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历抗战烽火

见证沧州流亡师生

创办国立一中的种种艰辛和苦难

列为国家文物

藏着中华民族精神秘籍的图书

背后故事感人至深

我虔诚地跪在地上,高高地捧起那些书。

82年了,这可是经历过战争硝烟的图书,这可是两千多将士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图书。

这可是藏着中华民族精神秘籍的图书!

——刘建《梦里寻书千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汉中图书馆发现了大量的沧州图书!这些书盖着“河北省立泊镇师范学校图书馆”等章,她们就是我们寻觅多年的国立一中的图书!是抗战将士用热血和生命保护下来的书!是由我的父辈们肩扛手提一路步行,从家乡沧州辗转带到河南淅川、又翻越秦岭背到汉中的书!”刘建在电话那端激动地说。

刘建,祖籍沧州,现居汉中。他的父亲刘钟智是国立一中的继任校长。2018年,本报一篇《沧州流亡师生创办国立一中》的稿子,在汉中刘钟智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父亲看完报道,痛哭流涕。这么多年了,老人经历过那么多风风雨雨,还从未这么激动过。”父亲超乎寻常的反应,让刘建认识到国立一中的创立过程和历史价值一定非常珍贵。他决定和女儿刘亚玉一起,踏上寻找国立一中的道路。

父女俩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跑遍半个中国,寻访国立一中健在者,听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7年9月下旬日军占领沧州前,河北省立沧县中学(今沧州一中)、省立泊镇师范学校(今泊头职业学院)的师生们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南下转移办学,抢救出部分图书和一些教学仪器。淞沪会战打响后,无法继续南下,师生们向河南方向西撤。这些图书和仪器也随之弃船登岸,由师生们肩扛手提,一路步行,向西转移。到达淅川后,各地流亡的学生们先后汇聚于此。在省立泊镇师范学校校长杨玉如的多方奔走下,国立一中成立。此后,又先后成立了国立二中、三中……

国立一中办到哪里,师生们走到哪里,当初那些从家乡带来的图书和仪器就带到哪里。一些老校友怀着深情回忆过相关的细节——

在流亡的路上,图书和仪器被分散到每个人身上。无论是上年岁的老师,还是十几岁的学生,他们都脖子上挂着显微镜,背上背着几册书,一路步行,身后随时有可能响起枪炮声。白天赶路,夜晚也不敢停歇。晚上走夜路,天黑,担心孩子们走不动失散了,就用一条绳子拴住每个人的手腕。

到开封后,传来了台儿庄胜利的消息,师生们高兴极了,认为再打几个胜仗就可以回到家乡继续读书。可是没几天,徐州失守,师生们只好在炮火中带着图书和仪器继续西撤,到淅川才暂时稳定下来。国立一中成立后,办学条件很差,校舍大部分是废弃的破庙和临时搭建的草房。课外活动,一是锻炼身体,二是看他们从炮火中抢救出来的图书。他们知道,那些书来得不易,看时极为小心,生怕把书弄脏了、翻皱了。当时国立一中的一首歌可以为证:“我们课堂在露天,我们坐凳是一块砖,我们课桌是自己两条腿,我们毕业在草地旷野和雪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4年4月,日寇西侵,隆隆的炮火声中,师生们带着图书和仪器开始了又一次迁徙。当时,日军突然进攻,行动很快。慌乱中,学校只能把图书和仪器分散给师生携带。走到半路,一些师生因为带的东西多实在走不动了,便把自己的东西扔掉,带着那些图书和仪器,长路辗转,翻越秦岭,来到汉中,继续办学,直到1949年汉中解放。

在1938年到1949年的11年间,国立一中共培养出4000多名人才,其中包括很多院士、教授和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不能不说,这得益于学校的培养,也得益于这些图书。

在寻访中,刘建得知,那些图书和仪器是装在船上,沧州沦陷前,在运河里逆水而行,驶出华北平原的。那时,他的爷爷刘树森正率领部队在沧州北的姚官屯阻击日寇。阻击战打了三天三夜,近两千将士阵亡,他爷爷也身负重伤。直到去世,身上还留有那次战斗中日军射进的子弹。这些将士们从时间上为抢救出那些图书和仪器提供了可能。那个时候,他就在想,一定要找到这些图书和仪器,哪怕知道它们的下落、哪怕看上一眼也好。

跑了大半年,国立一中的创办脉络基本了解了,但书一直没找到。这是刘建的一大遗憾。

一天,他和女儿去汉中图书馆翻阅资料,偶然和馆长杨汉军提起国立一中的事。杨汉军说:“我们图书馆有国立一中的图书。”

杨馆长带他们来到古籍图书室,打开书柜,拿出一些图书给他们看。书上有“河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河北省立泊镇师范学校”和“邢台女子师范学校”等图章。

刘建一下子跪下来,高高捧起那些书,一行热泪潸然流下。

后来他说:“我必须用这样的方式迎接这些书!这是历经硝烟战火的中华文化种子,是两千多将士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几百名师生冒着炮火一路辗转背出来的民族精神秘籍!”

沧州一中、沧州八中的几位老师亲赴汉中,看到了这些书。

八中老师李永翔说,这些图书如今已是国家重点文物,摆放在十几个书柜里。翻开书,书面图章清晰,因年代久远,纸页已经泛黄。杨馆长介绍,这里的图书资料都是抗战时期“西北联大”(北平大学、北京师大、北洋大学)和国立一中在陕西城固办学时期留下来的。

李永翔小心翼翼地拿起图书。轻轻翻阅,不时有惊喜发现。除了“河北省立泊镇师范学校”的图章外,他还看到了夹页中有署名于纪梦的文章。于纪梦,曾任河北省立沧县中学校长。

回到沧州后,想起翻看国立一中图书时的情景,李永翔还是十分激动。他说:“83年了,这些图书一路坎坷经历了多少战火洗礼,躲过了多少重重劫难?”透过这些书,他仿佛看见杨玉如、于纪梦、陈盛奎3位校长带领师生、离别家乡、转移办学的艰难情景,看到了师生们为传承文化火种、翻山越岭、辗转万里的坚定身影。

专注于国立一中研究的李永翔说,这些图书在汉中的发现,揭秘了抗战时期沧州师生转移办学的历史,展示了沧州师生和学校资产的最终落脚点,为寻找研究沧州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提供了充实的证据。同时,这些图书本身,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文化传承、民族风骨的最好见证。

“当年,杨玉如、刘钟智最大的心愿就是带着师生重返家乡。如今,我们期盼着这些图书能回到家乡、回到沧州。”刘建父女和李永翔都表达了一样的想法。

如果您了解与国立一中有关的人、事、物,请与我们联系。让我们一起见证这段抗战史上的教育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杨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