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死后要进行火葬已经推行了几十年,由于地区、民族差异等问题,土葬的情况仍然存在。

早在1956年,出于保护耕地、节约土地资源等目的,老一辈领导人带头倡议实行火葬。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先后颁布相关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火葬。但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火葬推行得并不顺利,需要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世友将军墓

本文的主角、大名鼎鼎的开国上将许世友就很排斥火葬。

1955年,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并首次为战火中走来的将领们授衔,除了人们熟悉的十大元帅十大将,还有55名上将、170多位中将,以及将近800个少将。1958到1965年之间,又有数百人被授予少将及以上军衔,总计有1614名开国将帅。

这1600人里,许世友将军是唯一一个例外,去世后遗体进行了传统的土葬,并与母亲葬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世友

许世友将军出身贫苦,生于1905年的河南信阳地区一个农村。少年时期,他曾在少林寺习武,功夫了得。后来他参加了红军,因骁勇善战,20多岁就当上了团长。他参加过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多次负伤,功勋卓著。

抗战时期,许世友曾任八路军129师386旅的副旅长,在冀南地区的香城固战斗中,他与旅长陈赓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后来又调任山东纵队第3旅旅长、胶东军区司令员,与日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战功赫赫。

戎马倥偬大半生,许世友将军可谓经历过九死一生,指挥过千军万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世友

他性情刚烈,粗中有细,不但擅长打硬仗,也精于计谋。而且他酒量极大,一次喝2斤白酒根本没事。据说长征到陕北时,有人跟许世友打赌,结果许世友一顿喝了四五斤白酒,还吃了几斤羊肉。结果对方认输,只好代他付账。

所以有人用八个字概括许将军,“剑吼西风,吸海垂虹”,倒也妥帖。

许世友还有个广为人知的特点,他是个难得的大孝子,对母亲无比孝敬。他十几岁失去了父亲,兄弟姐妹里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其母子间的感情之深可想而知。铮铮铁骨的许世友将军“三跪慈母”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世友母亲

比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华野山东兵团司令员的许世友派儿子从家乡接来了老母。母子相见的时候,许世友当着很多部下的面,扑通一声就跪倒在地,泣不成声。他的部下也被感动得纷纷落泪。

在河南省新县,有一条路被当地人称为“孝母路”,说的就是许世友孝敬母亲的故事。

1959年,许世友的母亲去世时,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回老家送别母亲。在父母的墓地旁边,许世友为自己选好了日后的长眠之处。

前文说过,我党高层在1956年就倡议遗体火化。最初有100多人在倡议书上签字,不在北京的同志也纷纷写信或者打电话,表示支持火化。但许世友拒绝在倡议书上签字,他可不打算死后火化。他要穿着军装下葬,死后也陪着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世友一家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许世友向毛主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毛主席未置可否,只是一笑了之。

1979年,许世友给长子许光寄了一封家书及50元钱,让儿子给他买好棺材。光阴似箭,转眼到了1985年。那时许世友患了肝癌,自知时日无多。他让秘书给组织上写信,提出了土葬的要求。许世友的理由很简单,自己参军很早,对母亲没有尽好孝道,所以死后一定要葬在母亲坟边,继续尽孝。

这让组织上犯了难,迟迟未作批复。而许世友的病情日渐恶化,时常陷入昏迷。每次醒来的时候,他都要问一问,报告批复了没有。然而,直到1985年10月,许世友与世长辞的时候,也没有等来批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世友墓前的茅台酒

组织上当然没有忘记许世友的请示,只是觉得不好办。那时火化倡议都提出几十年了,已经开始向全国推行,组织上奇怪,许世友怎么还不觉悟,如此固执呢?火化这件事,本来就应该从上到下实行,干部以身作则,才有说服力。

但许世友的请求也不好拒绝,因为他没有在倡议书上签字,火化是倡导,而不是强迫。最后,高层还是破例批准了许世友的请求,允许他的遗体土葬。

于是,许世友生前爱将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专门派人到原始森林里采伐楠木,制作一口棺材。1985年11月,许世友的遗体被运回家乡,放在楠木棺中,葬在了母亲坟边。

许世友的葬礼属于特事特办,所以办得很低调。中央高层也表示,土葬下不为例!

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将军参加了许世友的遗体告别仪式,他说,许世友的葬礼是“特殊的特殊”,再也不会有了。他还幽默地对身边的老将军们说,“我们这批老骨头,再也甭想领到这种通行证喽!”

参考资料:《上将许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