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在家门口亲水游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在家门口赏景休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家门口的绿色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家门口的文娱生活。

城市有品质,发展才有吸引力,人民才有获得感。

中共武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提出,城市建设要向更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导向发展,让武汉市民在城市内享受更多生活便利、文化福利、生态红利,从居民的基本保障、品质生活、艺术熏陶等方面全面提升武汉人的生活品质。

对此,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迅速做出响应,从宜居城市和乡村振兴两方面推进打造高品质生活,完善养老、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积极推进全域乡村规划。在围绕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努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这一主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这座英雄的城市整装再出发、奋进新征程发出动员令。

■ 养老:每个社区均配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数据显示,武汉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8年底,武汉65岁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过14%,按照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4%即进入“深度老年化”,这促使武汉的养老规划要顺应需求、提前谋划,让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结合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国内外成功案例,规划提出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至2035年,达到“9046”的养老服务比例结构,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4%的老人享受社区养老,6%的老人享受机构养老。

当90%的老人为居家养老时,意味着对全市居家养老的设施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武汉市规划研究院相关规划师介绍,居家养老主要依托社区级养老设施,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及部分提供日托服务的社区养老院,满足老年人日常照料、文化体育、医疗康复、餐饮娱乐等功能,其中规划新建的社区每个配置1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服务半径为步行10分钟以内即500-1000米。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市规定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养老服务用房,以此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均衡布局。

我市还规划在汉口、武昌、汉阳各布局1处市级社会福利院;各行政区布局一处500张以上床位的综合性养老机构;每5-10万人布局1处床位不少于100张的居住区级养老设施;每3-5万人布局1处床位不少于30张的社区级养老设施。

■ 教育: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就近入学

我市正在实施的是2014年市政府审批的《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2013-2020年)》,规划要求小学服务半径约在500米左右,中学服务半径约在1000米左右。目前,新一轮的《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中。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相关规划师介绍,新一轮中小学专项规划关注的核心是在全市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主要原则是补足新增居住用地学校缺口,实现优质均衡的小学、中学布局体系;完善上版规划已布局的区域,保障小孩就近入学、方便入学;紧扣教育发展的国策和适龄人口发展趋势,提升用地标准和服务半径;加强学校实施的细节研究,全市建设一批普通高中领航学校,并在各区重点建设1-2所特色高中,打造20所以上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高中。

该规划师在描述未来中小学生受教育的场景时提到,按照规划,我们将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充足的就学空间,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求,为武汉市建设国际知名的科教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储备人才。他特别提及,全民公平教育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 医疗:建设一批国家医学中心,中心城区打造10分钟医疗急救圈

每一次危机也孕育着新的机会和发展,本次新冠疫情也引发了规划师们的反思。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今年2月,规划部门就组织开展现行医疗卫生专项规划实施评估,制定疫后重振规划,同时启动新一轮面向2035年的全市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我们总结到,过去城市留白弹性空间较少,难以应对不确定事件。设想如果未来在医院附近多留些绿地,突发疫情时就可以就近建设应急救治设施,以节约时间救助更多人。”

在此背景下,武汉首先要补短板,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建设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平台,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控水平;同时要织密基层医疗卫生网,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等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社区医院建设。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相关规划师介绍,近十年武汉年均增长医疗卫生用地260余亩、床位5000余张,截至2019年,武汉每千名常住人口医疗卫生床位数达8.59张,这一数字远高于北京(5.73张)、上海(6.07张)、广州(6.54张)等一线城市,而在新一轮规划中,更明确了全市人均医疗卫生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7平方米。

武汉还将集中打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环同济协和国家综合医学中心这2个代表全国顶尖水平的医学中心,建成一批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龙头名院,创建国家级专科疾病诊疗中心,打造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等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确保每个副城、新城组群至少建设1所高标准的三甲综合医院。

■ 体育:具备承办奥运会能力,规划全民休闲健身带

按照国家体育强国梦的战略,武汉将着力打造健康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规划提出,至2035年,武汉将具备承办奥运会能力,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不低于0.8平方米,各区落实1个标准体育场、1个综合体育馆、1个标准游泳馆、1个体育公园的建设目标。

为丰富市民的体育休闲生活。我市还规划在中心城区、车都、光谷、盘龙城布局承办全国乃至亚洲综合性运动会的主要场地;沿长江、汉江、三环线构建3条全民建设带;以郊野公园建设为契机,形成郊野体育休闲环;在街道层面形成12分钟文体圈。

