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行知教育网讯:7月22日,节气中的大暑,中江县教育系统校级领导干部班学习专列正式起航。280名学员一大早在集中办公区汇聚,10辆大巴浩浩荡荡朝着距离中江县城110公里之外的清凉乡伏龙村进发。那儿因为一所学校——清凉学校而多次出现在网络报纸杂志,成为许多教育人学习的模板,我自然也心向往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凉路:崎岖且坎坷

车行路上,高大的建筑、喧嚣的小城在身后渐行渐远,零星的小雨中,车窗外满眼都是盛夏的蓬勃。玉米日益成熟,辛勤的农人已经散开在地头,继续着昨日未完的忙碌;几只留鸟不知疲倦地在枝头跳跃、鸣叫……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夏鑫从第一专列上发来激励性讲话:“本次活动准备精心,参与踊跃!希望大家要用心学习,用心感悟,用心体会,思想和情绪要跟进到整个活动步骤中。要学会三忘记:忘记身份,忘记年龄,忘记性别,相互提升,共同提高,为中江教育质量共同努力!”部长讲话传来,作为第二车学习工作人员,骤然记起肩头的责任,立即组织大家进入学习状态。大伙轮流进行自我介绍及发言,人人就自己分管的工作谈“两个一”:一个自己分管工作的亮点,一个对分管工作今后发展的思考。学员们积极参与,发言踊跃,思维的火花在碰撞,教育的智慧在融合,车内学习氛围异常浓郁,掌声与笑声是彼此的认可与鼓励。车行古铜山——今广福,学员王方松从铜山得名的原因谈起,由邓通造钱、废署建县、飞乌并县、并入伍城侃侃而谈,对广福的历史沿革信手拈来皆文章,既是介绍铜山文化,也是一个教育人内涵的展示。他还从东汉崖墓群、玉江石刻、铜山八景等谈铜山的地灵;以铜山三苏(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谈铜山的人杰,字字玑珠,韵味悠长。途经古镇仓山,学员陈加波由中江老话“一胖二墩三兴隆”幽默开口,上千年的文化册页翻开,古丝绸之路在大家眼前延伸,“古郪王城居址”“大旺石刻”“禹王宫”“帝主庙”“音乐活化石仓山大乐”……生活处处是学问,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让我对清凉多了一份期盼,它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路旁的风景越来越美,路却越来越窄。车在狭窄的乡村水泥路上颠簸,不知道绕了几道弯,穿过几个村庄,我们的车终于在一个小村路的尽头停了下来。清凉学校到了?“这么偏僻!?”我脱口而出。

清凉学校的发展过程,是否就如这通往清凉伏龙村的路,曲折而坎坷,才终于有了今天的些许平坦?

清凉文化:翰墨飘香琴书润

曾经听很多人说起清凉文化,每次我都不置可否。今天,我才算真正地感受到了“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的意境。蝉鸣声声,心却一下沉静下来。

清凉学校背依青山,面朝农田,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简朴的双扇铁校门上,一副苍劲有力的草书对联静静告诉行人,这是一片充满灵气的地方:“烟白重山润,天青满地阴”,横披 “人诵鸟咏”。浅浅的十四字,却把学校人文气息与周围自然环境物我自得、共生同乐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的心为之一颤,来之前内心的那一丝不恭与狂妄骤然间荡然无存。

走进校门,右面是小院落——陶园,陶行知铜像打开张玉林校长的话匣子,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着一幅幅书法名家或者本校师生吟咏清凉的作品,黑色的花岗岩为底,上面雕刻的字或古朴端庄、或清秀飘逸、或稚拙清新,篆书、、楷书、行书、草书……所有作品都围绕“清凉”而为,“自然清凉”四个大字古朴遒劲,更是将“心境清净凉爽坦然”的意蕴诠释得淋漓尽致,好一股清凉之风,熏得我也微醉。

