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观,例如很多80年代的老一辈认为,进国企,在体制内工作,就是一辈子吃喝不愁的好工作;而大部分90后则认为,体制内工作是"混吃等死",不如进私企、去外企试试水,闯荡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在80年代,有这样一些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定是"铁饭碗"的工作,这些工作在他们眼里往往被贴上了"安稳"、"安定""生活无忧"的标签,一起来看看这些工作是什么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向盘

方向盘

第一个在老一辈眼里绝对安稳的工作就是司机。80年代的汽车还是一件比较稀罕的物件,毕竟那个时候的彩礼只要缝纫机、自行车就行了,开得起汽车的人少之又少。自然而然,会开车的人更少,所以给司机的报酬十分优厚。因此司机在老一辈眼里是个绝对不会失业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有车一族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商家提出0首付就能提车,导致现在很多车不像以前那么稀罕,摇号、限号出行也越来越多。会开车的人不少,故司机也不像80年代那么"值钱",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诊器

听诊器

第二个在老一辈眼里最好的工作就是医生。80年代的医生在老一辈眼里就是妥妥的神仙工作。他们望闻问切,妙手回春,在普通百姓眼里,就是再世华佗。

金钱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追求的,但一个好的身体一定是所有人都渴望拥有的,所以医生这个职业不仅是"铁饭碗",还被赋予了更加神圣的职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现在随着一些不可抗力的出现,医生这个职位也多了一个"高危"的标签,许多人辛辛苦苦几十载,换来一身白大褂。

还没有来得及在自己的职位上发光发热,就被一些事实寒了心。很多人纷纷褪去白大衣,选择一些与当初的梦想背道而驰的工作,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映员或播音员

放映员或播音员

80年代,人们的文化受众水平还比较低,文盲比例比较高。加上当时的设备比较落后,不像现在人手一只智能机,人们可供娱乐的方式非常有限。于是看露天电影、听收音机,就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消遣方式。

80年代的收音机几乎是人手必备的宠儿,觉得黑白电视机没啥看头的人们,就喜欢守着收音机,听那些专业的播音员,字正腔圆地播报着国内的大小轶事。于是播音员的工作就这样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去干活拿工分,播音员的工作显然更加"体面"。他们只需要在屋子里念稿子,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工作轻松又惬意,最重要的是需求量大,所以播音员的工资高。那个年代的播音员工作,成了人人追求的"铁饭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播音员相呼应的工作是电影放映员。露天电影曾经一度风靡大街小巷,一家人挤在一起看黑白电视机有什么意思?大家聚在晒谷场看一场电影,唠唠嗑,吃吃东西,远比在家里更有意思。

80年代的放映员,要全程操控整部电影,所以一个有技术的电影放映员,就成了十里八乡的抢手货。每当谁家有红白喜事或其他重要的事时,放映员就会被人郑重其事地请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两种职业都随着改革开放,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播音员也不满足于光拿死工资,选择下海经商,放手一搏;而放映员的工作则是被越来越先进的电影技术所替代,这个职业可以说,已经消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

工人

80年代能进厂里上班的,往往意味着"高收入"、"体面",以及幸福的"晚年生活"。那个年代进厂打工是需要文凭的,谁家里出了一个能进厂上班的人,这一家人都会被十里八乡的人集体羡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要求高,厂里的福利待遇也很好。如果你恰好是城里户口,又能进厂上班,搁现在,就是妥妥的富二代了。

之前发现了常林钻石的女孩,国家除了给予她现金奖励,还帮助她将户口"农转非",又安排她进厂上班,成了当时很多人都羡慕的工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工种也越来越丰富。上述工作有些被历史淘汰,有些逐渐不像当年那般被人看重。尤其是进厂上班,许多人宁愿在大城市拿着两三千的死工资,也不愿进厂去流水线拿上万的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每个时代的选择,我们无法评定谁对谁错。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时代的机遇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我们不浪费机会,不碌碌无为,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