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365天,而我不仅仅有365个故事,我是行走的二次元,在网易号,把故事讲给你听。”

如果时间有形状,那它会是什么样子?是秒针走过表盘的圆形、是沙漏滴落堆积成的三角形,还是日历上的数字排列而成的长方形。如果时间有形状,那在海南的毛纳村,它应该是藤条一圈圈绕成的藤编形状、织布机织造的衣饰形状、还有被燃料沾染的染布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纳村,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是一座隐藏在青山绿树间的黎族村,村子地处山谷湿地,四面环山,溪水从村中蜿蜒而过,让仅几十户人口的这里坐拥山右抱水。这里的居民大多为黎族,而黎族,又是定居在海南岛最早的民族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往毛纳村的公路掩映在绿荫之中,开着车,吹着风,成片的绿树从眼前呼啸而过,原本在远处看还密密层层的树就在眼前拆分成两部分,好似在开路。慢慢接近村子,色彩也开始出现变化,棕褐色的竹亭、白色的居民墙渐渐多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时期,汉族人因各种原因迁移到海南,与当地的黎族先民一起致力于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从而汉黎两族间的商贸往来频繁,黎族的纺织技术、藤编工艺、以及简单大方却色彩鲜明的“黎锦”、“黎单”(黎族床单)、“黎幕”(可以做帐幕的纺织品)逐渐被中原人士看到,一时在中土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推进到现在,身处毛纳村,天气像脾气捉摸不定的小孩子,阴晴就在一瞬间,时而太阳高挂,时而阴雨蒙蒙,总会打你个措手不及。不过雨后的毛纳村,因为地势的原因,云雾四起,带着被浸湿的泥土的清香沁到人心尖上。

好像就因为雨的到来总是猝不及防,在毛纳村的路旁,能够看见竹亭和走廊。走廊下,正在忙着做手工艺的黎族女性聊着天忙着手里的活儿,银色的改锥在她们手中熟稔的一下又一下戳在工艺品上,被打磨光洁得藤条从戳好的孔中穿过,半会儿工夫,藤编已经有了初步形态。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藤编,从开元时期就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到清代,民间兴作坊,有了专门的人员进行制作,现在,藤编已经是出口国外的常客。从古至今,藤编艺术仍能被传承,与其本身立根传统又加以创新是不可分割的,小到一般玩具、大道家用器具,一双手创造出的奇迹,在毛纳村清晰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黎族传统的织锦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更是不得不提。史书中曾记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在毛纳村的妇女的筒裙、衣饰上,织锦是常见的工艺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黎族,纺、织、染三者密不可分,棉花纺成丝线,然后进行扎染,而染色又有讲究,先在经线上扎线,再染色,最后织上各种彩色纱线的纬,虽然有些繁琐,可在黎族人心中,这是闭着眼都不会出错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女性的双手沾染上了时间的样子,最常用的拇指上早就生出了老茧,变得有些粗糙,和手中颜色艳丽的衣饰形成了反差,她们也已经习以为常,织好的布料要再三检查,仔细的处理每件作品上的细微瑕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她们行云流水的操作,不免感慨万千,黎族的织染技术作为手工艺界名誉一时的活化石,如今也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过世和新时代高科技的冲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织染的时间能够延续,已迫在眉睫。

我是行走的二次元,一个生在皇城根,在红旗下长大的北京人,行至80个国家,最念念不忘的是非洲大陆,现在提到旅行心脏依旧会狂跳。如果世界是本集邮册,那每一张邮票都值得被收藏,感谢关注,欢迎评论,与我分享你的生活方式和旅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