隶属

沿着“十冠亭”前行,徜徉校园,没有多么先进的硬件设备设施,没有宽敞舒适的塑胶球场,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看不见现代化喷绘、打印的任何痕迹,所有标语,名言警句都是师生亲笔的书法作品,甚至老师办公室的每面墙壁都以师生的作品装饰,一切都是那样的普通,普通的教室,普通的宿舍,然而一切又都是那样的特殊,每一面墙壁、每一个细微处都在无声地说话,“思粥堂”(学生食堂);“闻鸡楼”(男生宿舍);“卧薪屋”(学生寝室)……每一处都来自渊源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每一处都透着浓郁的翰墨香味。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让校园洋溢着书香,自然别有一番情趣,那浓郁的翰墨飘香让平时自诩为文化人的我暗自脸红。我甚至不敢轻易开口,深怕一张嘴就显出自己的浅薄。

看惯了人工雕刻痕迹的我穿行校园,每一处都让我沉醉。看潺潺清泉从爬满青苔的古井涌出,澄澈清亮,一群锦鲤自由蹁跹;小水池里,深深浅浅的水草的倒影随着锦鲤的回首而不断摇曳……在这境界里,尘世的喧嚣荡然无存,被翰墨洗涤过了,心也逐渐变得明净。

清凉人:朴素·实在·有内涵

朴素、实在、有内涵,这是清凉人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认识张玉林校长已经多年,在全市中考总结会上他上台做了专题发言,对听会常常走神的我来说,他我的印象就是憨厚、实在。我也曾亲眼见他现场挥毫泼墨。清凉之行,我才算真正认识了这个有着深厚底蕴的教育人。

留个

校园诗词,很多出自他的手,校园规划,处处透露着他的痕迹,就连给我们介绍校园理念与精神,他也说得那样的质朴敞亮。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理论,就是自己实实在在所做的一切的复述。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几个人能一大早就起来背诗词,看教育教学文章,与书本相伴?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有几个人还能一有空闲就习字临帖,点染翰墨?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有几个人能几十年如一日,安心一隅,静候花开?

他——张玉林校长,在清凉做到了。

还有那些扎根在这里的教师做到了。

在这个被村落包围的学校, 却有着一个异常和谐、爱岗敬业的教师团队。面对 80%以上都是留守孩子的学生群体,他们是老师,也是父母,他们用默默的守候、无私的奉献为孩子们的成长遮风挡雨。用简单的教学器材、传统的教学方法却教出一批批优秀学生。“不为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只为让他们多学点知识。”最低的要求,却收获着最美的果实。每年教育教学成绩名列乡村学校第一名,这也是名至实归。偏居一隅办教育,却领跑全县乃至全市教育,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清凉精神:不服输·不放弃

“永不服输,永不放弃”,这是张玉林校长介绍的清凉精神。其实,从他朴实的话语之中,我读出的是清凉人对学生的那份爱,那份不含任何杂质的关爱!

面对占学生总数80%以上的留守孩子、离异家庭的孩子,老师们用最质朴的爱关心着他们,关爱着他们。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呀?是苏武牧羊般的忠贞,是许三多式的不抛弃、不放弃。

在农村长大,又在农村工作了7年的我完全能理解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艰辛,也完全能感受一个农村孩子想要跳出农门的不易。张玉林校长带领他的一帮教师甘为人梯,在这片土地上为孩子默默开辟着一条通往山外的路、通往成功的路。有这样的教育人,是教育之幸、国家之幸。

后记:

有些东西无法复制,更无法模仿。

一所学校,有了文化底蕴就少了功利与浮躁;一个教育人,有了文化底蕴,就多了淡定与从容;一个管理者,有了文化底蕴,就会多一份思考少一份盲目。

在清凉看过了、听过了、学习过了,内心却是一阵莫名的惶恐。在变幻莫测的今天,家长与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人,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怎样的面貌来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我们的家长?我们要如何才能在纷繁的世事中抛却杂念,做到“忙而不乱,从容舒缓”?

“风霜直节硬,岁月苦心空。愿做渡人筏,往来洪浪中。”其实,我们都是一株慈竹。做一只竹筏抑或做一枝篙杆,这也许就是我们作为教育人最佳也最终的选择。

编辑:伊佳

责编:付艺薇

撰稿:唐盛花

来源: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