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小米成立,距今刚好过去了十年,在这十年里小米成功上市,并且在智能手机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推出了不少家居智能产品,将小米打造成为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供应链品牌,而非仅仅是一个手机品牌,这是非常成功的。

而对于雷军来说,四十一岁创立小米,那个时候的他已经是功成名就。四十不惑的年纪,是最好的年纪。用他自己的话说,做手机是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是一种乐趣,成功率自然也就高很多。在小米成功上市之后,雷军俨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小米投资的产品多达上百种,米家供应链产品也是越来越多。那么,在过去的十年,小米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下一个十年,雷军将会如何掌舵小米?他会怎样去选择?

出走多年,早已功成名就

雷军是湖北人,在武汉大学上学期间便十分勤奋,不仅提前修完学业,还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编写了很多软件产品,在电子街打响了名声,刚刚毕业便获得了第一桶金,在行业内也是小有名气。那个时候国内计算机市场才刚刚萌发,雷军正好经历了最好的年代,那几年也是软件市场和互联网市场是发展最快的几年。

大学毕业后的雷军加入了金山,在金山一待就是十六年,在这期间他见证了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崛起,同时也成功将金山带领上市。在桌面办公软件市场中,除了微软的office,金山WPS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这也是雷军最拿得出手的东西。除此之外,雷军作为天使投资人还投资了卓越网、UC优视 、多玩游戏网 、拉卡拉、凡客诚品等20多家创新型企业,在行业内属于教父级别的人物。

在创立小米之前,雷军已经是满身成就,即便是他就此退休也能说得过去。但当时的情况是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还处在相对落后的局面,一款智能手机的售价很高,用户基本上是买不到合适的机型的。雷军本来就很痴迷手机,他希望国内也能有一家像苹果那样伟大的公司。在看准了这个市场机会之后,经过长时间的调研、规划,终于还是投身到其中,并快速做出了小米手机,成功借鉴国外智能手机的成功经验,在国内市场打出了名号,获得了市场和用户的支持。

2011年小米第一代手机发布,到了2014年,小米已经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稳坐第一,这个市场增速和占有力是其他厂商所不具备的。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雷军和小米的路子是走对了。

小米致胜的法宝

雷军认为小米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一直在坚守三大铁律,其实从行业市场来看,这个说法是比较通用的,“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这是不假,可是小米的成功同样是离不开“米粉、MIUI和饥饿营销”,早期的智能手机市场是中华酷联的天下,当时最大的渠道是运营商,智能手机厂商网上售卖手机是小米开的先例,并且还成功了。

但是自从2015年开始,华为崛起,小米便一路下滑,其他厂商开始模仿小米的运营模式,开始在网上销售产品,快速挤压了小米的市场份额,不仅让小米交出了国产智能手机第一的宝座,还使得其在市场中一度处于落后的局面。当时的雷军不得不亲自去抓供应链,希望以此来重新打开市场,但这一步是最艰难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小米的底子太薄了,华为、OV们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渠道优势,而小米是从头开始做的,在市场运营深度上劣势十分明显。

但好在小米扛住了,雷军的策略是在“性价比、新零售、国际化”上做文章,利用新的产品渠道,在国际市场拓展市场,并且利用其产品性价比的优势,迅速将市场做大,才得以弥补其在国内市场被华为打压的不利局面。

到了2018年,小米走出低谷,重新在行业市场站稳脚跟,与华为、OV虽有差距,但是相比此前已经是很大的进步,而小米也是唯一一个在市场份额下滑之后还能再做起来的智能手机厂商。在这一年,小米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上市公司。尽管其股价并没有大爆发,但是也没有大跌,这对于不被看好的小米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下一个十年,雷军怎么走?

如今小米已经创立十年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这十年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十年,小米抓住了机会,乘风而起;这十年也是雷军最好的十年,正是因为有他在,小米才能坚守本心,在智能手机市场越走越远。

现在的马云已经从阿里巴巴退休,并且不再管理阿里巴巴的集团事务,专心做自己的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刘强东虽然还执掌京东,但是也开始频繁地卸任公司的重要职务,不排除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里宣布正式退休。那么,雷军呢?小米创立十年,在智能手机市场和智能硬件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雷军会就此而功成身退吗?对于一个喜欢冒险,喜欢做事业的人来说,一切都还不好说。

下一个十年,小米将会继续在产品创新和“互联网+制造”上进行运作和经营,稳扎稳打,绝不冒进。记得早前的时候雷军说过,要把小米打造成为科技领域的“无印良品”,他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这个目标还远未实现。

当然,小米也不是雷军的全部,我们也相信,在之后的十年,雷军有自己的打算。但是小米却已经牢牢地打上了雷军的印记,因为雷军他把最好的十年给了小米。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