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人出书也好、影视作品上线也好, 无一例外免不了“炒作”。线上书评潮、线下读书会、公开签售和分享等等, 这叫市场营销(Marketing)。

其实中国古人,早就深谙其道, 而且出书“炒作”比起现代人来,毫不逊色。说起来成语“一字千金”、“洛阳纸贵” 只是其中之一二。

01 《吕氏春秋》的“一字千金”

01 《吕氏春秋》的“一字千金”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卫国人,早年以经商出名,后当上了秦国的相国。秦庄襄王落难时,吕不韦资助过他,甚至还把自己的红颜知己赵姬赠与秦庄襄王,所以民间都说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一时间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庄襄王短命,仅掌权三年就病死了,王位则由13岁嬴政接替,嬴政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年少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手中。

然而,吕不韦最牛掰的不是因为可能的“政爹”身份,而是《吕氏春秋》 这本书。

《吕氏春秋》又叫《吕览》,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是先秦时期一部百科全书式作品。 于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不韦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让他门下“三千食客”,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然后汇集成册,最后居然编成了一部二十余万字的巨著《吕氏春秋》。

这个“吕氏”当然就是他自己,吕不韦。

然而,书倒是编好了,却没有得到当时“学术界”和“文化圈”的认可。考验吕不韦才智和财力的时刻到了,他运用他那盖世之商业才能,把《吕氏春秋》炒作得天下皆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让手下将书的内容张榜公布,贴在咸阳城门口,旁边挂出布告,征求各方人士,看谁能在书上增加一个字或者减少一个字,便赏一千金。

对此,《史记· 吕不韦列传》 是这么记录的 :“布咸阳市门, 悬千金其上, 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吼吼,成语“一字千金”,由此而来。谁不知道吕不韦是秦国了有权有势的人!?谁又敢对这部书增删一个字呢!?除非吃了熊心豹子胆。

就这样,吕不韦“一字千金” 的消息在咸阳城里迅速传开,《吕氏春秋》迅速走红,成为街谈巷议的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以道为主,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道家的优点与特色。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刻舟求剑”的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现代人的延伸用法,请注意打借条时的措辞,否则会造成“一字千金”的损失。

02《三都赋》引得“洛阳纸贵”

02《三都赋》引得“洛阳纸贵”

三都赋》可谓晋代畅销书,乃作家左思的代表作品,分别为《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是魏晋赋中独有的长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思写《三都赋》

写《三都赋》那会儿,左思还没有什么名气,《三都赋》写完后也不被圈子看重。 左思遂找到了当红作家、《博物志》的作者张华,言语恳切地介绍了《三都赋》,及其本人的心路历程,并将书籍留给张华一套。

张华听完左思的故事大受感动,将《三都赋》认真品读再三,说不清出于同情还是真心欣赏,反正张华又把《三都赋》推荐给名气更旺、“话语权” 更大的文人兼医学家皇甫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料,皇甫谧十分赏识左思,对《三都赋》评价颇高,还亲自为此书作了序。不仅如此,皇甫谧还亲自出马,进一步策划,动员当时朝廷的著作郎张载、中书郎刘逵等分别给《三都赋》作注。

从此,《三都赋》声名大噪,名列畅销书榜TOP1,整座洛阳城人人争相购买——其实就是竞相传抄。 一时间,洛阳城内纸张价格大涨, 由原来的每刀千文涨至两三千文。

许多人还跑到洛阳以外的地方买纸,回来后抄写《三都赋》。

所以,“洛阳纸贵”一开始指纸张价格高昂,但之后,人们就用“洛阳纸贵”褒扬口碑好、受到普遍欢迎的文章,意思就变了。

03李梦符现场唱播《渔父引》

03李梦符现场唱播《渔父引》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文章巨公” 韩愈,被描绘成“为文必索润笔费”的贪婪形象。他给韩宏撰写《平淮西碑》,据说得酬“绢五百匹”。像韩愈这样的文人,相当有名气,“客户”们舍得出钱“买文”,他也不愁作品的销路。 文化名人热衷于给别人“树碑立传”,从中获取不菲的“润笔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刚出道的小文青或木有名气者,想靠“润笔费” 过上“小康”生活就没那么容易了。

五代时期的李梦符,就是一个智商在线的人,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用唱播来推销自己的诗词。

