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局接到了群众举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局即刻对古墓周边区域进行保护,并展开调查。历时5年多,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出土黄金超过115公斤;铜钱十余吨,近400万枚,青铜器物,珠宝玉器无算;实用高等级马车5辆,马20匹,“错金银”装饰的精美铜车马器3000余件,其身价之丰厚震惊了在场专家。

看到这里大家不禁要问:这海昏侯是何许人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废帝—刘贺

说到海昏侯也是大有来头,海昏侯名刘贺,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刘彻第五子昌邑王刘髆的儿子。公元前86年,继昌邑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去世,没有子嗣。被权臣霍光拉过来登基为帝,结果27天后就被赶下台,还被罗列了在位期间干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每天干42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宣帝即位后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4000户。结果没几年又被人告发行为不端,汉宣帝又削减3000封邑,成为只剩一千户的低级列候。几年后愤懑而亡,结束了他波折的一生,年仅33岁。

而一个只有千户食邑的列候,竟能有如此多的陪葬?难道汉朝遍地是黄金,直接生活在小康社会?

汉朝的确多黄金,但海昏侯墓能有如此之多的陪葬品,却是与西汉鼎盛的“孝道文化”有关。说到这里你一定很诧异,那么继续往下看,必能解你心中之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厚葬之风的兴起

“孝文化”由来已久,作为伦理提出最早是在西周,这也是中国祖先崇拜的开始。后被孔子融合并理论化,成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而厚葬先人,也成了儒家践行孝道了标准之一。

晏子曾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可见破产厚葬先人,在儒家成为常态。到西汉建立,确定了“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孝道成为全面衡量一个人的基本准则,“孝”是入仕的第一门槛。汉初虽以黄老之术治国,但在民间儒家才是天下第一大学派。儒家的孝道理论,借由国家政策的东风,逐渐被天下人所接受。而西汉厚葬之风也由此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充的《论衡·薄葬篇》曾说道:“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这几乎就是两汉厚葬文化的最根本原因。生前享受什么待遇,死后也要有同等的待遇。后人若是不能满足这个条件,就会被贴上不孝的标签,而“不孝之人”在古代几乎寸步难行。

破产厚葬

即使再穷苦,都要为先人准备几件像样的陪葬品,稍有家资之人,也会陪葬一批金银器物。贵族之家,那就更是不得了,“黄肠题凑”那是必备的规格。大部分人家生前就要开始积攒金银器,以备死后入葬。当凑不齐随葬品时,就只能卖地和借贷了。所以西汉子钱商人的兴起,也离不开这股风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还得起借贷,破产厚葬成为西汉中下层人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书·杨王孙传》记载:杨王孙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这是继汉文帝之后,又一次有要求子孙薄葬的记录。杨王孙的儿子勉强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史书只记载到了这里,却并没有说杨王孙的儿子之后如何。杨王孙虽然成全了自己的名声,却没有考虑到儿子今后如何,人言可畏—一直是一把杀人于无形的刀。难道他的儿子要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背着不孝之名过一辈子么?可以想象,他的儿子必然不会这样,为了全孝义之名,通过其他方式来完成厚葬就成了可能,不能埋在里面,却可以装饰上面。

中国在大家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缺金少银的国家。少银是事实,但黄金其实并不缺,但在古代,人口并不多,偌大的国土下,黄金的储量也绝对够自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了解矿物的人应该知道,很多铜矿都伴生着金矿,虽然不如铜矿多,但几千年的开采下来,积累必然也不少。而汉之后,黄金几乎退出了流通领域,多被私人所收藏,不再广泛流通。而到宋朝之后,黄金更是稀缺,白银逐渐取代了黄金的流通地位。

都知道黄金是一种惰性金属,开采出来之后很难再还原成为化合物。那么两汉之前的黄金都去了哪里呢?

无疑两汉时期的厚葬传统成为了最可疑的对象。在从上至下的厚葬风气下,黄金被我们的先人带到地底下就成为了可能。西汉开始的盗墓活动盛行,无不是因为厚葬风气。甚至在汉末曹操将盗墓行为官方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被带入地下的黄金有多少呢?

据记载,历史上被盗次数最多的墓是汉武帝的茂陵。其中,赤眉军、董卓和黄巢三次对茂陵的盗墓规模最大,都属于军队盗墓,而其他小规模的盗墓行为则无法计数。三次盗取行为却连茂陵一半的财富都没到。可想而知,两汉有多少黄金埋到了地下。

海昏侯墓也只是汉墓的一个缩影,如此规格的贵族都能有如此封侯的陪葬品,那两汉千千万的贵族加起来会是什么样呢?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