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08,《秦汉史话》连载18,欢迎收看。

文景时期推行的黄老政治,对稳定政局、恢复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同样为诸侯王势力、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文景时期的吴楚之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许多诸侯国。它们占有广大的领土,在政治上、经济上拥有较大支配权,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就为汉王朝培植离心力量,埋下了种子,创造了温床, 最后发展成为西汉社会的祸患。

01、济北王刘兴居之乱

诸侯王国初立之时,各国经济实力薄弱,一时无力与汉廷分庭抗礼;而且多数诸侯王年龄还小,汉廷所派丞相及太傅,基本上能左右王国事务。

刘邦死后,汉王朝大力推行无为政治,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也起了催化的作用。经过近20年的休养生息,诸侯国的经济力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甚至于“富垮天子”。

汉文帝时期,羽翼日趋丰满的诸侯王势力,离心倾向日益显著,终于发展成与汉廷相对抗的政治势力。文帝三年(前177),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叛乱,首开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

刘兴居是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城阳王刘章的弟弟。吕后时,刘兴居曾封为东牟侯,宿卫长安。后来大臣诛灭诸吕,刘章居功自傲,希望能够封王赵地;刘兴居欲望不减其兄,也寻思得到梁地。

汉文帝即位后,因为当初刘章兄弟企图拥立齐王刘襄为帝,所以只割齐两个郡作为他们的封地,引起他们极大的不满。一年之后,刘章死了。这时正值匈奴入侵河套地区,刘兴居乘机起兵反叛,最后兵败自杀。

刘兴居公然以武装对抗汉廷,表明这个汉室的辅翼,此时已经发展成为汉廷的对立面。在诸侯王势力中,济北王力量不为大尚且如此,其他诸侯王就更加无视汉廷的存在了,只是矛盾尚未激化。

果然,只过了三年,淮南王刘长也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被文帝一味纵容的刘长

刘长是汉文帝的异母弟,刘邦晚年立为淮南王。

刘长骄横恣肆,作恶多端,文帝却常常宽恕他。

刘长的母亲曾因贯高的谋反案受到牵连,被关押在监狱,当时得宠于吕后的审食其不肯救她,最后被迫自杀。文帝三年(前 177),刘长入朝,为了报母之仇,在长安公然杀了审食其。汉文帝再一次赦免他。

但汉文帝一再的宽宥,却助长了刘长嚣张的气焰。

刘长回到封国之后,举动更加肆无忌惮。他不用汉法,为所欲为,甚至仪制等同汉廷。他驱逐汉廷所置官吏,自置相及二千石官员。又在封国内自作法令,擅自刑杀无辜,封官赐爵等等。

刘长的所作所为,已经把封国变为独立王国。汉文帝无可奈何,让薄昭用书信规劝他,结果刘长更加不满。文帝六年(前174), 刘长公然纠集人马,在谷口发动叛乱,并派人与闽越、 匈奴取得联系。事情败露后,丞相张苍及其他大臣上书,认为刘长罪当弃市。

但是,汉文帝又免他死罪,只是罢去他的封号,将他发配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吴王刘濞终成祸患

吴王刘濞,则利用封国的自然资源,不断扩张势力。

他在豫章郡采铜,大量铸造钱币;又利用近海的方便条件,广收煮盐之利,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了收买人心,他免除封国内的赋税,招揽天下亡命之徒,不断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实力。

文帝时,刘濞的儿子与皇太子(即景帝)掷采下棋,双方发生争吵,结果被皇太子打死。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刘濞怒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

从此,刘濞称疾不朝,简直不把汉廷看在眼里。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以年老为名,准许他不用朝请。

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到文景时期,实际上已成为对抗汉廷的分裂势力。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深感这一社会病态的严重性,认为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梁太傅贾谊就是其中一人。

文帝六年(前174),贾谊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指出如今天下的形势,像一个患肿病的人,小腿肿得几乎像腰一般,一个指头就像腿那么粗,平坐不能屈伸,一两个指头疼痛起来,就难以忍受。如不及时救治,必将成为痼疾。

因此,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对策,即分割诸侯王国的领土,缩小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

然而,当时汉文帝正用心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不允许他与诸侯王公开对抗。

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齐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汉文帝才分最大的齐国为六国。其中封刘将闾为齐王、刘志为济北王、刘贤为淄川王、刘雄渠为胶东王、刘印为胶西王、刘辟光为济南王,加上刘喜再封为城阳王,则齐地实际分为七国。

