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一种唱衰中国电影行业的论调,不胫而走。到处弥漫着“近3000家影视公司关闭”、“热钱退出影视业”、“影视业春光不再、凛冬将至”之类的新闻标题,字里行间荡漾着难以掩饰的冷嘲热讽与幸灾乐祸。

总而言之,一句话:哈哈,他们搞电影的没钱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的确,三、四年前的中国电影行业真的是风生水起,各行各业的投资蜂拥而至,挖煤的、盖房子的、买药的、开饭馆的,不约而同,齐刷刷的把目光投向了电影产业,各种老板争先恐后的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传媒公司、影业公司,尤其是搞金融玩资本的大佬大摇大摆的迈进电影业以后,一下子改变了中国电影业原有的生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耐着性子到北京朝阳区咖啡馆坐半天,竖起耳朵听一听,一定能听到十几拨商谈电影项目的人士,他们热火朝天的讨论着“准备请张艺谋、徐克”、“打算找章子怡、周迅”、“下周见徐峥”、“明天约黄渤”等等……你要多听几天,一定还能听到一些中文里夹杂着英文的对话:“正在跟李安走合同”、“卡麦隆的特技团队全部拿下”、“已经投了5部漫威影片”等等具有高度国际性的内容……而真正的从业人员,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凑到一起,寒暄之后,很容易便进入“估值”、“收购”、“上市”等原本他们完全不关心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当然需要融资,但电影需要专业并合法的金融渠道。当电影从融资到制作到发行到分账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透明的时候,那些企图浑水摸鱼的投资家自然就会抽身而退,这是一个规律,一个放之任何行业皆准的规律。

于是,蜂拥而至的热钱合情合理的一哄而散……

于是,雨后春笋般缤纷的电影公司沦为明日黄花……

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中国电影行业依旧兴旺着,有能力的导演、编剧依旧忙得不可开交,有市场的演员同样档期难求,优秀的影片一如既往的层出不穷,演员的身价也是水涨船高。

当热钱散去,恶意哄抬物价的人少了,催促着必须三个月制作一部电影的人少了,强求一位导演三年一定要完成四部作品的人少了,岂不是一件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浮华之后的中国电影再一次相对的平静下来,电影渐渐的回归于电影本身。

疫情之后,电影院的上座率已经提升到了50%,万众期待的电影:《八佰》、《信条》、《我和我的家乡》、《荞麦疯长》、《唐人街探案3》……接踵而来……

今年的国庆档,将与去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