据北宋吴淑《江淮异人录· 李梦符》记载, 李梦符是后梁开平初年人, 他在洪州(今江西南昌)时,“尝以钓竿悬一鱼, 向市肆唱《渔父引》,卖其词”。

李梦符手拿悬挂着鱼的钓鱼竿,在街头卖唱,唱得是自己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一来,他诗作在江南一带大受欢迎,“好事者争买之,得钱便入酒家。或抱冰入水,及出,身上气如蒸。”

《渔父引二首》

村寺钟声度远滩,半轮残月落山前。

徐徐拨棹却归湾,浪叠朝霞锦绣翻。

渔弟渔兄喜到来,波官赛却坐江隈。

椰榆杓子木瘤杯,烂煮鲈鱼满案堆。

(言南方水乡渔民“赛波官”的习俗)/【出处】全唐诗:卷861-16

04“促销”、“牌记”: 宋代书商的新玩法

04“促销”、“牌记”: 宋代书商的新玩法

宋代是图书炒作规格最高的时期,由于活字印刷术广泛使用,出版业一派欣欣向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文人穆修十分欣赏韩愈、柳宗元的作品,在得到韩、柳二人的善本书后,便自费刻印韩愈、柳宗元的文集,在相国寺一带出售。 穆修卖书的噱头是“以赠促销”,号称只要有人“读得成句,便以一部书相送。

与现代人一样,宋代书商们把纸张规格、数量、工价等相关信息印刻在书中,通过公开书的成本,明码标价,取信于读者。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历史学家认为,使“牌记”这个名词真正传下来的是宋代。版权意识在宋代书商中已有萌发,营业规模较大的书商都会在出版的书上,印上自己的标记——即所谓“牌记”以区别于别家出版的书籍。最初是为了便于读者识别,保护商业信誉与利益,后来逐渐发展成版本记录,可以说是现代书籍版权页的雏形,但就其实质而言,又具有图书广告的性质。

“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其牌记亦谓之墨围,以其外围阑环之也,又谓之碑牌,以其形式如碑也。元明以后书坊刻书多效之。其文有详有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的版权已经是我们书斋的,已经申请过专利有法律效应了,别的书斋机构没有权利再翻刻,如果盗版的话可

“牌记”又称墨围、墨记、碑牌等,有条形、方形、碑形、钟形、鼎形、亚字形、香炉形、椭圆形等式样,一般在书前、书尾或序后、目录后,或内文卷后,主要记录刻坊字号、刻印时间地点或刻工姓名、所据底本及内容简介等有关情况。

例如,眉山刻本的代表是《东都事略》,“眉山程舍人斋刊刻,已申上司,不许覆板”这样一行牌记写在书内,大意是:这本书的版权已经是我们书斋的,已经申请过专利有法律效应了,别的书斋机构没有权利再翻刻,如果盗版的话可以有权追究刑事责任。可见蜀刻本的行业高质量和规范化。

05“征稿启示”锁住回头客

05“征稿启示”锁住回头客

可以说,“征稿” 是出版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元代李氏建安堂出版的《元诗前集六卷后集四卷》书页上, 便出现了这样的字样:“本堂今求名公诗篇, 随得即刊……李氏建安书堂谨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苏州酉酉堂书坊刻印《明文奇赏》时,便在书上印上了征稿启事: “愿于征者,或封寄,或面授,须至苏州阊门,问得书坊酉酉堂陈龙山,当面交付。”

杭州陆云龙“峥霄馆”书坊在出版《皇明十六名家小品》 时,便印上了“刊《型世言二集》,征海内异闻” ……这样的征稿启事。

清代著名书商李渔“冀圣堂”书坊出版《资治新书》初集时,书上便有“征文小启”:“名稿远赐,乞邮致金陵冀圣堂书坊。 稿送荒斋,必不沉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述启事式征稿广告基本上出现在一书正文之前:或在目录前, 或在目录后, 有的甚至直接居于一书卷首。正文之前刊登广告, 既不与正文内容相淆, 又容易引起读者注意,主要用来锁住回头客。

结语

结语

读了这些,是不是对老祖宗又一次心生敬意了呢!?没有什么是他们没有想到和玩过的!真的,今天的人们不要太自以为是。

全文完)原创 蝴蝶飞舞Butterfly 欢迎交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