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8月14日电(记者刘赫垚 侯鸣)“勃利”,满语为幸福吉祥之意。然而,在20世纪30至40年代,这方“幸福吉祥”的土地却遍布着侵华日军的累累罪行。

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5周年纪念日前夕,记者来到位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的侵华日军勃利密塞。

勃利密塞位于勃利县城西3000米处的山坳中,是日军侵华时期一个重要的空军弹药库,主要供应侵华日军东北及华北战场上所需的航空器材与弹药。密塞从1934年开始修建,由12个洞库、17个野库及一条铁路专用线组成。

为修筑军事物资储备库,侵华日军诱骗无数中国劳工,他们在这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最后仍面临被屠杀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勃利密塞一处洞库的内部场景。新华社记者 刘赫垚 摄

记者来到勃利密塞当天,室外气温为24摄氏度,可一走进洞库却不禁打起寒战。“洞库内气温常年保持在6摄氏度,不管外面气温如何变化都不受影响。”跟随记者一同进入洞库的勃利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刘友昌说。他曾随勃利县委宣传部参与密塞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站在入口处向里看,50米长的洞库黑暗幽深,仿佛没有尽头。墙壁上渗出的水珠在穹顶悬挂的白色灯泡照射下,反射出细微的光。回音随着人在洞库内位置的变化产生不同层次的响声,到处弥散着潮湿发霉的气味。

“为防止劳工逃跑,一来到这里,他们就会被剃掉眉毛,以方便辨认。有的劳工因为过度劳累病死了,活着的在工程完成后也大多被杀害。” 勃利县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李诗涛说,他曾寻访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了解到这些鲜为人知的秘密。“被剃光的眉毛是他们耻辱的记号,更是我们前行道路上不能忘却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勃利密塞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野库内部场景。新华社记者 刘赫垚 摄

2009年,勃利密塞被评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勃利密塞展览馆正式开馆,这里保存着大量文字、图片及实物等展示内容,“展馆和遗址充分发挥了罪证展示、教育基地、国防基地、历史研究、学术交流等专题功能,为研究日本侵华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行提供了鲜活证据。”李诗涛说。

展览馆内,“劳工苦难”板块展现了当年为侵华日军修建物资储备库的劳工们的悲惨结局。被草草掩埋的劳工尸骨,在地垄沟因劳累、饥饿而死的劳工掩埋地,物资储备库修建完工后被集体枪决的“万人坑”等照片一次次冲击着观众的视线和心灵。

“死了卷席头,扔到沟里头。一年不到头,骨头成山头。”这是劳工命运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勃利密塞一处被炸毁的野库残骸。新华社记者 侯鸣 摄

在勃利密塞一处建筑物外墙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几个红色大字十分显眼。战火早已熄灭,但眼前的断壁残垣无时无刻不在警示后人牢记历史,珍惜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