其中郊野体育休闲环最具想象空间。武汉市规划研究院相关规划师介绍,郊野体育休闲环将利用现有的六大生态绿楔的生态空间,结合武汉地域特色,在滨江、临湖、临山、沿路等区域,按照每区1-3个体育主题公园标准,布局船艇、航模、路跑、伞翼、赛车等“水陆空”户外专业体育休闲空间,让市民不出城也能享受各种户外运动的快乐。

■ 文化:预留国际性大型活动空间,构建三级文化设施体系

按照规划,至2035年武汉博物馆(含美术馆、纪念馆)和剧院(含音乐厅)将达到0.8所/10万人,并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体验区,预留应对国际性大型活动的空间,构建“市级文化功能战略区—区级文化中心—社区文化设施”三级文化设施体系。

其中,我市将在市域层面构建国际一流的文化战略功能区;布局谌家矶、杨春湖、四新、关山、阳逻、刘店、吴家山、常福、纸坊等9处区级文化中心和邾城、前川、蔡甸、纱帽等4处区级文化副中心;按照服务人口4万-6万人的标准,配置街道(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按照服务人口1万人左右的标准,配置社区(乡村)社区文化活动站,方便市民在家门口感受文化生活。

推进村湾集并盘活农村资源

武汉制定全域乡村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功能正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向魅力多元转变,乡村发展也由原来的补齐短板向全面振兴转变,规划部门也提早谋划,由乡村建设规划转向全域规划。日前,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规划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做出了详细介绍。

■ 合理用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据统计,我市约3/4的国土面积、1/4的人口在乡村地区,村湾分布呈现显著的数量多、面积小、分布散特征,存在着大量空心村,部分偏远村湾还存在交通不畅、设施不全的现象,若每个村布局相同的基础设施既不现实,也会造成大量浪费。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相关规划师介绍,建设集约乡村、推进村湾集并是盘活农村资源,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带动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重要手段,是全市谋划乡村空间顶层设计。

村湾居民点划分为控制型、扩新型和保留型三类,对人口较少、生活不便的低效零散村湾采取建设控制,并推动其向周边大型村湾或镇区集并;对扩新建设的村湾统筹考虑原村湾改造建设与迁入村民的安置,全面提升村湾设施配套与服务水平;对现状条件较好、未来不进行撤并的村庄保留并整治,改善村庄环境和面貌。同时注重自然景观和传统村落保护,对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进行保留保护。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乡村集并并非一刀切,原则上是将户数少于50户,现状人口少于100人的低效零散村湾向周边大型村湾集并,在集并过程中也会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

■ 每个新城区建设2-3个郊野公园

未来的乡村将告别“脏、乱、落后”的既有印象。我市全域村庄规划提出将统筹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公厕革命以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针对不同村庄类型,对扩新型的村湾根据人口规模集中配套文化、体育、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公厕等基础设施;对于保留型村湾按照生活需求,以生态化建设为原则,对各类基础设施进行补充与改善,同时对村湾整体风貌进行整治提升。

本轮乡村地区规划还将以田园功能单元为主体,以功能小镇为支点,促进乡村品质功能提升,助推实现乡村振兴。每个田园功能单元面积不小于20平方公里,主要有三种类型:农业生产单元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区域,促进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郊野公园单元依托山林、农田林网、河流湖泊等,打造集生态保育、科普观赏、郊野游憩等多功能的休闲游憩空间;田园综合体单元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是乡村新空间。

规划还要求,每个新城区建设2-3个主题鲜明的郊野公园。依托木兰山、将军山—道观河山系打造北部“郊野公园 山地旅游”群;依托梁子湖、鲁湖、沉湖—索河水系,打造南部“郊野公园 湖区休闲”群;沿外环线打造“郊野公园 主题休闲游憩”群,建设一批复合型郊野公园和美丽乡村发展带。

■ 乡村未来将发展文化创意等新业态

城市人口消费升级催生了多样化的需求,未来的乡村也会孕育出休闲体验、观光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届时村湾变景点、农村变景区、民房变民宿,乡村也将实现田园般的品质生活。

据了解,村庄规划将进一步统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田园功能单元的基础上,将村庄建设与旅游项目相结合,逐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工作,将产业项目、乡村旅游等与村湾整治改造进行捆绑发展。

在规划编制中,规划人员也将因地制宜,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文化延续性。比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以修复和保护为首要任务,适度发展文化旅游,彰显荆楚文化内涵;自然资源丰富的村庄,坚持高标准规划、统一开发,开拓高端民宿市场,提升市场化经营服务水平,彰显武汉山水风貌、滨江滨湖文化内涵。

文/王亚欣 图/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