现代文明社会,开启新生活。

从梳理的脉络中发现,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新阶段扶贫开发,再到精准扶贫,得益于国家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当地政府对瑶山群众搬迁的力度越来越大,“旅游”的目标越来越明确,每一次搬迁,都深深烙上各阶段重大扶贫政策实施的历史印记。

“瑶山人的搬迁史,就是一部新中国漫长而艰巨的扶贫史,一部民族贫困山区干部群众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奋斗史。”莫壮权说。

如今,不管是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梦柳布依风情小镇,还是在拉片的瑶山古寨景区里,瑶族群众都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村民谢友花在培训后从事景区“场景展示”工作,在家门口进行纺织生产展示,除获得自产自销的旅游商品收入之外,每年还可获得8400元的场景展示报酬。像谢友花这样,在景区从事“场景展示”的村民不在少数。

“我们这里环境好、民族文化浓,来旅游的客人自然不少,为了更好地接待旅游,乡里还盘活了闲置民居,把民房变成了客房。”村民谢永光笑着说。

谢永光介绍,为了开发瑶山古寨,当地引进了荔波瑶山古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 农户”的方式,将村民闲置的老旧楼房改造成民宿客栈。“房子有公司打理,我们跟着分红就行了。去年,村里13栋旧楼被改造成了客栈,还带动12户29人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呢。”谢永光笑着说。

“来到这个瑶族村寨,敲上铜鼓,还有我们很多民族风情的东西,感受到了非常浓郁的民族文化,玩得非常开心。”游客朱柏杉说。

游客龙开慧说:“每个地方的人文和文化不一样,让小孩子从小学习这个东西,是非常不错的,现在感觉就是这种原生态的还是很不错的,很少了。”

在景区经营瑶族写生部落的荔波人黎宪锋告诉记者:“瑶族的独特的文化,吸引了很多书画爱好者和美术学院的学生来此写生。2018年至今,瑶族写生部落共与68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75批次师生11000余人到拉片村写生,直接解决群众就近稳定就业18人。我们聘用了当地瑶族群众担任模特300余人次,人均增收3000余元。”

不仅如此,瑶族当地的农特产品、手工艺品也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香饽饽”,带动产品变商品。

莫如铁介绍,当地通过“景区 农户”“扶贫车间 农户”“能人 农户”等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旅游商品,引导和激励群众从事农特产品种养殖和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创意手工艺品开发,推动农家产品变商品,进一步丰富旅游景区业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通过景区、扶贫车间、写生部落450余户600余名群众发展农特产品种养殖及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搭上“旅游车”,吃上“旅游饭” ,发起“旅游财”。

“目前,瑶山古寨已成功晋升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村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上班了,老年人也能在家门口挣钱,我们有信心通过做大做强民族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振兴。”莫如铁信心满满地说。

时间对于拉片而言,是伟大的书写者,记录走过的足迹,也写下了历史的华章。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沧海桑田,让拉片换了人间。(文/图 杜再江 王 杰 邢 刚 龙海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