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晓敏青春说的第378篇原创文章

你看了最近的新闻吗?

一个名叫钟芳蓉的农村女孩以文科676分的成绩成为了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当地的高考状元。凭借着优异的成绩,钟芳蓉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北大,然而,她没有选择热门的金融系、计算机系,而是一心扑向了从小就心心念念的考古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芳蓉的选择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因为她的选择,微博炸开了锅,网友甚至留下了成千上万嘲讽的句子。

有人觉得她选的专业对口的工作没前途,就业难;

有人说追求理想是富人家孩子的特权,穷人家的孩子理应活得更现实一些;

有人认为农村的孩子应该肩负起帮助家庭脱贫致富的责任,选择热门专业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孩子考上理想的学校,选择理想的专业,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钟芳蓉因为身上有着“留守儿童”、“乡村女孩”的标签,她忠于自我的专业选择好像就不再正确了。

面对这则新闻,我不禁陷入了深思:我们的孩子该不该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们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

目标的重要性#

目标的重要性#

今年5月10日,豆瓣上出现了一个名叫“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

在这里,一些自称来自985院校的“失败学生”,纷纷分享了自己挂科、退学、恋爱、工作等方面的失意情节,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数十万人加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组里的小伙伴们自嘲是小镇做题家。他们身上有着极其明显的标签:

在小镇或者小城市,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慧,考入985,211大学。

高考之前,他们成绩优异,在自身的小圈子里备受瞩目。一些孩子常年是班级校级第一名,还有些甚至是当地的小状元。

但考取大学后,这份光环却迅速遭到了严重的冲击。他们不知道如何选择专业,毕业了更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进入了社会,他们发现高考带来的优势荡然无存,于是很多人失去了斗志,陷入了迷茫之中。没有方向,更不见未来,是潜伏在这个小组里的成员们的集体困惑。

相较豆瓣小组的成员而言,我觉得钟芳蓉有着难得的清醒。她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并非是听从了别人的建议,而是因为她受到了樊锦诗的影响,她希望能像樊锦诗一样通过考古找到心灵的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樊锦诗曾是敦煌研究院院长,她潜心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工作,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敦煌的女儿”。

她说“自己的宿命在敦煌。如果还有下一生,依然还是原来那句话,我为敦煌奉献一辈子是值得的,无怨无悔。”

在敦煌的50多年里,樊先生保护了敦煌无数的文物,也因为她的推动,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数字影像拍摄、色彩矫正、数字图片拼图和储存等敦煌壁画数字化保存技术,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

近年,经由她上线的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更是实现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到现在“数字敦煌”资源网的全球访问量已超过700万人次。

其实,接触的孩子多了就会发现,学霸并不少见,少见的是有着清晰目标感的孩子。

在我看来,钟芳蓉的坚持是可贵的,虽然她的出生并不富裕,家长也甚少陪伴。但是她没有因为别人的言语而丢失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这清晰的目标感,是我在许许多多牛校生身上都不曾见过的。

目标是前进的动力#

目标是前进的动力#

关于目标感,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Damon)是这么说的:

“目标,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它影响着人生的快乐和满足。有目标感的孩子会自动自发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展现出少有的务实效率。”

深以为然。

华为以201万天价招募的“天才少年”张霁,经历过两次高考也只考上了三本。然而进入大学后,他有着极其明确清晰的方向感,从三本一路进阶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仿佛开挂一般。

更难得的是,博士阶段里,他以第一作者在ATC, DAC, ICPP, SIGMOD, VLDB, IEEE TPDS等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每一篇论文写的扎扎实实,含金量极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东方曾有一个维吾尔族的英语老师名叫艾力,他毕业于北大,也是奇葩说和超级演说家人气选手。

刚进入北大时,艾力读的是计算机行业,但在接触英语之后他却发现自己更喜欢语言和演讲。之后他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从计算机转到了英语专业,然后用3年时间学完了大学4年的英语,毕业后他一气呵成地掌握了7门语言,成为了新东方的金牌讲师。

