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讯 老马 今年6月底,中国自主开发的&uot;北斗三号&uot;导航系统的最后一枚卫星发射升空。一个月后,&uot;北斗三号&uot;系统正式全面投入运营。它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罗纳斯(GLONASS)、欧洲的伽利略(Galileo)构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伽利略卫星效果图

德国媒体报道,其中,北斗与伽利略的&uot;纠葛&uot;尤为复杂。 2004年,中欧双方曾经签署合作协议,中国将投资2亿多欧元参与总价值34亿欧元的伽利略项目,成为该项目最重要的欧盟外合作夥伴。不过,协议签署后不久,双方就发现对于&uot;合作&uot;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

欧洲工业界希望,能够通过合作来进一步拓展利润丰厚的中国交通、导航、通信市场;而中国方面则希望能够在合作中学习到欧洲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十多年前,中国在电子、航天科技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远远大于今天,如果要&uot;自力更生&uot;打造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还存在不小的挑战。

维也纳理工大学的导航系统专家韦伯教授(Robert Weber)对德国之声介绍说,欧中双方在伽利略导航系统上的合作,引起了美国方面的安全忧虑,欧洲因此在政治上受到了施压。 &uot;所以,这个合作项目后来就演变成了'中国人只是被要求付钱、却拿不到技术',导致合作破裂。&uot;

不过,韦伯同时也指出,欧中在伽利略项目上的合作破裂,并不是促使中国&uot;单干&uot;、自主研发北斗系统的原因。 &uot;中国人一直有北斗的规划,只是如果合作没破裂的话,他们能通过伽利略的共同研发数据更为高效地研发北斗。&uot;

中国自主研发导航系统的规划始于90年代初。根据中国媒体近年来的报导,当时的中国领导层对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大规模运用精确制导武器印象深刻,同时也不愿意让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武器依赖美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华盛顿可以在必要时关闭GPS,仅供美军自己使用。

2000年10月,北斗系统的第一枚试验卫星升空。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发射了约60枚北斗卫星,其中多枚已经退役。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第一枚试验卫星则到2005年才发射升空。

伽利略在时间上晚于北斗,还造成了另一个问题:适用于导航系统的频段已经被北斗抢先部分占用。欧洲空间局卫星导航部前主任海因(Günter Hein)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訪时说,尤为棘手的是,中国抢先占用频率的做法是符合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的,欧洲不得不予以认可。 &uot;我们欧洲方面只能向中方表示,希望能够考虑我们的安全诉求。我自己也参与了当时的漫长谈判,但是没有达成任何成果。&uot;

欧中双方在卫星频率方面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伽利略系统为安全机关以及紧急救灾部门预留的专用频段上。盡管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手段来确保两个系统共用频率而不相互幹擾,但是在战争等极端情况下,一旦某个系统遭到敌方的恶意幹擾,另一个系统也将遭到&uot;连带损伤&uot; 。

已经退休的导航系统专家海因说:&uot;这个问题如今依然存在,不过我们可以接受。等到新一代的伽利略卫星投用后,这个问题就自然会解决。&uot;

欧盟委员会卫星导航系统总监佩弛科(Matthias Petschke)则对德国之声透露,欧中之间围绕导航卫星频率问题的协调机制仍然在运作。 &uot;而且,中国已经在2015年对北斗系统做出了一些修改,减轻了与伽利略的频率冲突。&u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