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淇县黄洞乡北部,

有一个曾经依山傍水的古村落

——小柏峪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半山腰俯瞰小柏峪。

虽然现在小柏峪村没有了溪水长流、鱼儿畅游的美景,但村内还完整地保留有古民居和一棵树龄400余年的皂荚树,在这里有一段段故事流传。

近日,记者来到了小柏峪村,聆听它的故事。

柏峪村与钵盂村

小柏峪村包含三个自然村,分别是小柏峪村、西马庄、东马庄

谈起小柏峪村村名的由来时,小柏峪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启发告诉记者,他常听村里的老一辈人说村名跟一位高僧有关。相传一位高僧云游至小柏峪村时因病倒在了路边,被村民救起后就在村里住了下来。高僧的手中有一个宝物,是一个降妖除魔的钵盂。为报答村民的相救之恩,高僧便将钵盂埋在了村口,并在钵盂旁边栽了一棵柏树,因为钵盂是镇村之宝,所以村子就叫钵盂村。

让村民没想到的是,有一天,这个神奇的钵盂竟然被人盗走了,只剩下了那棵柏树,于是后人便将村名改为柏峪村。

马庄村内无马姓

“这两个自然村虽然都叫马庄,可村里并没有姓马的村民。”小柏峪村村委会主任闫乃章笑着说,关于西马庄和东马庄的故事得从“姬”“宁”两姓讲起。

闫乃章告诉记者,他听老一辈人讲,宁姓人家和姬姓人家是从外地逃荒到小柏峪村的。宁姓和姬姓两家都在山上开荒种地,有时两家会因为地里的一些小事闹些矛盾。“宁姓人家觉得这块地是他家开的,该他家种;而姬姓人家则认为那块地他家也出力了,也可以种。”闫乃章说,两家经常因为这些小事儿争吵,最终宁姓人家离开了小柏峪村,姬姓一家就此开枝散叶,生活越来越富足。

随着姬姓人家产业越来越大,姬家便开始雇用长工。正巧,这时候一户马姓人家逃荒到了这里,“姬家在小柏峪村附近给马姓人家盖了房子,让他们居住下来,同时雇用马姓人帮着打理姬家的产业,马姓人家居住的地方就叫马庄。”闫乃章说,日子久了,马庄的人越来越多,马庄就分成了东马庄和西马庄。

闫乃章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常听老人说东马庄有一个马家坟,但他没有见过。为何现在马庄一个姓马的人都没有呢?提起这个问题时,闫乃章笑着说:“这跟一个将军有关,因为将军的缘故,马姓人家离开了村子,所以现在马庄一个姓马的人都没有。”

话说有一年,一位身穿盔甲、佩带武器,身受重伤的将军来到了此地。姬姓人家看这位将军很不一般,便收留了他为他治伤,还让他当了姬家的大管家。十几年后,战争爆发了,将军得知这个消息后悄悄地离开了。

“没人知道当年将军为何会到村里又为何悄悄离开,有人猜想他得知爆发了战争,便回到军营报效国家。”闫乃章说,将军走后,马姓人不安起来,“你想啊,将军和马姓人同时为姬姓人家管理产业,免不了会有矛盾。他害怕将军对他家不利,也就在一天晚上带着家人不辞而别了”。

从此,东马庄和西马庄再也没有姓马的人了。等到将军六七十岁的时候,将军再次回到了小柏峪村并定居于此。这时候姬家已经开始败落,很多人开始追随将军,而姬姓人家觉得在小柏峪村生活不下去便离开了。

树龄400余年的皂荚树

话说当年姬家收留了将军之后,将军为姬家人出谋划策,让他们种植皂荚树和黑槐树,荚果可以入药,槐花、槐叶可以食用。“将军建议种皂荚树和黑槐树给村里的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闫乃章说,至今西马庄村还有一棵很大的皂荚树,村子附近山坡上也有很多野生皂荚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树龄400余年的皂荚树。