几乎每个上过他的课的学生,都会说“艾力对英语的热爱点燃了自己学习的热情。“甚至连俞敏洪、马东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他是一个自律性极强的又很努力的influencer。他还很有社会责任感,不止关注自身,还将相当多的精力投向如何帮助别人。”

埃隆·马斯克,是我们熟知的企业家、工程师、慈善家。当别人问小时候的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他自信地说我要搞发明。他相信,未来更先进的科技会让人们感觉在变魔法一样。

马斯克幼年时的目标哪怕放到现在看起来也不现实,很多人因此而嘲笑马斯克,说他是疯子。但是马斯克没有放弃过对目标的追寻,这几年里,他让这个“看不见”的未来渐渐变成了"摸得着"的未来。他一手主导研发的特斯拉电动汽车,SpaceX载人飞船让所有人都惊呼不已,他自己也成为了把魔法变成现实的人。

目标是人生的方向#

目标是人生的方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愿意去追逐的未来。这和家庭、出生无关,只与个人志向有关。

也许像钟芳蓉一样的农村孩子选择北大考古系,毕业以后只能从事着与考古、文物相关的工作,一生注定了没法拿到金融、计算机专业毕业相等的高薪,但她的生活并不会因此而凄苦。

考古是她的志向所在,她不但会在工作中获得一份收入,更会获得难能可贵的自我成就感,她会在日后的工作中渐渐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我觉得钟芳蓉选择专业这件事,对普通的家长来说,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与其担心选择会对孩子的未来带来不好的影响从而对他进行诸多干涉,倒不如去温柔地问问孩子:“你的目标在哪里?”让孩子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理想在哪里,然后付出努力的汗水,这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古人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

这话放到哪个年代都是正确的。但我感觉,读书之所以能改变命运,不是因为书本是改变命运的跳板,而是因为书中有一个更丰富广阔的世界。

当孩子有了足够清晰的目标时,书中的知识能让孩子的长板变得足够的长,长到可以支撑起孩子想要的未来。

人生不是50米的短跑,而是一场望不见终点的马拉松。也许,想要获胜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为孩子选择了一个怎样的起点,而是在于我们的孩子是否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投入足够持久的耐力与恒心。

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借由钟芳蓉事件我们再次谈起。

记得小时候,我们都写过作文《我的理想》,回想当初那份纯然的可爱的梦想,长大能实现的寥寥无几,甚至理想越来越小,从最初像地球那么大逐渐变成篮球,最后变成像乒乓球,直至芝麻大小。

放弃的理由总是归结于“在现实面前低头“、“梦想是光明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这些语言总是告诫我们要回到现实,似乎尊重了现实就无法坚守心中的理想,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并不是顾此失彼,并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只能有单一的选择,而是对应的,并且互相促进。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想说:“让梦想照进现实是充满可能性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现实:你嘴里的现实往往指的是冰冷的世界,但是世界还有热情的一面。你嘴里的现实经常泛指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人生还有很多时候是顺利的。你嘴里的现实常常带着你错误的偏见和有限的认知,可是你却认为那就是真相。

在不同心灵的人眼里,现实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相由心生、境由心转,这都在告诉我们外在呈现的所谓的“现实“都可以随着我们内在的成长和历练而改变。

其次,当一个人有目标、理想、愿景的时候,会促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活得更好。目标、理想、愿景,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很接近,只是深度广度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有一个男孩来到我这里,他在家成天打游戏,父母很焦虑,来的时候是初一下,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辅导,孩子不仅开始认真学习,最终还考上了重点高中,我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孩子心中的目标,这是内动力之一,让他明白为什么要读书。

是啊,人为什么而读书,为了考上名牌大学?还是实现人生的价值?还是让自己更有能力去面对现实?当找到了目标,人们就开始“找”,找什么?找自己想要的,一个人只要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且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有成就,生活自然就会更好。

对青春期家庭的父母来说,是时候来引导孩子建立目标了。如何建立才是合理的,可以参考《父母专业班》里的第八节课,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亲爱的,只要坚持理想,就不会被“现实“打趴下,只要坚持梦想,就能完成人生的一个又一个超越。”

最后,我想对你说一句:“现实并没有很骨感,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选择,必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