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插一句:娘亲团队正在招新,有意向的小伙伴可以戳这个链接哦~

线上办公不限学校,均可报名。期待你的到来!

------------------------

尊敬的各位家长及同学:

大家好!

闲来又见思源柳,倩影动,频挥手。聒噪蝉声听往复。孤帆一片,白云低首。水榭空如旧。

清波几度箫台奏。目送长亭晓昏后。独唱新词人愈瘦。一园风过,满湖新皱。燕子年年候。

这一阕《青玉案又过思源湖》是我前日过思源湖所得。思源湖畔依旧水波潋滟、垂柳依依,但是没有孩子们的校园,显得有些冷清,燕云亭的燕子也在孤独地等待主人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没有见到孩子们了,这一切都源于疫情的影响。自去年底发生新冠疫情以来,已经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政治、经济生活,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学校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采用大规模网络授课,每一个学生都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教师们从网络授课菜鸟,逐渐成长为“网红主播”;学生们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大部分课程,习惯了在线考试,有的学生因为家里停电,不得不中断考试,申请重考。这些都是新问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共克时艰。因此这半年来,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将自己的命运融入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这看似是一个宏大的问题,无从着手,但仔细想来,却“不离日用常行内”。只要我们认真思索和实践,就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与这个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首先要从日常生活做起,慎独自律,创造基本条件。教育的初心是培养完整的人格。什么是完整的人格?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找到人生的意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所有士子学人的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在时代的大潮中,浪涌波翻,很多人都会迷失方向。在疫情期间也不例外。前些天,有个别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居家期间,每天除了完成必要的上课任务之外,就是打游戏和睡觉,不跟家人交流,状态堪忧。这是真正让人忧虑的地方,对我而言,给我带来极大的挫败感,最近几天一直被这件事情困扰,心也隐隐作痛;对家长而言,失去了寄托的希望,看不到孩子的未来;对孩子自己而言,则是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我其实跟这个孩子也曾经有过深入的交流,他的学习成绩也是不错的,本来以为已经能够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了,没想到仍然如此。希望这个孩子能看到这封信,早日振作起来,以崭新的姿态拥抱生活。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教育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好在,我们还有更多的学生能合理把握独处的时间,以点滴的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拿到今年的成绩单,我是欣慰大于忧虑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的同学甚至每门课程都在90分以上。更令人欣慰的是,原来有挂科的同学,也大多摘掉了帽子,得到了令人惊喜的成绩。说明孩子们已经基本适应了交大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当然,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很多同学在家期间的慎独与自律,除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之外,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积极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身体(太极拳、篮球、跑步、走步、广场舞等),协助老师编写科普书,参加英语培训,为中小学生辅导功课,参加绿格公益、家乡调研等社会实践,帮助家人干农活、家务,研究美食为老人尽孝心……学院的教学院长李新红老师一直和我说,这是他带过的最好的班级。

无论是别人的赞誉,还是自己内心的认可,不经意之间,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卷入时代的洪流。精神和体魄的健康,是保证我们能够为家庭、社会尽到义务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其次,推己及人,与国家一起共克时艰。疫情来袭,多少家庭天人永隔,多少医者前赴后继,多少官员殚精竭虑,多少诗人长歌当哭……灾难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个体。然而,如果能推己及人,具有最起码的悲悯之心,我们就能站上人文情怀的精神高地,汇聚起战胜灾难的磅礴力量。孩子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班级创作的MV《呼唤》、以及新发同学谱曲、小艳同学演唱的同名歌曲,不但凝聚了班级的力量,还对很多人产生了正面的积极影响。在交大B站、今日头条、益友sjtu等媒体传播的过程,就是融入民族发展的过程,体现的是我们的力量、追求和向往。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获得了学校的“助学、筑梦、铸人”主题系列活动一等奖。同样的,周文川同学主要负责的“关于学生对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及个人感受的调研”项目也获得一等奖。我创作的诗歌《我多想》也获得学校疫情征文一等奖,并被交大教工朗诵协会的30多位老师接力朗诵,在云端传递信心和力量。后来还被劳动报以《上海交大教职工隔空朗诵声援武汉》为题进行了转载。在这里,不妨摘录一下劳动报的报道,与大家共勉:

“我多想,把那些痛苦遗忘,让你们的生活回归平常;我多想,把那些恶魔消灭,让你们的世界充满阳光……”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教工演讲朗诵协会组织会员,合诵了一首教工原创作品《我多想——》。来自该校各院系、机关部处、直属单位等部门的31位教职工共同寄情诗歌,用声音传递信心与力量。

记者了解到,《我多想——》是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教师杨志彪创作的原创诗歌。谈及创作初衷,他表示:看到那么多同胞遭受苦难,我感同身受。也看到那么多交大人,和其他所有支援武汉的各界人士一起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战“疫”。大家众志成城,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武汉共克时艰。我既为同胞遭受大疫而痛心,也为举国支援的大义而感动。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长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用诗歌与武汉同呼吸共命运,陪伴同胞的苦难,见证同胞的坚强。

