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孺子不教也,父母悔之过”,小时候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这些话,快把我的耳朵磨成茧子,似懂非懂的我更是听的有些不耐烦。但随着渐渐长大,开始走入社会,父亲的这些话语,却慢慢品出了味道、悟出了其中的深义,更懂得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常说:“德放其心,自成其品;学以养德,德品同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在于脑,必慧其智”、“家风良正、子女自成”,把高尚的德行放在心上,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品格,把学习的态度放端正,其个人修养自然可以和学习共同并进。“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方能成器”,学习别人的长处,自然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帮助自己成才成器。父亲的这些话,意味深长,更包含了对子女和晚辈们的殷殷期望。

小时候,最喜欢到外婆家,因为那时候总能和舅舅、婶婶、几位姨亲、表兄妹,还有附近乡邻一起围坐在大舅的堂屋饭桌前,盯着一盏煤油灯,听父亲滔滔不绝的讲东周列国、四书五经、三国志、史记、中国通史、近代史以及新中国的故事,那一篇篇拗口难懂的古文,父亲却张口即来,长篇背诵给我们听,一个又一个励志的故事,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对学习的态度,让大家深深敬佩,父亲对母亲娘家人的关爱、对乡邻的谦卑以及对子女的严谨教育,更是受到了大家的尊重。

受父亲的影响,我把“勤”字,当做了自己的人生坐标。从上学那一刻起,“勤”字就开始根植于心中,后来又贯穿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用“勤学”来弥补自己天资不够聪慧;用“勤俭”来告诫自己不可以奢华浪费;用“勤思”来激励自己必须努力才有收获;用“勤劳”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用“勤恳”来修养自己的品格和身心。一句话,只有“勤奋”才能补拙,只有“勤俭”才能持家,只有“勤苦”才能励志,只有“勤勉”才能致富。一个“勤”字,不仅伴随了我的成长、成熟和成才,更是让我把这种教育用在了自己子女的培养中,这种清正的家风也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了后辈和身边的年轻人。

岳母刺字、孔融让梨、苏洵教子、曾公家书,左公学堂,每一种家风,都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习惯或风尚的传承,它浸润在我们日常的一餐一饭、一言一行之中,深入血脉、延及子孙。良好的家风,不仅可以兴旺家族,更能培养出国之栋梁。虽然,父亲并不是什么名人,但多年前,当看到父亲手捧着第四届全国发明奖从北京回来,当听到父亲的发明在农村广泛应用时,我真心为父亲骄傲,我也希望如同父亲一样做一个“德品同修、心怀家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