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不羽 来源:功夫财经

2020年8月6日将会载入中国金融史,时隔二十二年后,建国以来第二家银行倒闭央行在当天重磅宣布包商银行因资不抵债将正式被申请破产清算。其实,严格来讲包行不是第二家,而是第三家。

二十二年前破产的是海南发展银行,开了49年以来银行倒闭的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银监会批准河北省肃宁县尚村农信社实施破产。虽然这家县级农村信用社的破产是茶杯里的风暴,没有多少影响,但是其性质确实是商业银行破产。

1

央妈供“奶”,政府信用兜底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接受个人和企业的储蓄,是金融体系中毛细管级别的基础业务,因此其风险高度受控,监管与保护机制严密。

这套机制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大众熟悉的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为商业银行体系提供近乎无限的流动性支持。所以,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是不怕挤兑的。

第二部分是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保险体系,主要源于美国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的金融机制改革奠定的银行制度,集中体现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也称1933年银行法),主要是三项:

首先,要求银行分业经营,将商业银行与投行的业务分割开来,限制银行参与股票交易和证券业务并禁止设立从事证券投资的子公司。

沿着这条轨迹,1956年出台的《银行控股公司法》又把保险业务切分出商业银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在各国就是政府信用兜底的存款保险制度。

这套保险制度赋予政府指定机构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严格监管的权限,同时在银行破产时由政府部门或指定机构进行赔付,政府负责兜底。

第三,对商业银行的各项存款利率设立最高限制。

这条是为了限制银行吸储的竞争,以降低风险。和第一项分业经营也算是配套——既然商业银行被限制进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领域,那么存款利率的“天花板”就不宜过高。

总之,平常有央妈喂“奶”,出事有政府信用兜底,商业银行的重大经营风险实际上是通过政府信用转嫁到财政体系中——说白了,就是商业银行亏钱破产,全民埋单。

因此,战后的国际金融界,纯正的商业银行破产事件是稀有的。闹出大新闻的通常是投资银行,比如著名的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其实巴林银行是一家投行,并不吸纳普通储户存款,干的也是各种高风险投资业务,最后倒在期货交易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口含央妈奶嘴、兜着政府信用尿布全国性的大型商业银行出现破产危机,多半是该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征兆。最常见的原因是超级通胀引发的挤兑风潮,这在津巴布韦、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国都发生过。

中国的银行业从国有体制一统天下走过来,对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转移的把控在理论上更完美。除了国际通行的办法、制度之外,还有核销坏账、强行剥离不良资产等办法。

尿布兜得更牢,翔都闷在屁股下面,外面也闻不出个香臭。因此,海南发展银行、尚村农信社包商银行的破产显得格外扎眼,确实值得关注。各有各的死法,各有各的启示。

2

海发行的奉旨自尽和尚村农信社的基层金融警示

海南发展银行灰飞烟灭,归根结底是政策大转弯的结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海南经历了一波大起大落的过山车。1988年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等,一系列政策催生了开发热潮,“下海”流行一时。

因房地产大热导致房价在两年内涨了两三倍,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经济过热。而房地产大热阶段催生了一大批金融机构也蔚为奇观,有人说当时人口仅20万的海口,金融机构比人还多。

1993年,海南遭遇严厉的调控措施,房地产资产迅速泡沫化,“比人还多”的海南金融机构也出现了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8月,海南发展银行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是一家由海南省政府控股、多家央企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的任务就是挽救那些金融机构。

海南发展银行起初经营情况不错,1996年海发行收息率为90%,没有呆滞贷款,与境外36家银行及共403家分支行建立了代理关系,外汇资产规模达1.7亿美元。

但是,好日子没过几天,就摊上大事了。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关闭海南省5家已经实质破产的信用社,其债权债务关系由海发行托管,其余29家海南省境内的信用社,有28家被并入海发行。

这一决定实际上已经判了海发行的死刑。大量房地产烂尾留下的坏账、信用社高息吸储的负担以及大量员工一股脑儿扔给了海发行,哪儿还有活路?

1998年春节一过,海发行的经营急转直下,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公告对海南发展银行进行关闭清算。这家成立不到3年的商业银行就此告终。

海发行的破产从大背景讲,是海南开发从政策鼓励到政策急刹车的惯性所致;从直接原因看,是央妈变后妈,直接甩包袱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奉旨自尽”。

到底冤不冤,留待后世评价。在反房地产绝对政治正确的当下,是无法客观评论的。

只能问一句,海南开发的规模如此大、基建基础、人口基础、经济基础那么差,没有房地产先导,资金哪里来?靠猴子摘椰子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出现过热,一刀切的激进政策是否就是对症下药,还是猛药杀人?是泡沫一定要靠调控来抑制,还是调控导致资产泡沫化?

反正海南又在新一轮开发周期中,不妨看看去房地产的高速开发是怎么个打法。

2010年,河北省肃宁县尚村农信社破产,规模不过一县,过程也较为单纯,但是其背后的普遍意义不可小觑。2010年的最后破产实际上只是履行手续,实际上该社已经停业四、五年了。

此前全省农村信用社大规模合并,可是尚村农信社居然“遗世而独立”,成了单打独斗的好汉。

结果基层信用社的毛病一点没改,给熟人、关系户随意放贷造成大量坏账,再加上吸储时许诺高息又无法兑现,遭遇储户挤兑,在很短时间内就进入了储蓄流失、坏账激增的恶性循环,“好汉”就此倒地。

如果尚村农信社加入当时的并社运作,可能换上一块银行的牌子还能玩很久。它的破产完全是自己作死,但也换来了一个警示——农村基层信用社坏账率高,信用基础极为薄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省的并社、注资成立银行机构,虽然缓解了症状,但是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农信社时代遗留的风险问题至今还是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金融体系的定时炸弹。