此前,作为班主任的杨志彪,还曾为他所带的2018级动物科学班级同学写了一封信:《科学认知,人文情怀》。他在信中叮嘱同学们,在结合自己的专业科学认知疫情的同时,不要忘记厚植自己的人文情怀。“每一个同学都应该自觉自愿地按照这些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人,对普罗大众有一个最起码的悲悯之心,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每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同胞着想,为疫情防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写道。

而参与此次合诵的教职工中,有的家乡就在武汉,有的是湖北籍。疫情发生后,“想为家乡做点什么”,是他们共同的愿望。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师田琳表示:“自从武汉市封城消息公布至今,身在上海的我们,每天每夜都在关注着新闻报道,时刻牵挂着武汉的亲友同学,每天都在微信群里与大家传递和讨论着关于如何保护自己,平安居家生活,抵抗疫情的各种观点和方法。这次隔空朗诵的倡议已发出,就得到了老师们热烈而迅速地响应和共鸣。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真挚的祝福和充满情感的声音,尽绵薄之力,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再卑微、渺小的生命都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都该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改变了和改变着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

最后,不忘初心,见证和创造历史。历史是什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们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去年我们推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今年推行的“四史教育”,都在提醒每一个共产党人不要忘记我们从哪里来,不要忘记我们的誓言。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不论是否是共产党员,都可以追问一下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是否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是否偏离了预定的轨道?党员的初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的初心是培养完整人格,学校的初心是什么?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我们经常会看到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样的宏伟目标。大家是否仔细想过,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是世界一流的大学生?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陈平原写的文字,有些观点深表赞同。他说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所学校一定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比如,说到中国的近代史,能绕开五四运动吗?能绕开北京大学吗?显然不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大学是当之无愧的一流大学。他在文中指出:“大学”是否“世界一流”,除了可见的数字(科研经费、获奖数目、名家大师、校园面积、师生比例等)外,还得看其对本国社会进程的影响及贡献。北大百年校庆时,我说“就教学及科研水平而言,北大现在不是、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是‘世界一流’,但若论北大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很可能是不少世界一流大学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在一个东方古国崛起的关键时刻,一所大学竟然曾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这样的机遇,其实是千载难求的”。我这么说,并非否认中国大学——尤其是我所在的北京大学,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很多缺陷,只是不喜欢人家整天拿“世界一流”说事,要求你按“排行榜”的指标来办学。(陈平原:中国大学对“世界一流”执念太深、焦虑太重)

陈平原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对于当事人来说,曾经参与过‘五四’运动,无论在京还是外地,领袖还是群众,文化活动还是政治抗争,这一经历,乃生命的底色,永恒的记忆,不死的精神;毋须讳言,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象征资本’。对于77、78级大学生来说,何尝不是如此。上大学时,社会对我们殷切期待;走上工作岗位后,又获得了绝好的发展机遇。如此幸运,难怪我们对自己身上的‘徽记’念念不忘。‘五四’一代和77、78级大学生不一样,前者的‘光荣和梦想’是自己争来的;我们的‘幸运’,则很大程度是时代给予的。日后被提及,人家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则是大转折时代的受益者。(陈平原: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改革开放也已经四十多年,咱们班的同学成长在新时代。如今国内外环境,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历史正在进入另一个大转折的时代。每个人的就业、出国、深造甚至基本的生活方式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先知先觉者,能够顺应潮流,长风破浪,直挂云帆;后知后觉者,只能饮尽生活的苦酒。我希望咱们班的每个同学都能认真思考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投身于时代的熔炉,将自己的命运深深融入民族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

这并不是什么豪言壮志,而是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负责,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负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考虑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如果更多地站在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思考,必将成为历史的创造者,从而被历史铭记。

不知不觉,说了许多。最后,我想用我最近写的一首小诗《未来之眼》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同期待和创造美好的未来:

未来之眼

你穿越历史

在浩渺的时空里

传递远古的信息

目力所及

是物质的亿万分之一

目光的过去

见证生命的演替

赞美自然的壮丽

惊叹万物的枯荣

忧虑消失的天际

谱写华美的乐章

流出痛苦的泪滴

你送走白天黑夜

你迎来天空大地

你把悲喜

藏进深邃的地底

你把生死

写进黑洞的传奇

你的目光,让时间静止

万有引力,把现实

拉向未来的奇迹

未来

是献给宇宙的情诗

吟诵爱,尘土和星系

以及幸福的亿万分之一

此致暑安,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杨志彪

二〇二〇年八月一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

名师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志彪,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教书育人”一等奖获得者。农业与生物学院副研究员。1997年本科、2000年研究生均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以第一名的身份获校十佳班主任、三育人先进个人、金钥匙奖、连续两年校优秀班主任、连续两年优秀社会实践指导老师、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农业与生物学院最受欢迎的青年教师二等奖等。所带班级曾获上海交通大学“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曾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后奖励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晨星学者奖励计划后备人才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编辑:韩勃愈

责任编辑:林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