不久,又将刘长的封地淮南分为三国:即刘安为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

贾谊关于众建诸侯的建议,至此才得以施行。

但是,汉文帝来不及解决诸侯王势力恶性发展的问题,七年之后就死了,这个社会问题只得留给他的儿子景帝来解决。

汉景帝即位之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他对景帝说,如今齐、楚、吴三国,半分天下。吴王刘濞称病不朝,招致天下逃亡之人阴谋作乱,严重威胁汉廷的安全。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

汉景帝把它交给公卿、列侯及宗室商议,只有窦婴反对晁错的主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七国之乱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汉景帝根据晁错的建议,分别削夺部分有罪的诸侯王的封地。他首先削去楚王刘戊的东海郡,又削去赵王刘遂的常山郡,继而削夺胶西王刘卬六个县。接着,汉朝中央又计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

刘濞知道削藩是汉廷的决策,便决计发动叛乱。他先派中大夫应高联络刚被削夺封地的胶西王刘卬,稍后又亲自到胶西与刘卬面约。

刘卬谋叛更急,他派人约定齐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一同起兵。当时,楚王刘戊因被削夺封地,与刘濞早就通谋反叛。

诸侯王势力联合与汉廷的公开对抗,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正月,汉廷削夺吴国会稽、豫章郡的诏书刚刚下达,刘濞当即杀汉吏二千石以下,发国中年62岁以下, 14岁以上男子20余万人,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起兵反叛。他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遍告各诸侯国,以便合兵西攻。

消息传来,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叛乱”,终于爆发了。

七国起兵之后,原来曾合谋反叛的齐王刘将闾,后来反悔而背约守城,结果齐都临淄首先遭到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四国联军的围攻。

赵王刘遂则一面陈兵赵国西界,等待与吴楚两军会合,一面派人与匈奴联系,准备连兵西进。

刘濞发难后,即率军西渡淮水,井与楚军汇合,然后向西挺进。吴楚两军合攻梁国,先破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杀数万人,气势十分凶猛。梁王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士兵纷纷逃亡。梁王只好退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等待朝廷的救兵。

吴楚七国叛乱爆发,使汉廷内部的矛盾,也随之表面化。晁错建议景帝亲自将兵镇压,由他来镇守关中。景帝派太尉周亚夫领36将军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又派窦婴屯守荥阳,监视齐、赵之兵。

这番军事部署虽然无懈可击,但是汉景帝的摇摆不定,却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

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汉景帝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对袁盎接受刘濞的财物,曾给予惩处。吴楚叛乱发生,袁盎对景帝说,晁错削夺诸侯王封地,才引起这场叛乱。只要杀了晁错,赦免吴楚七国,恢复原来封地,叛乱即可平息。

汉景帝只图平息叛乱,果然相信袁盎的话,并以大逆无道之罪,腰斩晁错于东市。但是景帝杀了晁错,吴楚七国并未罢兵。当时谒者仆射邓公,曾经对景帝说,刘濞“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阴谋夺取帝位,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晁错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周亚夫平叛

当时,吴楚两军正在继续攻梁。周亚夫率军至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梁王几次求救,他置之不理。周亚夫派弓高侯韩颓当等,将轻骑兵出淮泗口,堵绝吴楚军的退路,又切断叛军的粮道。

吴军士卒粮绝饥饿,几次挑战,周亚夫始终坚壁不战。吴、楚士卒因饥饿而纷纷逃散,不得不引兵撤退。这时,周亚夫率精兵追击,刘濞兵败弃军,只带数千人连夜逃亡,楚王刘戊被迫自杀。

刘濞弃军逃亡,吴军纷纷投降。刘濞渡过淮水,逃至丹徒 (今江苏镇江东),又退保东越。他收聚亡卒万余人,企图继续顽抗,最后为东越王所杀。刘濞的儿子刘驹,则逃到闽越去了。

不久,汉将栾布等人,率兵到达齐国,击破三国叛军,解除了临淄之围。胶西王刘卬兵败自杀,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则被汉廷处死。

郦寄将兵至赵,刘遂退守邯郸城。郦寄连攻数月不下,后来栾布破齐之后,移师邯郸,并引水灌赵城,赵王刘遂自杀。

至此,这场七国叛乱持续了三个月,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汉景帝平息七国叛乱后,将吴、赵等诸侯国分割成几个小国,以削弱它们的力量。同时,规定诸侯王不得“治国”,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汉廷,又裁减王国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等职官,剥夺和削弱了诸侯国的政治权力。

从此,诸侯王只衣食租税,王国几乎与郡县相仿。

文景时期采用贾谊和晁错的建议,以削弱诸侯王离心力量的发展,对维护西汉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也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汉初推行的诸侯王国制,至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诸侯王势力并未彻底解决,以至后来汉武帝不得不继续采取相应的措施。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秦汉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