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思潮)从成都率先对占道经营开绿灯,到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提议给地摊松绑,再到中央文明办明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不考核占道经营,“地摊经济”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对“地摊经济”略有不同的看法与思考。

2020年8月14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场域云组队地摊经济社会调研团继8月8日至13日的实地走访地摊夜市、采访实体店铺商贩、普通消费者和城市管理部门之后,进行了线下分发问卷、网上调查,问卷反映出了“地摊经济”暴露的一些问题和大众的真实看法。

统筹数据,真实反映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为地摊经济“松绑”是保就业、促民生的暖心之举。经过调研团的问卷调查,成员们得出地摊经济与城市发展发育程度的关系:“地摊经济”大多出现在三线及以下的城市,据调研团数据小组分析,一线例如上海、北京等一线发达城市所反映的地摊经济情况并不景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地的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发育程度较高,也可能是因为当地城市管理部门管制较严,所以显现的地摊经济情况并不普及。相对而言,三线及以下城市,地摊经济尤其活跃,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尚不成熟的结论:“地摊经济”的活跃度与城市的发展发育程度成负相关。

“地摊经济”,营造出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的市容环境同时,也将优化城市管理助力经济发展推向深入。但是与此同时,数据显示地摊经济更多备受青年人的青睐,据调查问卷显示多半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相对于老年人更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对“地摊经济”的包容度。据数据显示,百分之七十以上为年轻人经常或偶尔去地摊购买,由此可见,地摊经济的生命力主要还需要靠青年人的购买力支持。

发现问题,探寻本质

“地摊经济”的火热兴起,无疑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问卷调查结果也能显现出一个问题:“地摊经济”生命力的维持需要靠年轻人和较低收入人群,这无疑在“地摊经济的生命周期”的问题上打了个问号,这也应该是许多人对地摊经济的前景表示有待观察的原因之一。同时在“是否有过地摊购物的经历”的问题中,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有,偶尔”,由此可见,“地摊经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非是主要购物的方式,可能是因为其便利性与便捷性,在人们的茶余饭后作为一种偏向娱乐的消费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有关地摊购物经历的问卷结果)

虽然,地摊经济并不是主流消费形式,但是在数据中显示,大众消费者并不是盲从和随意消费,仍有一半及以上的消费者,他们看重的是商品的质量以及拥有者维权意识仍然很高,不会因为地摊经济相对便利而放弃自己消费的维权。由此可见,地摊经济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讲是可以逐步向日常、普通消费方式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有关消费者维权的问卷结果)

了解不足,亟待提高

随着全面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地摊经济的生命周期是当今政府和人民群众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浙江、四川、江西等地都已有序开放了“地摊经济”“马路经济”,这既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又有利于提升城市温度,激发社会活力,配合“夜经济”挖潜内需、保障民生,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同时,更有利于增强发展自信,“地摊经济”彰显了政府全方位稳定经济、提振消费、扩大就业的信心与决心,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强的当下,可以优化发展环境、改善公众预期。但不能忽视,地摊经济本身的一些弊端,在其便捷性,灵活性的背后,可以看到的是它给社会带来的一些影响与它带来的问题。例如,尽管政府对于地摊商贩进行了划片区,定售卖点等一系列措施,但是调查数据仍反映了大众日常会被不守规矩、肆意定点售卖的小贩困扰。同时,大众一般会选择在小摊购买食物,这对于食品安全又是一次很重要的考验与考察。

面对“地摊经济”这道新考题与新考验,大众所期盼的前景是好的,可还是一些原因导致了他们对其看法是较为保守的有待观察。通过近一周的采访调研,可以清楚看到,“地摊经济”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亟待提高的部分,只有精益求精的改善与发展,发展中的“地摊经济”才能交出一份真正达标的时代答卷,中国经济的组成部分中才能出现一个具有完善措施保护和旺盛生命力的新型“地摊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