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战国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说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坚持努力,有了这份信念,即便再困难的事,也可以轻松完成,若是没有这份信念,哪怕再容易的事,也终究是一无所成。

纵观我国历史上几位开国皇帝,差不多都是靠着这份信念,一步步的走向了成功,成为了最后的人生赢家。比如说明太祖朱元璋,他本是一介布衣出身,家庭贫穷且兄妹很多,为了维持生活,他曾经给地主放过牛,去寺庙做过和尚、甚至还沿街乞当过乞丐。

可就是这么个贫家子弟,却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决心,拉起了一支起义队伍,结束了不可一世的元朝,成就了从朱重八到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元朝明朝击败,真的是因为朱元璋太厉害了吗?其实不然,相信读过史书的朋友都知道,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几支队伍里,朱元璋手里的兵马最少,但他获得的利益却是最高的,为此,不少专家还戏称朱元璋是“捡了个大便宜”,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此事还得从头说起。

01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惠帝征发15万人修治黄河,并派兵2万沿河镇压。监督修河的官吏趁此机会,贪污作弊克扣民工“食钱”,致使民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而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则利用这个机会,联合刘福通及徐寿辉等人,发动了举世闻名的“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爆发以后,一时“贫者从乱如归”,不出数月,黄河长江两淮之间,到处揭起起义的旗帜。到了1356年,各支起义军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底盘,其中有四人的实力颇为强大,他们分别是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以及明玉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寿辉的势力范围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而刘福通则控制着安徽、河南、江苏等大片领土,张士诚出生在苏州,起义后也一直在家乡活动,因此他的势力范围涵盖了,江浙一带一大片地区。

明玉珍起初抗元只是为了自保,不过后来队伍强大了,他便深入四川和云南等地,成为了那里的土皇帝。

以上这四支军队不仅实力强大,而且是消灭黄河以南元朝势力的主力军,那么,此时的朱元璋又在干什么呢?

02

根据史料加载,此时的朱元璋正带兵在安徽中部活动,实力不算特别强大,兵马也只有区区两三万。朱元璋的实力虽然不强,但他却十分看重“知识分子”,不仅重用了刘伯温,李善长、朱升等人,而且还听取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一直在浙江蛰伏发展。

几个月后,实力渐强的朱元璋决定带兵向南推进,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打到了浙江的金华一带。此后,朱元璋一直在南方和汉人打仗,再没有与蒙古人交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在北方战场接连胜利的刘福通,也决定分兵四路北伐元朝。不过由于战略上的错误,北伐的三路大军各自为战,互难支援,相继失利,而刘福通的中央军又孤立无援,在各方面环境的影响下,这支红巾军最终被元军各个击破。

03

红巾军既已溃败,朱元璋在安徽的领地,自然就暴露在了元朝面前,如果元军率领大军南下,朱元璋肯定是抵挡不了的,然而就在此时,元朝内部却又发生重大的内乱事件。

说到这场内乱还得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察罕帖木儿。察罕帖木儿字廷瑞,乃蛮氏人,自幼攻读儒书,曾应进士举,名闻乡里。

后来红巾军起义爆发,察罕帖木儿便投笔从戎,加入到地方武装队伍打击红巾军,不得不说,这个人能力真的是强,自从他担任元朝将领后,就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不但覆灭了北伐红巾军,更是攻破了大宋都城(刘福通拥立韩林儿建立的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对察罕帖木儿的评价是“出奇制胜,所向必克,何其智且勇也!”由此可见,他确实是个军事奇才。

察罕帖木儿在战场上虽然节节胜利,但他在朝堂之上却不是很受欢迎,尤其是出身贵族的悍将博罗帖木儿,更是嫉恨他的才华与能力,频频向他发难。对此,察罕帖木儿自然是不服气的。

随着双方积怨越来越深,两人也从之前的口舌之争,变成了后来的刀兵相向。这场内部争斗,不仅消耗了元朝的军事实力,同时也耽误了进攻朱元璋的最佳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朱元璋则趁着他们内乱,率领大军将南方割据势力逐一击破。到了1367年,已经统一南方的朱元璋,回头看北方之时发现他们还在内乱,于是便果断下令,北伐元朝,10月,常遇春和徐达率大军25万,一路向北,兵不血刃,所过之地元军无不闻风丧胆,举旗投降。

就这样,做过牧童、当过乞丐的朱元璋,经过艰苦奋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继刘邦之后,又一位出身布衣的开国君主。

参考资料:《明史·太祖本纪》《明史纪事本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