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朋友问:在你看来写诗的人精神和常人有什么区别?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搞清楚问题中几个概念的含义,或者说在我看来,这几个概念应该如何定义,把概念搞清楚,也就是“名家”所谓的搞清楚“名实”,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很多朋友回答时出现不同的见解,其实根源在于对概念的定义不清,才会在延展回答中越走越远,得出不同甚至相悖的结论。

什么是写诗的人?

这自然是创作诗歌的人,我们平时称为“诗人”。

那么在这个问题中,题主是把“诗人”和“常人”做出了区别的,首先是默认有不同,然后再询问是否精神上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诗人也就是常人,不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没有区别。

区别在于后天的教育所获得的表达能力。

为什么古代大部分诗人都出身不错?因为出身不错,才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才能学会“之乎者也”,才有资格去参加科考,成为治国的栋梁之才。在隋唐之前,这个阶层是固化,家族化的,所以才会出现分鼎天下的“门阀政治”。

随着普通人的意识觉醒,帝国的日趋庞大,集权的日趋独裁,皇权不再允许世家的势力过于庞大,国家机构又急需人才能管理,科举选拔才逐渐上位,身家清白的寒门士子才逐渐有机会进身管理层——所谓“进士”,就是从白衣进身为“士”的意思。

随着政治上的机遇打开,带来的经济条件飞跃化改变,让唐宋以后的年轻人对科举出仕趋之若鹜。文化的下沉,借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真正向普通群众展开,并且很快形成了懂诗文就是有文化,有文化就能求富贵、出人头地的群众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词能力通过千百年的积累,终于在唐宋成为改变命运的高端通行证。这种看法长久以来给中国老百姓形成了一种意识枷锁——诗词就是高端文化。对文化的尊崇起源于社会地位的改变,尽管后来逐渐脱离(因为诗词文化逐渐失去了讽谏、求仕的作用),但是中华民族千年以降对文化人、对诗人的尊重习惯是已经形成了的。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喜欢打造自己是个文化人的缘故。有些明星不就翻车了?

但是我们仔细想想,身边哪一个人,不是以“有文化”而感到自豪、骄傲?虽然近代出现了反智,或者说“真小人”理论,大言不惭“我就是没文化,你能拿我咋的?”但是社会大众普遍还是持着一种看笑话和小丑的心态。

对文化、对文化人的敬畏起源于物质生活、社会地位的改善,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精神鸦片,独立于物质生活。要不然为什么这么多人追捧流浪大师?其实从儒家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不能修身者,何以成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都是盲目地对文化追崇,滋生出很多装文化、伪文化出来。

实际上,诗的起源,是相当没有文化的民间口语顺口溜、歌词。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文字是并行发展的,甚至更早生成于没有文字的时代。

诗是韵文,也就是只要你说话按节奏来,高低起伏,通顺清朗,然后押韵,其实就是一首诗。

诗的底线其实非常低,打油诗、顺口溜、哪怕是快板,我们都能称之为“诗”。到了近代诗领域,更是什么都是“诗”。

只是水平高低,质量好坏不同而已。

诗的内容是抒情言志。那么哪一个人没有情感要抒怀,没有志向要表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我们去爬山,有很多人会忍不住在山巅长啸几声——这同样是情感的表达。而诗人则将这种情感用文字,用节奏感表达出来——于精神方面的感动、触动、思考其实和常人是一样的,区别是在于表达。

常人长啸,诗人则使用韵文的形式描写这种情感和触动,并通过文字流传,打动更多的人。

诗人也是人,常人也是人。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反应,在精神层面上是一致的(如果教育一致的话)。当然我们和老外对很多事情的感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语言环境和教育不同,有些笑话他们觉得好笑,我们却觉得这是什么玩意?

在同一个文化氛围中,或者说在汉文化圈中,诗人和常人的精神没有任何不同。

每个人都有情感的触动,只不过常人触动自己,就像做了一场梦,感叹一下就忘了,或者找人述说。而诗人则用自己的文字能力,把灵感捕捉、把感触还原,打动更多人,形成通感,这就是成功的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个问题,个人看来,写诗的人精神上和常人没有不同。

不同的在于文化教育形成的文字表达能力。

有些人不会写诗,但是能唱歌、能拍电影、能用摄影作品、能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和诗人文字表达方式不同,但是也是独特的,我们能一一区分吗?这些人不都是常人吗?

写诗只是众多情感输出中的一种方法,因为吟诵性、音乐性稍微有些与众不同。

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