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那天一早,我戴着草帽、拿着卷尺、举着相机,穿梭在藤县太平镇健安村的田间地头,随身带着记满了各种数据的小笔记本,去验收贫困户的种养产业。

由于前一天夜里刚下过一场雨,清晨的空气异常清新。走在通往果园干净、整洁的乡间林荫路,吸入肺腑的空气是那样的甜润,满眼是生机勃勃的新绿,整个人也都清爽愉悦起来。这里的贫困户都很勤劳,这得益于县里的产业以奖代补政策,大部分留守贫困户积极种养,种植了花生、玉米、青菜等农作物,长势很好,养鸡养鸭也都很顺利,不仅获得奖补,还能卖到一笔钱。

2016年,我便来到健安村挂钩扶贫。这里地处藤县北边,离镇区只有1.5公里,拥有11个自然村、54个村民小组,全村辖区3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914亩,经济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或农业种养获取。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村里的主要种水稻、大青枣、砂糖橘、蔬菜等经济作物。

米饼是当地的土特产,在藤县颇有名气。健安村原也有一间米饼厂,但销路不广,产量不多,利润低。我们来后,邀请本地青年回乡加入创业团队,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回乡青年劲头足、有活力,敢于推陈出新。他们深入市场调查,根据不同人群的口味研发出新品种。米饼的口味由原来的三四种增加到现在的十几种,在米饼里加入高粱、紫薯、玉米、蜂蜜等食材,咸香、微辣、清甜,口味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吸引来大批新顾客。同时利用电商平台在网上进行直播、销售,拓展销路渠道,利润翻倍增长。米饼厂也增加到三四间,这些米饼厂多招收本地贫困户,像坤姐、兰姐、全叔这些留守青壮年便在这类厂里工作。因在家门口上班,早晚空闲时间还能下地干活,种些水果蔬菜卖,补贴家用,这是健安村留守劳动力的普遍选择。

今年疫情期间,县政府带头在直播平台推销本地特产,坤姐所在的厂不仅没有停产,订单还多了起来。坤姐既务工又务农,忙得不亦乐乎。

一大早,我就给坤姐打电话,告知验收的流程。坤姐说她在地里忙活着。她家的地我去过很多次,比对我老家里的地还熟悉。地里的大青枣已在一二月时采摘完,大青枣树也截枝完毕,粗壮的枝干上新发的嫩芽在阳光照耀下清新可人。大青枣树每年都要截枝,只留一米多高的树干长新枝,新枝长出来的果才更加饱满、鲜嫩。春夏两季在青枣地里种菜,秋冬两季长果,既没有让地在春夏两季闲着,又增加了收入,一举两得。

随后,我赶往覃姐的蔬菜地。覃姐是因为丈夫去世,六个孩子相继入学读书而被识别为贫困户。这些年,雨露计划补助、高中生补助、初中寄宿生活补助等一系列教育助学政策落实到位,加上低保、产业扶贫,覃姐家的六个孩子读书都不成问题。同时,覃姐是个勤劳能干之人,与人合伙在镇上开了家餐饮店,自家种植些时令蔬菜供应店里的食材,大大降低了成本,收入逐年增加,生活也渐渐好起来。她家前年建了新房子,顺利脱了贫。但教育、低保补助等政策依然不变。覃姐常感叹扶贫政策好。

走过绿油油的田园,穿过一片小竹林,看见几位老婆婆坐在树荫下闲聊,其中一位老婆婆远远地扯开大嗓门喊:“阿凤,你又来啦!”

“是,我又来咯!”我也大声回应着,“来看看你们家的黄皮熟没有。”

“把贫困户当成亲人、朋友,真诚相待,真心帮扶。”刚参加帮扶工作时,我对这个工作要求觉得不可思议。几年过去了,随着一次次地入户、交谈、宣传,我不仅跟村里的老人孩子熟络,还和外出求学、工作的年轻人互加了微信,我们在网上聊学习、聊工作、聊人生。原来,人与人相处是那么的简单,在淳朴的人面前,真心总会得到好的回报。水果丰收季节,入户回来的路上总能从袋子里摸出几个新鲜的水果,至于是谁偷偷放进来的,我也不深究,这份情谊领下便是。

从最后一户贫困户地里走出来时,太阳已偏西。融融的日光斜照在村子里,把太阳能路灯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的。地里的蔬菜依然鲜绿,瓜苗似乎比早上见时长了一寸,大青枣的嫩苗也似乎多了两片。看着眼前的美丽村庄,想到这些贫困户都顺利脱贫,一天的疲劳悄然而逝。

来源:http://resource.cloudgx.cn/files/gxapp/News/202008/14/589386.html?_s=159738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