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12日,记者来到了芜湖县湾沚镇三元村的竹塘河旁。前阵子,其所在的立新圩是防汛形势较为严峻的地方之一,如今,这儿已恢复了往日平静的模样:堤坝外侧,水位在渐渐下降;内侧广袤的良田之间,重现过去的繁忙——有的村民在忙着抛秧补种晚稻;有的在田间忙着打药除草,管理中稻的长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末汛情有所缓解开始,我们就积极恢复农作物生产。”芜湖县归园田居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万大雁告诉记者,水退人进,是所有庄稼人的行动准则,7月末8月初洪水逐步消退后,他们分秒必争。“前段时间的连续降雨和洪水,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早稻收割被延误,更导致了今年晚稻抢种时间格外紧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大雁回忆,这半个月以来恢复生产可谓是一刻不停:7月31日,当地湾沚镇立新2站小型泵站通过不间断抽水,抢在8月来临前完成了田间排涝工作;接下来的3天,天气晴好,晒田进展顺利;8月5日,早稻抢收、打田平整;8月7日正值秋分,万大雁遵从传统时节,抢着在当天完成了30亩地的人工撒种。

“在我们村里,受洪水影响最大的是早稻。全村的3000多亩水稻,大部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伏。”站在村里良辰家庭农场的田间地头,三元村负责农业的副主任吴元亮向记者介绍。8月3日,全村抢收早稻的工作基本完成,但产量受影响严重,往年一亩能产1200斤左右,但是今年只有500斤不到。“目前我们恢复生产的重点在中稻和晚稻上。”吴元亮说,相对早稻而言,中稻受到降雨影响要小很多,不过打药、施肥等田间管理还是要跟上;而晚稻方面,立秋前后大部分的抢种补种工作都已接近尾声,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虽然早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当地农户和吴元亮对恢复农业生产并不消极,“抢抓时机、肯出力气,就一定能换来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了解到,针对农业方面受洪水影响的情况,我市一早就出台了《灾后农作物生产恢复技术指导意见》。

“对因洪水而绝收的田块,我们制定了非常细致的农作物补种、改种方案。”据市农技中心相关技术人员介绍,早在7月份,针对一些退水早的地区,就重点进行了“早翻晚”和改种玉米、山芋、花生、西瓜、胡萝卜、马铃薯、速生叶类蔬菜等适应性强的作物。“沿江江南地区扩大晚稻种植面积,推广‘早翻晚’技术或晚稻催芽直播技术;沿淮地区可选择早熟品种,补(改)种生育期短的作物,如早熟夏玉米、鲜食玉米、菜用大豆、鲜食秋花生、秋播西瓜等。”而整个八月上旬,大部分近期才退水的地区,则重点改种绿豆、玉米和蔬菜,“如今适宜补种的蔬菜种类主要是黄瓜、番茄、菜豆、空心菜、大白菜、小白菜、早花菜、秋萝卜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针对受水淹和受涝渍的农作物尚能恢复生长的情况,我市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田间管理。“雨停田干,是恢复农业生产的第一步,要快速清沟排水,除涝保苗。”据介绍,8月初雨停的第一时间,旱地在24小时内完成了排除田间积水,水田则在72小时内现苗,确保作物正常生长。“第二步,农村生产恢复的重点,在于查苗补苗,中耕培土。”该技术人员称,连日来,市、县、镇三级729名农技人员和专家组成员深入一线,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加强田间作物的管护方案:对缺苗断垄的田块,通过移稠补稀或补种补栽等措施及时补苗,确保全苗;适时开展中耕培土,散去土壤多余水分,提高土壤通透性,保持根系活力;针对受涝后处于分蘖期的水稻有缺株的,采取分株、移苗等方法补齐;对受水不均匀、造成部分缺苗断垄的夏玉米、大豆等作物,采取带土移苗的办法,移稠补稀进行补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的工作依然很重要,还要继续增施速效肥,促进苗情转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科学指导农户恢复生产依然不能放松,需要关注的重点还有很多,比如针对涝渍之后土壤肥力流失较多,应及时增施速效肥料,补足地力,提高植株的生理活性;比如雨情加重病虫情,植株素质下降,易受病害侵染,应加强病虫测报,抓好病虫害防治,控制病虫害暴发成灾。

据悉,我市在7月25日前退水的稻田都已补种“早翻晚”,面积约1.2万亩;7月底至8月5日前退水的,选择生育期短的水稻品种,因地制宜继续直播“早翻晚”;8月中旬后退水的,市农业农村局正积极组织种子和化肥等物资,帮助农户补改种其它杂粮。目前全市农技人员和专家组成员深入一线进村入户服务近5000人次,科学指导农户对受灾水稻进行施肥、病虫害防治及改种补种等服务面积50万亩以上,现场发放灾后恢复生产自救技术手册、应急技术问答等宣传资料2万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