李启发介绍,他们到焦作博爱县的一家皂荚基地购买了改良后的皂荚枝条,用来嫁接小柏峪村的野生皂荚树,目前嫁接后的皂荚树长势良好。

说话间,记者来到了西马庄村,见到了这棵皂荚树。数年前,当地林业部门给这棵皂荚树挂上了国家古树名木的牌子,上面写着树龄是400年。这棵皂荚树树干中空,但枝叶繁茂,需要3个大人才能合抱树干。“这可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闫乃章感慨。

“小时候我家门口还有一棵很大的黑槐树,树里面是空的,小孩儿经常在树洞里玩耍。村里人都说那棵黑槐是跟皂荚树同一年种下的。”75岁的村民栗杰周说。

充满玄机的清代民居

小柏峪村有不少建于清代的古民居,闫乃章带领记者来到一处保存完整的四合院。该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门额上刻有“建于清同治四年”的字样,此外还刻着“山明水秀”四个字。门外两侧房檐下方都刻有雕塑,不过早已被破坏,看不清楚模样。走进庭院,堂屋是二层楼,正房五间,东头还有一间耳房,一层的木头方窗与二层的券门合为方圆一体,相得益彰。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屋为临街倒座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存完整的古民居。

此外,栗杰周年少时居住的四合院也有上百年了。来到这个院落,记者首先看到的是南屋临街墙,墙上不光有大小不一的十多个枪眼,还有望口。“都是为了防御盗匪,那时候盖房子注重这些。”栗杰周说。

进入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影壁墙。影壁墙正中间大大的“福”字格外引人注目,“福”字两边刻着“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几个字,“福”字上方则刻着勉励后人努力学习的话。“小时候经常念影壁墙上的字,直到现在我都很喜欢看书,这可能就是从小受到的影响吧。”栗杰周说。

让人惊奇的是,影壁墙四周刻有8个人像和花、鸟图案。影壁墙外檐上面有明檐,明檐下方有彩色的雕塑,明檐两边是花的造型,中间是一个骑着坐骑的人像。“现在依然能看到彩色的痕迹。”栗杰周说,在上世纪的特殊年代,为了保护这堵影壁墙,村民在上面糊满了泥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民居内的影壁墙。

进到四合院一楼主屋,栗杰周把大门插上后兴致勃勃地问记者:“你来开这扇门,看能打开不?”记者尝试了很多次也打不开,而且找不到这扇门的玄机。栗杰周向记者讲解了这扇门的玄机:“这扇门由上至下依次布有五道锁,需要按住下一个暗扣才能打开上一道的锁,锁全部打开,门才能打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民居门上的木雕。

记者沿着屋内的楼梯上到二楼,只见高高的屋顶由两臂合抱粗的木头制成,木头上面刻着房屋建筑的时间“清光绪十九年”。打开中间的马窗,可以清晰地看到整座房屋的结构,从西厢房转到堂屋,房檐越来越高。“不光房檐越来越高,地基也逐渐增高。”栗杰周告诉记者,除了影壁墙外,这个四合院最特殊的就是堂屋的这个马门了,“比其他的马门大而且高,马门上面雕刻的图案还能看清楚,你看这两边刻的是龙,还是彩色的呢”。

娘娘洞的传说

记者跟随闫乃章,在蜿蜒的山路上走了十多分钟,来到了村对面山的半山腰上,这里有一个娘娘洞,洞口的石檐十分精致。闫乃章给记者讲了一个关于娘娘洞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娘娘洞洞口的石檐。

村子里一个放牛的短工经常到山上放牛,有一天他听见类似“伙计,透了没有”这样的声音。听到的次数多了,短工便告诉了主家。主家询问短工是否一直有这样的声音,听到有多长时间了。短工回答后,主家说:“你再听到这样的声音就回答‘透了’。”

话说一天放牛短工像往常一样到山上放牛,正好下起了雨,放牛短工再次听见“透了没”的声音,短工回答“透了”。没想到,短工的话音刚落,半山腰就出现了一个洞,这个洞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娘娘洞。

“娘娘洞原来叫天仙洞,具体是啥时候有的也没人知道。”闫乃章说,他小的时候记得娘娘洞里面有三个用白色石头刻成的石像,后来被破坏了,1994年村里重修了娘娘洞,就是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娘娘洞。

来源:淇河晨报

编辑:张露丹

统筹:靳丽娜

总值班:冯丽敏

监制:李宏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