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这些光秃秃的神秘圆圈长久以来吊足了研究人员的胃口。近日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类似现象的存在,至此,仙女圈形成之谜终被解开。

在纳米比亚沙漠,一个奇怪图案不断重复,足足延伸了2000千米:这些直径4至10米不等的圆圈排布规整,间隔均匀,圈内虽是光秃秃的,但绕其生长的植物却显著高过周边植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人将其称为“仙女圈”(fairy circles)。为何会出现这种光秃秃的植被现象?这样规整的图案想必绝非偶然。

白蚁之过?

一直以来,白蚁都被认为是“罪魁祸首”。

2013年,德国植物学家诺伯特·于尔根斯(Norbert Jürgens)确信在其研究的全部仙女圈中都发现了白蚁。他还证明,仙女圈内的湿度要高于圈外。于是他提出假设,仙女圈是白蚁有规律啃食地下巢穴周围新长出的植被而形成的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久以来,啃食巢穴周围植物的白蚁一直被认为是仙女圈的“幕后推手”。

它们这么做可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要在干旱地区打造储水层。实际上,无任何植被覆盖的土地更有利于雨水渗入并在地下深处累积。紧挨着储水层的植被就能最大程度地汲取水分。

这个假设听起来像那么回事,但却缺乏足够证据。

首先,研究人员从未直接观察到白蚁开凿或维护仙女圈的场景。其次,他们也没有在圆圈附近找到白蚁规律出没的痕迹。

既然如此,仙女圈是怎么产生的?有研究人员认为仙女圈的成型实际上并不需要白蚁,纳米比亚部分沙漠地区的特殊气候就可以做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地区年降水量仅100毫米,不足以支撑植物的持续生长。因此当地植被非常稀疏。”德国生态学家史蒂芬·格津(Stephan Getzin)解释道。

以至于每一次严重干旱都会造成大批植被死亡!那些“全副武装”的植物能利用其密如网般的根部深入土壤,最大程度汲取水分,从而存活下来;比较孱弱的植株只能逐渐死去,留下茫茫一片荒芜。

当雨季来临,雨水渗入这片寸草不生的土地,为周围幸存的植物提供水源。研究人员观察到仙女圈四周植被的根部都向圈内延伸,这证明了它们的确利用雨水形成的储水层作为水源。

蓄水层太深

既然仙女圈内有充足水分,也没有喜好啃食植物根部的白蚁来捣乱,为何我们从未观察到新的植物从这里破土而出?

这依然是天气惹的祸。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这片不毛之地上,表层的沙子变得无比干燥。“没错,这里的确含有丰富的水资源,”史蒂芬·格津解释道,“但水却藏在地下20厘米到100厘米深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深度对那些刚冒新芽,想要占领水源的植物而言,实在是难以企及。此外,这片光秃秃的土地常常遭受狂风的席卷。狂风卷走了原本可以扎根的种子,将其吹至已有些许植被覆盖的区域。

渐渐地,新的植物绕水源萌发,长出高高的草本植被,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仙女圈。

计算机给出的证据

鉴于仙女圈的成形极其缓慢,难以对其进行研究,因此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模拟来验证自己的推断。

他们在电脑上创建了一片没有仙女圈的虚拟植被,随后在模型中导入各类数据,包括特定时期内纳米比亚的天气情况、植物所需的水分、渗透速度等。

模拟测试显示,一段时间后,植被会自然而然地“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相同大小,排布均匀的巨型圆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所有的仙女圈直径一致,很可能是因为这个长度是干旱时期维持储水层规模的最小尺寸。

由于该地区地势平坦,储水层里的水极有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向四周扩散至相等的距离,这也解释了为何植被能最终形成圆圈,且各圈间隙规整。

在高高的“草冠”之外,也生长着低矮的草,它们同样从储水层汲取水分。但土壤离储水层越远,就越干涸,草木自然无法生长。于是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又会出现另一个仙女圈。

澳大利亚现转机

直至2014年,随着又一个假说的出现,谜团似乎有了定论。当时,澳大利亚纽曼市的一位居民写信给史蒂芬·格津,称其在该市附近,也发现了类似仙女圈的图案。格津随即飞往澳大利亚一探究竟。

通过比较纳米比亚及澳大利亚两地仙女圈的航拍图,结论呼之欲出:澳大利亚的圆圈与纳米比亚的尺寸相近,且呈相同的图案均匀分布。显然,它们也都是仙女圈。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毕竟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仙女圈是非洲“特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洲仙女圈

鉴于仙女圈十分罕见且生成过程极为复杂,因此两地仙女圈的出现应遵循同一机制。史蒂芬·格津和他的以色列同事海兹·伊扎克(Hezi Yizhaq)随后进行了更为细致地研究,并于近日公布了成果。

他们首先对“白蚁假说”进行了验证。实际上在澳大利亚,的确有白蚁啃食巢穴周围的植被,在绿地上“画出”圆圈。两人借助无人机绘制出那些确定是白蚁啃噬过的区域,并与仙女圈进行比对:“白蚁圈”的大小是仙女圈的二分之一,其排列也没有那么规整有序。

结果他们白忙活了一场,因为仙女圈内压根不见白蚁的踪影!

硬如磐石的土地

如此说来,澳大利亚的 仙女圈是否也是植被不可或缺的水库呢?初看似乎并非如此。在澳大利亚的仙女圈内部,即使是深层土壤都十分干燥。真是奇怪极了!但这尚不足以质疑“水源假说”。

事实上,澳大利亚仙女圈的成型机制有别于纳米比亚仙女圈。因为澳大利亚的土壤并非沙土,而是黏土。每当雨季(该地区雨季短却雨势凶猛)来临,黏土就会变成紧实又柔软的糊状物。太阳重新露脸时,宛如烧制陶器般焖烤大地(地表温度高达7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能从上图清楚地看到纳米比亚仙女圈内的沙土。而下图所示的澳大利亚仙女圈,因其裸土中含有黏土,所以质地更硬。

黏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一个坚实且密封的外壳。这之后的雨水(同纳米比亚地区一样罕见)再也无法渗透其中,只能慢慢流淌至草堆附近,从草冠处渗透进 土壤。

因此,草冠下的土壤湿度即使在旱季末期也比其他地方要高得多。一切都真相大白了?未必。我们很可能解开了仙女圈成型的谜团,而它消失的原因至今还是未知。

不知为何,纳米比亚的仙女圈每隔40余年便会消失:植被重新生长后,再也不见所谓仙女圈的踪影。

撰文 Camille Van Belle

编译 廖宏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