3

包商银行的被打劫

这次破产的包商银行剧情比起上述两家要复杂很多。包商银行一年前就已经被央行和银保监会接管,“死兆”很清晰,如今破产也不算很令人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家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包商银行的规模并不算小,曾经在亚洲银行500强排名中甚至排到了第10位。

在被接管的时候,包商银行仍然有473万客户,其中467万为个人客户,影响远超两家破产前辈——尚存农信社在2010年破产时已经没有储户了。

这家有一定规模的商业银行沦落至此,却是一个单纯的原因造成的——大股东违规占用大量信贷资金,总规模可能在1500亿之巨。

更恶劣的是,这笔巨款都变成坏账,最终导致资不抵债沦为破产。这家大规模“打劫银行”的大股东是就是大名鼎鼎的“明天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天系”是以1999年成立的明天控股有限公司为核心,组成的“家族系企业”——不是家族经营的私营企业,而是指东亚多见的以一家核心控股企业为核心组成的企业集团。

中国的“家族系企业”有别于日韩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以上下游企业为分支的实体体系,而是A股起家、以上市公司为核心或窗口,通过金融链条捆绑起来的企业族。也就是说,中国的“某某系”通常不具备真实的核心产业,投机性特别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明天系”更直截了当,明天控股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投行,而且“明天系”是控股、参股及曲线持有几十家上市公司,还构建了涵盖证券、银行、保险、信托、期货、PE、基金等机构的完整金融产业链,这也让明天系成为一家持有金融全牌照的民营资本机构。

内蒙古是“明天系”发家之地,包商银行成为其掌控的重要金融节点也就毫不意外了。

跨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在业内普遍存在,比如巴林银行所属的巴林集团主营四个金融分支,这并没有什么不正常。

不正常的是,本来这类跨业金融集团尤其要注意分业经营中的隔离,尤其是商业银行,这方面的风险防范要求来自于经营本身和政府监管,特别严格。

而“明天系”不仅没有这种分业意识,而且以大股东身份拆除了包商银行整个经营机制,导致风控一片空白。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机制统统成了大股东说了算,经营风控部门更是形同虚设,包商银行就成了“明天系”的提款机。以贷款为名套出的资金又被投入其他金融投机。

去杠杆、经济增速放缓、强化监管等外部政策环境发生变化后,大量坏账生成,被大股东打劫的包商银行再无生理。

包商银行卒,死于打劫。

4

风险提示:储蓄未必无风险,理财一定要小心

三家破产银行的花式死法,各有千秋,各有教训。

首先,存在破产银行的钱是否有保障呢?

海发行的案例发生较早,当时还是政府全兜底。河北的尚村农信社在正式破产时已经没有储户,此前已经由当地政府处理结束,所以不知道详细情形。据说本金和正常利息没问题。

包商银行破产处置的储蓄部分根据央行披露的信息,个人存款和绝大多数机构的债权,将由存款保险基金和央行提供资金予以全额保障,这就意味着个人在包商银行的存款是安全的。

但是,央行留了一个“尾巴”,即对包商银行有较大债权(值得注意的是,对个人和机构而言,储蓄都是一种债权)的机构,因为央行仅提供了平均90%的保障。其中透露的重要信息是,央行并不打算为包商银行的破产完全兜底。

这样做是合法的,根据我国存款保险条例的规定,银行一旦破产,50万以内的存款可全赔,至于50万以上的要按照破产清算程序进行债权处置——可以理解为肯定拿不全,拿不回来也正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央行的政策导向是清晰的,未来如果发生类似事件会越来越“市场化”,银行也可以破产,而且储蓄风险会逐步体现。

因此,以后银行储蓄不仅要比较利息,还要关注一下银行机构的信用,尤其是超过五十万的存款要谨慎分散风险。不过,总体上讲,正常的个人储蓄业务还是安全的,银行破产风险规避也不难。

更大的风险来自理财。包商银行的巨额坏账只是“明天系”大窟窿的一部分,还有大量和“明天系”业务相关的理财资金“沉没”,从包商银行延烧到其他金融机构。

不要误以为商业银行柜台发售的理财项目都是有商业银行担保兜底的——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不保本更不保息的,因为商业银行发售理财产品也仅仅是提供投资渠道而已。

理财投资不会形成和商业银行的债务关系,一旦出现银行破产,或项目出了问题,是没有人兜底刚性兑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选择银行理财业务一定要慎而又慎,关键有两点:

第一,地域要慎重。

无论是提供渠道的商业银行,还是理财项目的投向,都要考虑地域性。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域,真心不要选。这里大开发,那里要振兴,市场的故事很多。

可是,反复讲的故事再诱人,也是可疑的。只有不容易搞好的地方才需要反复谈振兴、谈开发,何必为了几个点的收益去冒风险呢?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项目,也不要因为红头文件、大公章就以为信用满满了。

第二,行业要慎重。

中国的政府调控能力很强,倒不见得监管能力有多强,强就强在踩刹车特别猛——监管不住,就猛踩刹车。

海南的过山车每次都是踩刹车就自由落体了,好端端的南国宝岛就一直这么躺着。海发行这样的省级政府控股、央企参股的大户都架不住急刹车事故现场的结局,普通人能扛住?被政策紧盯抑制的行业,一定要慎入。

正值开启内循环、外部环境影响的政策调整期,政策变化会很频繁,横跳动作会很多,所以行业投资要有观察行业政策的耐心,不要一见“政策放松了”就来劲。

过去讲投资风格不要太激进。现在看不激进还不够,对银行理财这样的“伪低风险投资”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经济环境多变的条件下,避坑是提高生存率的王道,怀疑才能保证你的钱真是你的,即便对银行这样的“金字招牌”,也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