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市圈时代,城市再进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也是人类重要的经济单元、居住之所。随着工业化、全球经济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 一座座已然成形的城市,在新的时代里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显著提升影响力?如何在区域竞争中保持强有力的优势?

这个答案就藏在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的大都市带研究中。从其“大都市带”概念衍生出的“大都市圈理论”指出,要在一定地理或行政区域内,以特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一定范围的中小城市。

简而言之便是,在中心特大城市和周边地区物理上基本连片的建成区,并且在基础设施上高度连通,在经济活动上密切往来的城市蔓延区,可以成为“日通勤圈”。

这种多中心化发展模式,有利于城区之间要素和资源突破行政边界束缚,实现跨区域配置的空间尺度。更为重要的是,能有效让各种经济要素高度集聚、有机融合,城市间相互辐射与合作,显著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随着世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这个被誉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经典理论,成为很多发达国家打造现代化都市圈的普遍做法。

大都市圈驱动世界城市再进化

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很多现实版的“大都市圈”。

最为人熟知的当属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和北美五大湖都市圈,这五大世界级都市圈,在一系列转型后涅槃重生,成为当地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最富有竞争力的地区,以及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枢纽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以伦敦为例来看,伴随着工业的整体衰落和城镇化率超过50%,大伦敦规划秉承了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爵士提出的“以小城镇群代替大城市并努力保持小城镇就业平衡”等城市规划理念,形成了包括周边区域在内、面积1.2~2万平方公里的大都市圈。

如今的伦敦,形成的以伦敦金融城为核心区的大伦敦,是如今英国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和创意、教育、文化、旅游产业中心。有“一平方英里”昵称的金融城,也是伦敦作为世界金融重镇的象征。

东京的发展和伦敦类似,上世纪以来,东京中心区各级政府机关、大公司总部林立,商业设施扎堆,人口高度聚集,导致这一地区出现地价高涨、交通拥堵、噪声和汽车尾气污染等各种问题。

为解决上述矛盾,东京从上世纪50年代起加强了对中心周边区域的开发。东京的都市向外蔓延,人口密度从中心向外围梯度下降,也是沿轨道交通呈八爪鱼的状态。东京和横滨是两个城市,但它们中间无缝对接,连在一起的日通勤圈大到已经超过一个城市单体范围了,形成了一个都市圈。

如今作为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围绕东京形成的“东京都市圈”生活着约3500万人,占日本人口的三分之一,GDP相当于整个韩国。

大都市圈不仅在城市治理方面显现出强大疗效,在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同样至关重要。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美国2018年GDP为20.6万亿美元,其中半的GDP(10.3万亿美元)是由24个都市圈贡献,足以说明都市圈对城市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从发达国家来看,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这是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窗口期。这个阶段大约会有30多年,之后会全面的进入都市圈的成熟和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样的阶段,是中国发展的大势。”中国城市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指出。

大都市圈概念获得国家“认证”

4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59.8%,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8.1亿,城市数量从不到200个增加到673个。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空间规模都得到了空前扩张。

在国外成功案例的指引和城镇人口加速增长的契机下,都市圈建设成为国家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城市发展格局开始走进“大都市圈时代”。

2019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在顶层设计层面为我国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同时明确提出了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主要目标,即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梯次形成若干现代化都市圈。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比起对未来的畅想,国家发改委也给出更加形象的释义:

我国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从国际化大都市崛起到“一小时通勤”都市圈的初具雏形,城镇化发展走入下半场。

随着都市圈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我国也涌现出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等为代表的都市圈。其中,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都市圈兴起的典型代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京津冀都市圈将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发挥重要历史性作用。

类似于伦敦借助铁道的通勤,沿着轨道交通系统向外延伸,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结构特征,助推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形成。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交通网络也正在加快构建,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形成“双枢纽”格局;“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张铁路开通运营,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逐步扩大;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消除,公路交通更加便捷通畅。

一直以来,人们调侃“一线城市容不下肉身,三四线容不下灵魂”,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特别是通勤条件的改善,身体在三四线,灵魂栖息于一线城市,也不是不可能。但交通的一体化仅是开始,京津冀都市圈内产业对接协作也在持续深化。如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1300家;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落地实施,自贸片区正式挂牌……

对于一个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而言,只有通过将发展的空间范围拓展到都市圈范围,才能更多地容纳人口,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这就意味着,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圈扩张不是主基调,疏解非首都功能才是重点。

而疏解方向则是雄安新区、以通州为代表的城市副中心及环京地区。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建设,将极大优化北京空间结构,公共资源配置空间结构,缓解北京市人口、交通和环境压力等问题。

不仅如此,那些身处都市圈辐射带的“微中心”城市,也都将迎来价值重构的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市圈时代里的机遇之城

每一轮城镇化政策的调整,都会显著改变区域城市格局。新一轮的城镇化,以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以都市圈作为主体平台,带来城市全维度的进化。

就像你自己是谁可能不重要,但是与谁紧密地站在一起,则更能印证未来的无限想象空间一样,一座城市的命运亦是如此,未来城市的价值和能级不仅仅与自身的禀赋相关,更重要地将取决去所在的城市圈层。

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首都功能疏解的同时,也带动起周边“微中心”城市的全新价值。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该规划是指导通州区与北三县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廊坊市所辖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行政辖区范围,国土总面积2164平方公里。

规划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提出立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统领,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其中,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仅一河之隔的潮白新城,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率先打破发展瓶颈。从以往经验来看,要素资源流动都是以核心大都市为中心,在距离核心城市“1小时生活圈”内以以点带面的方式扩散,其中,与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交通网络越密切的城市,发展更为受益。潮白新城早已拥有三地铁三高速,多条公交线路直达国贸、通州万达等各大商圈;京滨、京唐城际(建设中)无缝接驳副中心枢纽站,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也将成为在京津冀大都市圈时代快速腾飞的“快车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说道的,“一个国家能够持续并且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它是否有资格成为一种先进产业或者重要产业环节的基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红利中凭借与副中心的距离优势,潮白新城以创新促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建设一流国家高新区,在政策的引导下大厂创新中心(I-PARK)、大厂影视小镇、中国移动游戏产业园等创新型产业基地先后落地。

除了交通和产业强大优势外,板块内部还拥有潮白河、群英河原生湿地森林、五环公园、中央公园等城市稀缺自然资源;大厂幸福学校、人民大学附小附中(建设中)、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和大厂回族自治县合作总投资50亿的“三区一基地”等优质教育资源,;此外,涵盖大厂影视小镇、人民大学出版社传媒融合创新中心在内的文化艺术中心和覆盖幸福街区、喜来登五星级酒店、燕达医院、友谊医院等同步北京医疗资源的生活配套,不断升级区域内生活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潮白河孔雀城青创天地青创天地,借助既有的国家定位,加上城市群的带动效应,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并且照顾到生活在都市群中的年轻群体,项目以年轻的生活习惯为样本,打造建筑面积约40-90㎡智能精妆空间,精心设计全屋智能家居系统,以更低的价格同步北京生活,让每一个年轻的梦想,都能找到容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