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记者 刘雪妮 见习记者 任晓彤 文\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岱祠岑楼楼顶屋檐一角

黄河咆哮着冲出秦晋大峡谷,经韩城芝川、合阳洽川,来到大荔东部。洛河和渭河也在这里一起注入黄河,成为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而在这黄河滩边的朝坂塬上,有一座古老的村落——大寨子村,它曾为朝邑县城旧址,历史遗迹丰富,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朝邑县城因其他原因迁至塬下,但因县城的旧址比较严实、安全、又有城墙遮挡,一些在朝邑县城做生意的人便开始在这里购置房产,慢慢形成了村子,明代时候这里叫作泰安堡,寓意为国泰民安,清代改称大寨子村,其名一直延续至今。

“大寨子东眺黄河,南望西岳,朝邑素有凤凰故里之称。”说着说着,大寨子村67岁的文保员李润仓便拿起树枝在地上给记者画了起来。因朝坂塬是由两道沟形成的三个自然寨子,现在的北寨子村原为西周时宇文护所筑的长春宫遗址,大寨子有东岳庙遗址、岱祠岑楼和金龙寺宝塔,南寨子有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因大寨子村子比较长,相传其代表凤凰身子,东岳庙凤头,岱祠岑楼便是头上的凤冠。北寨子和南寨子两个寨子比较短、加之两道沟之间又用两条夯土连城将三个寨子连在一起,所以很自然地就形成了一只凤凰。

在村子东头便是东岳庙,据说这里原本有山门、中岑楼、东歌楼、西东楼、牌坊、香亭、长春阁、左钟楼、右鼓楼、献殿、坐殿、寝殿等宏大的建筑群,它们斗拱挑角,雕梁画栋,只是曾遭破坏,只有岱祠岑楼还保存完好。

“这楼是宋朝时候修建的,一直到今天仍然屹立不倒,当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给予这座楼很高的评价。”李润仓如是说。

岱祠岑楼建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坐落在2米高的砖砌台阶上,台阶南北长21米,东西宽20米,楼净高约17米,为两层三重檐,楼面覆盖琉璃板瓦、筒瓦,砖砌墙面,并施以琉璃彩绘、龙虎斗浮雕等图案;下层台砖北面为戏台,台面宽敞。站在上面,可以想象曾经这里的繁华。进入楼内,沿楼梯可攀登至二楼,十二根弯曲不规则的柱子镶嵌在四周,楼顶全部用榫卯结构,其建造手法令人称奇。

登楼远眺,北可望蜿蜒起伏的铁镰山,南可视雄伟俊秀的太华山峰,近处可以俯瞰黄河、洛河和与渭河三河交汇,万亩良田尽收眼底。

“岑楼东北是唐贞观元年(627)建造金龙高塔,正南方就是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东侧是农田,楼的西侧就是咱们的村子,那现在我带你们去看看咱的村子……”李润仓边走边介绍。

漫步在大寨子村村道上,每处古建筑都有自己的特性,从外观就可以看出哪处是富户人家,哪处是寻常百姓家。据说,有的房屋曾经建造得富丽堂皇,虽说年代已久,部分已不复存在,但残缺之中仍可以看到原来房屋的青砖灰瓦,飞檐斗拱,房顶五脊六兽,就连最不起眼的门墩石,依旧可以感受到关中民居的大气、古朴、庄重。

“大寨子村东西走向由三条主巷道构成,房屋各自坐落道路两边,咱走的这条巷子曾有荆半社和卫半社之说”说着,李润仓带记者一起来到一座民居前。

青砖式门楼,高大宏伟的虎头墙耸立在宅院屋顶两旁,向过往的人们呈现着它的威严,门框上的雕花栩栩如生,彰显着此门户原有的贵气,这就是村里保存比较完好的陈家大院。

“荆家曾经是咱这的财东家,这梁上每一根木头据说都刻着荆家的标志,这前厅和后厅房后来分家已经没了,但是这东西厢房,你看那挂门帘的钩子做法都非常精细。”走进荆家大院,李润仓感慨道。

漫步在台阶上,院落中每间房,每处梁都指引着我们前行,老宅墙面上装嵌着的窗户,还原了当时在此处人们生活的习惯和考究。

在经过主人刘女士许可后,我们来到一处卧室参观,桌子、椅子、衣柜等老式的木质家具,也不知道多少岁数的老古董,依然还在发挥着它的余热,刘女士告诉我们,这些老家具还引来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人们。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大荔县政府提出的保护十抢救十利用模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不断加快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遗迹和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朝邑镇人大主席杨选平说道。

唐塔、宋祠、清粮仓,古寺、古庙古城墙……这座黄河滩边的古老村落的故事还有很多,正在敞开怀抱,等着喜欢听故事的人们走进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