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铁被赋予“智慧”,出行将有哪些改变?智能交通系统的嬗变,又将催生出怎样的智慧城市美丽前景?8月13日,2020智慧城轨发展-上海论坛举行,与会业内人士共谋智慧城市发展的新版图。

自1993年运行至今,上海地铁拥有705公里运营里程,车站415座,日均客流超过1000万人次,占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66.6%。不断增长的路网规模也对地铁运维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传统的人工管理逐渐难以适应日趋复杂的运营日常,地铁不得不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人工智能、大数据两翼,保障地铁安全运行

论坛现场,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近年来,上海申通地铁在通讯信号系统、维护保养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而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六年前,上海地铁10号线启动全自动无人驾驶运营模式,开启了中国轨道交通“无人驾驶”新技术的应用。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运营成果显著提升:5分钟及以上晚点事件为零,平均准点率和兑现率均达到了99.9%,平均旅行速度提升8.8%,平均出入库时间减少50%。

现在,这家为10号线提供信号系统的卡斯柯交出了新答卷。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汪小勇介绍,其面向智慧地铁推出的全自动运行2.0系统,在既有的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基础上,覆盖无人驾驶列车、智能调度、智能车场、智能车站、智能运维五个部分,大幅提升了中心、车站、车场、调度和运维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了城轨交通全程、全范围的智能化控制。

而智能运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将密切地保障地铁的出行安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宋博以具体场景为例,如果列车出行晚点故障,按照传统处置排故方法,人员从值守点赶赴现场,对故障分析、处置来回折腾费时费力,但是现在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通过功率曲线的实时监测,能够触发异常报警,提早发现隐患,减少对正线运营造成的影响。

智能票务赋能,让出行体验更美好

“人”是智慧城轨的核心,如何让智能客服满足个性化需求,一度也让专家们动足了脑筋。

上海地铁自主研发了二维码双脱机BLE回写技术,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复杂的技术,让我们通过手机扫码进站成为了可能。

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心副总经理王子强表示,构建智慧票务体系,正在助力上海轨道交通转型发展。而且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售票业务场景相结合,催生了更多智慧化赋能和流程优化的可能。

其中成效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客流预测。比如在客流较多的线路上,从第一个大客流站点开始,智慧车站系统的人工智能运算就要发挥作用,在车控室内实时更新进站车辆的载客率,做好客流控制。否则的话,随后的站点客流量更大,多数乘客只上不下,会造成客流的严重积压。不仅影响乘客的出行体验,也会使得大客流站点无法平稳有序运行。

上海轨道交通还以多年来的海量票务数据为基础,研发出了一套高精度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软件,能够满足轨交网络常态及大型活动、节假日等复杂场景下动态化、精细化、高效化的运营调控要求。

近几年,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运营调度指挥大楼拔地而起,越来越多轨交线路入驻,使其成为上海轨道交通调度指挥的中枢。因为它集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协调(coordination)于一体,被大家亲切地称为“3c大楼”。未来,还将有更多轨交线路入驻、更多新技术、新模式在里面生根发芽。

作者:张晓鸣 王宛艺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